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五味和、老香山、亨得利……你知道的这些温州老字号,其实在创办之初,都与宁波商人有关。


清末民初,温州商界有句俗谚:“无宁不成市”。这里所说的“宁”,指的是宁波。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宁波商人在温州商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闽帮到宁帮


温州是浙南闽北商品的集散市场,商业素称繁盛。近代以前由于温州本地商业资金不够雄厚,且因温州对外交通不便,温州地区的对外商业贸易主要依靠外地客帮进行。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温州城老照片


清乾隆十四年(1749)浙江巡抚方观承在奏折中提到“温州府为闽浙商贾云集之地”,其中“闽”指福建商帮,“浙”指宁波商帮。1763年,温州知府俞文漪撰文,罗列了福建汀州在温州经营杉木商黄济川等204人姓名,闽商在温州的规模可见一斑。


当年,温州各地开了很多南货店,经营的是从温州以南的福建等地运来的货品,可见在18世纪中期,闽商对温州商界的影响巨大。


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与宜昌、芜湖、北海一起被列为通商口岸;但一开始本地交通航运并不发达,民船货运主要依靠宁波、台州、福建和广东的船只。


正因为此,在通商口岸初辟之时,对外贸易大部操在闽帮之手,次为宁帮,而台帮又次之,此外还有“赣帮”、“广帮”、“兰(溪)帮”等。按照今天的说法, 他们都是新温州人。本地帮因交通不便,少有出外经商,仅在本地有一部分势力。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温州城老照片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温州古城东门外


借温州开埠的契机,宁波帮先后创建了“宝华”、“永宁”、“永川”三家轮船局,在东门建造码头、仓库。从此,就有宝华、永宁、永川三艘轮船常川于温、甬、沪线,解决了温州航运上的一大难题。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新兴的宁商在上海的兴起,及其对周边经济影响的加强,温州商权开始转移于宁商之手。《瓯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记录:“温州城内有四个会馆,即台州、江西、福建和宁波。宁波会馆最为重要,本口岸的贸易主要掌握在他们手中。”到清末民初,在温州的宁波商人实力超过了传统的福建商人。


因此,清末民初,温州工商业界有了“无宁不成市”的说法。“宁帮”投入资金多,经营项目广,几乎占据所有重要行业。从清道光年间起直至清末民初,不论是五马街、南北大街、信河街,温州市区的很多街巷,都有“宁帮”的大户。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温州城老照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随着温州地区交通的进步,温州本地商人迅速成长壮大,温州商贸发展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此后,温州出现了以许漱玉、杨雨农、翁来科、李毓蒙、汪晨笙、吴百亨等为代表的本地商人,本地商贸发展繁荣。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本地商人活跃起来,在五马街涌现了一大批当时著名商号,并在五马街盖起了洋楼,其中包括许漱玉的“许云章百货”、“博瓯”等。而吴百亨的“擒雕”牌炼乳也正出现在这段时间。


与此同时,以宁波商人为代表的外地商帮经过数代的经营,也逐渐融入温州本地,成为地道的温州本土商人。


宁商一仓库失火

抢救出来的木耳布满花柳塘河


清末民初,温州的经济发展不及宁波。当时,宁波多殷商巨贾,经济实力雄厚;而温州,最大的财主仅有13万银,商业资金薄弱。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温州城老照片


当时,宁波帮在温州涉及南北货业、药材业、酱园业、洋广货业、钱庄、银楼业等,在温州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还开在温州五马街区的老字号,如五味和、老香山、亨得利,以及如今开在市区各处的叶同仁药店等,都是民国时期的宁波商人在温州开设的。


根据《旧温州轶事录》(苏虹著)记载,南北货的裕大行,是宁波籍高麟如、戎献深、李韩英三人合开,职工人数最盛时达70余人。天津、镇江、上海、宁波、汉口、营口、福建等地均派驻人员。经营业务无所不包,存货之多远近闻名,经常堆满八个栈房。光绪末年有一堆栈失火,抢救出来的木耳布满花柳塘河;灾后剩余物资尚可开几家店。


再如药材业的叶同仁,是宁波籍叶心培于清康熙四年所开设,至1957年公私合营时,已近300年历史。其所以能如此经久不衰,是因其资力雄厚,又擅长经营,且重视商品质量和信誉之故。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叶同仁


