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那些放棄城市住進鄉村的年輕人,到底圖什麼?

那個來了很多年輕人的“網紅”大墨雨村,如今變成了什麼樣?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大墨雨村

“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對我們倆來說是這樣的。我們更願意待在大自然裡面,那種狀態下才是放鬆的。”

在昆明城郊村子住了一年後,她輕描淡寫:沒有感覺放棄太多,也沒什麼可損失的。即便兩人都沒有鄉村生活的背景,她坦言對於大城市也沒有特殊感情,高薪、高水平物質生活都不是他們在意的。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蹭蹭和月明的家

2年前,月明和蹭蹭,一對來自北方的80後“神仙眷侶”:一個程序員,一個生態學碩士,放棄一線城市北京的生活和事業,千里迢迢來到雲南,住進一個村子裡,自己動手改造農民房。

住進大墨雨村這一年多,他們自己動手改造租來的農民房,建起木工坊。每天,月明去村學給孩子們上課,或進行自然教育;蹭蹭則一頭扎進木工坊擺弄木頭,偶爾進城給小學生上編程課。心情好的時候,他們一起上山撿木頭。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自然愛好者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蹭蹭 不會焊電路的程序員不是好木匠

兩個北方人:放棄光鮮亮麗的北京,隱居素不相識的雲南

9月,我在距離昆明30分鐘車程的大墨雨村見到月明和蹭蹭時,一度感嘆“別人的人生”並不總是騙人的。

月明作為“嚮導”,帶領我們一行城裡來客遊覽“網紅村”大墨雨村。村口新建起的“洋樓”,與村子深處改造得很藝術的雲南鄉村土基房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欣慰的是,這個歷經300年風雨的彝族村落,完整的保存著土牆、土主廟、各式舊風俗……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大墨雨村閒置的土基房

“嬢嬢,吃飯了嘛”“今天菜都賣完了嗎”……沿途村裡嬢嬢們打招呼,“在北京的時候,合租在一層樓裡,一年不會見幾次面,不要奢求有交流。”徹底離開城市的月明,不止一次感慨城市與鄉村的差異。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改造後

在他們的家與蹭蹭打照面時,一身風塵僕僕的工作裝、長期摸木頭和修機器而黢黑的雙手……一副典型的“木匠”,令人聯想不到,2年前的蹭蹭還是北京寫字樓裡的程序員。

黑龍江女孩月明,新疆男孩蹭蹭,大學畢業後在北京相遇相戀直到修成正果。彼時,月明的工作是做自然教育,蹭蹭則是程序員。離開北京的念頭是在工作高壓中產生的,通勤時間、週末加班,並且“氣候啊,生活節奏啊,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與雲南的結緣是月明2016年的一次雲南旅行,返程後,沒多久又帶著蹭蹭再訪這個自己先動心的地方。3個月後就辦好離職手續,把家從北京搬到雲南。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蹭蹭和月明

2017年到2018年,亦正是大批北方人來到雲南買房置業定居的關鍵性時間點。但月明和蹭蹭是反向的,在昆明的一家自然教育機構工作一年之後,他們向更偏僻的地方遷徙。

2018年3月,徹底告別城市生活,距離昆明市區不遠處的大墨雨村,租下一間農民房自己改造,開啟徹底的屬於他們的鄉村生活。

不會蓋房子的程序員不是好木匠

上蹭蹭的木工體驗課時,他沒有教科書式的課程規範。在教會你使用工具之後,全然由你自個去發覺可能性。

他把村裡以前的嫁妝櫃做成沙發擺在院子裡,給家裡的貓做了個高科技的餵食機,帶著學生們建了間草屋……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嫁妝櫃改成沙發

月明說他擁有變廢為寶的魔法技能,“木頭在他手中不會浪費。”根據樹枝形狀做成“手”造型擺件;被蟲子蛀了蟲道的木頭做成門牌;有人指定再做一個木頭哨子,聲線卻不一樣了……在蹭蹭的工作間,沒有長得一樣的木頭作品。他說能標準化批量生產就沒意義了。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木頭藝術品叢林中,有件格外醒目:幾塊圓木拼成人形,彎腰駝背,蹭蹭覺得做著做著特像自己,於是再給它做了個包。

而在月明心裡,做木頭的最大樂趣,大抵就是“結婚時我們用木頭給對方做了戒指。”

彼時窩在北京租來的房子裡做木工的蹭蹭,終於在大墨雨村有了整整一個院子的工作室。居住的地方放在二樓,一樓整個露天院子都是工作間,這邊堆木材,那邊種菜,樹上的果子熟透了掉下來,貓捉著玩耍。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租來的土基房,月明和蹭蹭花了好長時間改造。沒有推翻重建,請來村裡的師傅,在原來的基礎上切磚、上樑,加高一層。剩下部分,從裝門窗、刷漆,到蓋廁所,蹭蹭一點點搞起來。

