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6歲之前一定要訓練孩子接受“不”的能力。

執筆:毛婷

定稿:蘇子後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話糙理不糙,一般孩子之後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都是因為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教育方式,中國犯罪心理學李李玫瑾教授就曾經指出:家裡有兒子的千萬不能百依百順的養,逆子就是這麼縱出來的。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6歲之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1、寵壞孩子的後果

李玫瑾教授曾經陳述過這樣一個觀念:男孩子3-4歲的時候和家長鬧,最多也就是在地上打滾,可等到他14歲了,這孩子再和家長鬧會怎麼鬧?

  • 第一:他離家出走
  • 第二:他跳樓自殺
  • 第三:他服毒自殺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這是她長期從事青少年犯罪心理問題研究得出的結論,而之所以孩子會做出這麼極端的事情,主要就是因為:“他知道母親的愛是沒有限制的,所以習慣用來威脅你

,而最可怕的是他並不知道死的含義。”

因此她強調在6歲之前一定要訓練孩子接受“不”的能力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2、為什麼要在6歲以前約束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他對外界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不斷增加,求知和探索欲也旺盛,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習慣性地用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在商店看見喜歡的玩具,不買就坐在地上哭,不哄絕對不起來,多數家長都會選擇妥協,但是這種縱其實也在給他傳遞信息:“只要我鬧,我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父母的一步步退讓,會讓孩子變本加厲的試探底線,一旦他知道愛沒有原則,就很容易誤入歧途。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因此在孩子鬧的時候,父母可以坐著那看著他鬧,表明自己的姿態,一次就會讓他知道鬧是沒有用的,無理的要求不會一直被允許,父母的愛有原則和邊界,因此自身也會逐漸養成有原則的習慣,不會動不動就用極端手段要挾父母。

李玫瑾教授還發表過這樣一個觀念,孩子如果有這樣幾個習慣,千萬不能一味慣著,這樣只會把孩子養廢。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孩子四個壞毛病不能慣

1、亂髮脾氣

根據嬰幼兒行為心理研究顯示,孩子在2歲以後,會步入其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的孩子因為沒有“規則意識”,全憑自己的心意亂髮脾氣,動不動瞪眼吼人、摔玩具、扔遙控器……

這是他發洩自己不滿的一種方式,語言和表達能力欠佳的孩子習慣這樣發洩。

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能縱著他們,該打兩下就打,起到震懾和遏制的作用,然後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慢慢和他講道理,讓他記住亂髮脾氣的後果,樹立承擔責任和規則的邊界感。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2、不同意就威脅

如果叛逆期的孩子沒有及時被糾正,那麼隨著年齡增加,孩子會越來越“無理取鬧”,3歲之後就會習慣要求父母,一旦遭到拒絕就會拿出“威脅”的法寶。

小來是打滾撒潑,大了可能就會演變成生命威脅,因此在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父母千萬不能心軟,部分合理要求可以適當滿足,但不能一哭鬧就心軟,這樣只會讓他更加得寸進尺,養成無休止的“索取型人格”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3、不尊重老人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動手打爺爺奶奶,而老人家不僅不責怪,還笑著誇孫子厲害,再加上現在的孩子很多是獨生子,家裡6口人寵一個孩子的“6+1”模式,更容易驕縱任性。

殊不知這種不尊重老人的思維定式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比如之前山東泰安一15歲未成年男孩因為遭到73歲防疫志願者老人的正當阻攔,竟然動手活活打死老人的惡劣事件。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因此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嚴格糾正孩子,即使是打罵也要把他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中。

4、毫無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時候在家裡可能全家的規矩都是圍著孩子轉的,可是長大之後,社會自有規則法度,不能任由孩子亂來,比如之前就發生過火鍋店孩子到處亂跑,引發在店一顧客拿湯底澆到孩子家長身上的事件;

還有高鐵一兒童數次吵鬧,經勸阻不聽後,一男子直接上去打了孩子幾巴掌等等事例。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你的孩子你自己不好好管教,到了社會上自然會有人有更嚴厲極端的措施“管教”,如果孩子不懂規矩,不管是現在還是長大後進入到社會,都會被排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