近代温州中药行业的兴起,

宁商功不可没


温州国药业,在全市钱庄、绸布、南北货、国药、酱园、当铺六大行业中,居第四位。由“宁(波)帮”、“兰(溪)帮”和“本地帮”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6)开设,其发源地,就在五马街东头的曹仙巷。


以后逐渐往西,1858~1868年,在新街口和大同巷先后出现叶同仁堂药栈、老香山堂。


宁波帮的药商属为近代温州中药行业的兴起发挥了主导作用。为了尽快融入温州社会,他们还重视挖掘温州人祈求“福”、“会”的民俗资源,吸取温州独有的“拦街福”等民俗活动中的要素,充分利用药王殿作为聚会活动平台,以此促进情谊和市场开发。


开银行、办小学,支持地方公益


宁波帮还于宣统二年(1910)在温州设立“四明” 银行分行。对于支持温州工商界资金周转,活跃商品流通,繁荣温州市场,起着巨大作用。他们还建立“四明公所”、宁波会馆,作为宁商在温州长期固定的联谊组织。他们对温州的地方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给予很大支持,深受市民的称赞。据说,当年温州曾有一家“永清小学”,创办基金来源大部分是宁波帮店主捐献的。


温州老一辈工商界人士深有感触地说:“早先若无宁波帮, 温州市面不可能这样繁荣。”


当年宁波人在温州创办的著名老字号


国药


叶三宝药栈 清道光三年(1823),开在纱帽河口,秘制“赛空青”(眼药)等中成药,颇享盛誉。该药栈是清嘉庆八年(1803),慈溪人叶子渐在府学巷口扩展为“叶三宝国药号”(零售)。1930年,选送白茯苓,参加首届西湖博览会,获优等奖。1956年,与乾宁斋、三徐堂并入叶同仁堂药栈,成立公私合营温州市国药联合制药厂。


叶同仁堂药栈

1858年(清咸丰八年)夏,开设在五马街新街口。为西廓外叶同仁堂国药号的分支机构。创始人为慈溪鸣鹤乡人叶心培。1670年以二十贯(每贯1000文)买下西门外“王同仁”中草药铺,更名“叶同仁堂”,经营中药配方药材,制售丸散膏丹。同仁栈建筑面积4870多平方米,药材齐全,批零兼营。配制独具特色的丸散膏丹等中成药,主销浙南、闽北等地。最著名的是煎制“阿胶”,严格精选黑背驴皮煎制成“纯黑驴皮胶”。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叶同仁


老香山堂 由宁波人李蔚创办于清同治七年(1868)。开设在五马街上岸西头。现为五马街唯一保留的、较大规模的中药店。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1966年的老香山堂


三馀堂药栈 清光绪廿一年(1895),慈溪人叶苑新开设在五马街(今36弄3号)。自制三馀神粬、午时茶、赛空条(眼药)等中成药,效验甚灵。后转让给乐清虹桥人胡松樵经营。


钟表


亨得利钟表眼镜行 1932年,宁波人周伦昆到温州大街(现解放街)开设,五马街(今29号)为其分部。经营范围延续上海“亨得利”,主要包括:钟表修配、眼镜批零,零件、货品,均从上海接运过来。


钱庄


公大当店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由宁波人王植三、石仁孝、陈清澜在五马街开办。


银行


四明银行 1922年,温州中国银行与四明银行,是温州仅有的两家银行。由宁波人创办,开设在大同巷。


南北货


正丰和蜜钱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五味和老店制蜜钱工人赵金乡,邀一董姓宁波人,开设于五马街中段。


五味和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慈溪杨王村人杨直钦,在五马街开设“五味和”分店,称为新号。2006年12月,鼓楼街78号五味和老店旧址(约1880年前后开设),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香山、五味和、亨得利-这些响当当的温州老字号

▲五味和新店


餐饮


郑生记菜馆

1920年代,宁波人郑洪熹在大同巷开设。先后易主同乡余佐才、郑崇宽。名牌菜首推“宁炒鳝”。1936年曾开设在五马街中央大戏院楼下。上世纪30年代后期闭歇。民国初期,温州本地出现四家大菜馆“福聚园”(福建帮)、“醒春居”(福建帮)、“郑生记”(宁波帮)、“新冰壶”(本地帮),都集中在五马街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