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真正的“大人”

這幾天一直在讀《大學》廣義這本書,對“大學”及“大人”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學是大人之學,是成聖成賢之學。而大人是活出聖賢的境界、格局、胸懷的人。因為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斷,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我們,總是以為離這些聖學以及聖人遙不可及遠,殊不知儒家就是在人倫日用間成就聖賢。


該書作者潘麟先生,從《大學》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起,告訴我們在當今社會,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真正的“大人”應該是具備般若智慧和經驗智慧的人。這兩種智慧於我們來說,如車之雙輪、鳥之雙冀缺一不可。


做一個真正的“大人”


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般若智慧和經驗智慧,以及兩者的關係:


般若智慧是一種直覺的、神奇的、無為的、先驗的、本有的認知事物的智慧。佛家稱此為“般若”儒家稱此為“仁”,以儒佛道為代表的中國與印度文化,皆肯認此先天智慧,也即佛家常說的“人人皆有佛性”。包括《大學》在內的整個儒學,都是成德之教,是為仁之學。


經驗智慧是後天的累積型智慧,即經一事,長一智,是執著的智慧


般若智慧發現的是事物存在之理、超越之理、生命之理,內容之理,故名為“主體真理”;而經驗智慧發現的是事物的形構之理、材質之理、外延之理,故名為“

客體真理”。


經驗智慧可以成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般若智慧可成就生命科學。


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的文化 ,只承認人為類擁有經驗智慧,而不承認般若智慧,故西方只將注意力許於人類的的經驗智慧之上而重視之 ,所以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遠遠勝於東方。


過去東方文化中,很不重視經驗積累和經驗智慧,所以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始終落後於西方,但在對內在生命世界的探索方面,成果斐然,碩果累累。


而現在,我們不能把經驗智慧和般若智慧對立起來,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


做一個真正的“大人”


由於明白了有這樣兩種智慧的存在,如獲至寶,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些年的經歷:


年輕時,雖然考了許多個證書,但還是覺得自己沒有文化,沒有深度,莫名的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可望而不可及的嚮往,同時也深知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裡面糟粕和精華並存,作為小小白的人,如何去選擇去甄別?


還有一個最大的困惑就是,既然我們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什麼我們在自然科學上是落後於外國;學傳統文化又不能當飯吃,這些問題會時常縈繞在我們的腦海中。


創業失敗後,我開始慢下來,思索我的人生,曾經只是一味的抓取眼前的物慾、名利和財富,忘記了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初心。最主要的原因那時我根本不知道世上還有一種般若智慧的存在。


學習聖學後,才明白它可以讓我們明白人生歸宿和實踐方向之所在,及如何樸實、溫和且充滿激情地生活,才能於人格中挺立起來,於社會中挺立起來,於人生中挺立起來。


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擁有般若智慧和經驗智慧的“大人”吧!


#有話直說第3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