月明形容他是個結構性思維很強的人,包括木工坊的結構到物件添置,儲物空間,也沒學過,但就是靠著天分摸索著完成了。收來的二手機器和木材,山上撿來的木頭,9.9包郵的紅木廢料……慢慢堆積成內容豐富的工作室。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蹭蹭的工作間

“我覺得現在生活的就挺自如的,沒有哪個時刻覺得特別的艱難。”即便在他們此前的人生裡缺失蓋房子這項體驗。

這大概與他們的生活理念和熱愛相關罷了。對房屋沒有太高要求,簡單的翻修與裝飾,反倒與旁邊的老房子絲毫沒有違和感。沒有太多預算,加上15年的房租,大概花了10萬,他們擁有了一個“世外桃源”的家。

大墨雨村生活的100種可能性

月明和蹭蹭有多重身份,共同融入到一個新老交替的村子中去。

在沒有被模板化分割好的每一天中,月明有時一早起來去村學給孩子們上課,夏天帶城裡來的孩子去山野田間進行自然教育的夏令營,沒事的時候就種菜。

蹭蹭呢,有時埋頭一整天做定製的木作品,空閒時研究電腦和機器。到了約定的時間進城給小學生上編程課。更多的時候,兩人一起上山撿木頭,回來給鄰居們做做門牌。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在這兒就不像城裡,你只能打一份工有一份的收入,在這邊收入是多元的。”他們也不必擔憂生活來源。

畫家、建築師、公益人、藝術家、多肉達人……還有做古琴的、玩攀巖的、開民宿和咖啡館的,辦村學、做生態農業的,還有純粹養老的……“神秘”的新村民!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我的手機壞了,村群裡說一聲就有人拿來舊手機‘送給我’。”然後他們給對方做一些木工作為回饋。菜熟了分給其他人,需要借東西群裡說一聲。基於共同愛好,他們一起攢局:自然農法、自然建築、中醫、占星、舞蹈、女性成長、樂隊。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給鄰居做的門派

這種社群的生活理念,延續到與老村民的交流中。月明回憶起至今最盛大的一次活動,是在去年聯合老村民一起舉辦的800人規模團圓飯,還有延續下來每月一次的村集。在日常中,鄰居嬢嬢們見面會遞給你一把菜,邀請到家裡吃飯,他們則幫著修修電視網絡什麼的。

也因此,大墨雨村和千千萬萬的農村不一樣了。新村民的到來為村裡帶來了經濟收入。但隨著年輕人越來越少,他們也擔心當地傳統文化失傳。新村民想辦法讓這個村莊保持活力,比如開彝繡班,請村裡的繡娘教大家做繡花鞋。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來的人多了,老村民租了房子搬到外面去住,感覺把他們擠走了。”村不再是村,這也是新村民們的擔憂的。

另一種生活體驗:永續生活

不同於其他“新鄉村生活”,100多位新村民,在大墨雨村實踐了“永續生活”。

月明和蹭蹭在自家建起生態旱廁,自己堆肥,院子裡養雞種菜,撿垃圾做生態磚。

永續生活的實踐是從【麗日】的主理人婷婷開啟的,因為認同感大家一道參與起來。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社區倉庫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麵包房

實際上,做自然教育的月明,在北京生活就在租房的小陽臺利用泡沫箱養蚯蚓、堆肥、種菜。來到大墨雨村,有了天然條件,家裡乾溼分離的生態廁所,不僅節約了用水量,還能堆肥用以種菜。院子裡挖了池子,排出的生活汙水經植物過濾又變成可再利用的中水。

在大墨雨村沒有滿天飛的垃圾,他們收集垃圾,進行垃圾分類,做成生態磚用來砌牆。舊衣服舊玩具則收集起來,捐給物資貧乏的貧困山區。

說起永續生活,月明說村裡的老人就“很永續生活”,廚餘直接餵雞,地裡的枯枝爛葉發酵成肥料,以前洗頭用皂角。“他們不需要理念支持,天然就是這麼做的。”月明擔憂的反倒是年輕人帶來不環保習慣。

30歲北方夫妻,放棄北京事業隱居昆明鄉村做木匠,你做得到嗎?

自己蓋房子、做木工、當老師、繼續從事自然教育、實踐永續生活……在這個“離城又不離塵”的網紅村生活一年多後,月明覺得“好像現階段已經獲得了最大程度的自我實現”。

但她又覺得她和蹭蹭的生活方式代表不了大多數。“這種模板可能只存在於跟我們比較類似的一部分人而已。”

大墨雨村會是人生終點嗎?

“這裡不會是我們生活的終點,15年租期到了我們也才40多歲,到那時,再考慮去其他的地方,尋找人生的下一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