一項名為“國寶工程”的任務,犧牲了2名大師,成就了4大國寶

一項名為“國寶工程”的任務,犧牲了2名大師,成就了4大國寶

事情還要從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說起,當時我們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抗戰勝利,人民們都在為即將解放而歡呼喝彩,但是在上海黃浦江卻又是一副緊張嚴肅的場面。

在江邊的碼頭上停靠著一艘小客船,上面的船員和士兵們正在做著南逃的最後準備工作,但是由於穿上帶的金銀財寶太過沉重,船根本就不能駛離碼頭,於是船長焦急地說到:“把船上最重最不好搬的東西統統給我扔了,一個個都嫌命長麼?”,就這樣,船員將四個巨大又沉重得木箱子扔在了岸邊。

船漸漸駛離碼頭,四個破木箱子就扔在那裡無人問津,直到一個星期之後,解放軍部隊發現了這四個木箱子,其中一名士兵用槍桿撬開了木箱的蓋子,裡面竟然躺著四塊兒切割整齊的綠色石頭,這件事情很快就上報給了領導,當時是陳毅接到的消息,當他看到四個箱子裡面的石頭時,竟然忍不住驚歎道:“這可真是開眼了呀!這麼大的翡翠還是第一次見!”。

陳毅知道這件事情非同小可,他立馬將情況上報給了上級,結果這四塊大石頭就乘坐著飛機來到了北京,大家都應該知道翡翠的價值很高,而如此巨大的翡翠石料更是罕見,這件事竟然都驚動了當時忙碌的周總理,他立馬就找來了全國最出名的雕刻專家和大師進行商討,最終決定將它們做成四件器物。

讀者們一定很疑惑,這四塊翡翠原石的來歷,其實它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當時的乾隆爺收藏了很多珍貴的寶物,不過他卻對和田寶玉情有獨鍾,當時發現的這塊巨大的翡翠原石並沒有太在意,於是就一直存在寶庫裡。

1894年,慈禧大壽那天,朝內的文武百官紛紛獻上了自己的心意,於是就有一位大臣將石料分割成六塊,其中的兩塊做成了慈禧的生日禮物,剩下的四塊仍放在庫中,後來清朝徹底玩崩了,寶庫中的奇珍異寶大多都流入民間,一位商人就將這四塊原石收入囊中,最終落入了上海軍閥的手中。

國家對這四塊翡翠石料非常重視,然而這些價值連城的寶物,在玉器雕刻大師的眼中卻有著不同的價值和光芒,全國各地的雕刻大師獨曉親眼目睹一下這四塊國寶級的翡翠玉料的驚豔。

最終通過長達一年的商討和準備之後,兩三輛黑色的小汽車停在了北京玉器廠的門口,他們將這裡的雕刻大師王樹森等人叫上了車,當時的天氣非常悶熱,但車內的軍人卻不讓開窗戶,就連向窗簾往外看一眼都不允許,他們只知道所行走的路程非常坎坷,像是山路。

很快這幾位雕刻大師就被送到了一處山洞旁,這處山洞一看就是人工開鑿的,而且周圍還有很多在旁看守的士兵和軍官,正在他們非常疑惑之時,一位負責這裡的士兵走了過來,並且遞給了他們一封信,上面是周總理給他們下達的指示。

王樹森等人這才意識到自己要參與到國寶翡翠的設計和雕刻當中了。

王樹森等人接下來的時間就一直在這個黑黢黢的山洞中度過,不過他們並沒有感覺到無聊和壓抑,因為面前這些碩大的翡翠石料已經將他們的目光深深吸引,上面要求他們在86年完成這四件翡翠的設計和加工,並且必須將它們變成國寶級的重器。

1982年起,王樹森加上自己的幾位徒弟,還有剩下大大小小60位全國著名的雕刻藝術家、畫家、文物專家彙集一堂,開始了正式的設計和討論工作,經過3年的蠻長時間,王樹森最終確定了設計方案,開始了真正的雕刻作業。

從設計到最終完工用去了整整八年多的時間,在這八年當中,這些藝術大師們從未離開過這個山洞,他們傾盡了自己所有的才華和精力,最終完成了四件國寶級的翡翠雕刻,甚至還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

在最後一件國寶即將完工之時,王樹森的弟子陳長海因為過度勞累,最終離開了人間,在這件事發生不久之後,首席雕刻大師王樹森也駕鶴西去。他們的付出的生命和汗水並沒有白費,四件翡翠石料也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這四大國寶重器分別是:

翡翠泰山《岱嶽奇觀》,這個國寶的主設計師叫做張志平,他研究出了失傳200多年的揚州山子雕傳統技法,最終完成的成品展現出一種“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

翡翠花籃《群芳攬勝》,這件國寶的主設計師名叫高祥,這件翡翠國寶講究的就是對綠色的運用和判斷,因為整件石料的顏色分佈非常不均勻,通過眾人的細心雕琢之後,這個花籃狀的翡翠成品呈現出嬌豔欲滴的美態。

值得一說的就是這個屏風上面的每一條龍都是由王樹森親手繪製,他在繪畫之前也查閱了更多史籍資料,最終將漢代龍和清代龍的特點揉雜在一起,才創造出如此栩栩如生的圖案。

翡翠花薰《含香聚瑞》,這件國寶的設計師為蔚長海,他設計的原型就是古代的燻,整個器物的特點就是玲瓏剔透,由於中部被掏空,所以內部所有的綠色通通都顯露了出來,給人一種祥瑞富麗的感覺。

這四件國寶樣樣都精彩紛呈,他們不光是凝聚了這幾十位雕刻大師的精力和靈感,更是彰顯出我國對於文物國寶的重視與負責,四個平淡無奇的翡翠石料搖身一變化為精美絕倫的國寶重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