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鬮任官:"枚卜"、"掣籤"、"探籌"——古代選官制度為何如此奇葩

抓鬮任官:

我們都知道無論在什麼時代“人才”對於治國來講非同小可。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對於古代統治者來將講如何用公平和公正的手段來選擇合適的官職相應的人才是極為重要的。回顧中國歷史,人才的選拔一直在不斷變革中,從最初的世襲制到推舉再到後來的科舉考試。人才選拔制度的不斷變化也標著國家的不斷進步。

在科舉制度還未誕生的歷史某些時期,人們還用古老的方式進行任官,例如“抓鬮”的方式來決定最終某些職位的合適人選,這在現代看來未免很荒唐的做法,但是在古代人的意識中那些無法由決定的事情可以由“天定”,在古人的觀念你中天定的方式是比較公平的。但這種方式也滋生出來許多“人為”的小動作,因此會有些奸佞之輩在背後做小動作來影響最終的結果。

到底古人為何要用抓鬮的方式選官?具體是怎麼操作的?由古人的抓鬮選官來看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古人怎樣的情況下會用抓鬮來選官?

1、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是怎樣演變的

在科舉制度沒有誕生的年代裡,古代的選官制度主要靠推舉也稱舉薦。在前秦時代因為統治機構為貴族,貴族統治的方式叫“世卿世祿”制,也就是社會地位和官職是靠世襲來決定的,因此不存在選官一說。

從秦漢時開始就有了選官制度了,具體就是秦朝的按軍功授爵位的任官制度,到了漢朝時期變成了“察舉制”,按照品行由下而上推選和舉薦。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的本質還是看出身門第的世襲制度,沒有存在多久就因士族和庶族的階級淡化而消失。到了隋唐時期就變成了更為客觀和公正的“科舉制度”了。往後的宋、元、明、清、均是發展了科舉這種方式作為選官制度。

抓鬮任官:

2、抓鬮作為選官制度的兩種常見情形

在一些特殊的時期選官制度比較混亂,用人的原則比較模糊,就出現了抓鬮選官這種方式。“抓鬮”在國的歷史比較悠久,始於甲骨文時期的占卜。由於古人信“天道”,認為世間人所不能左右的事情都是天意,連“天子”都是天意,是上天選擇的。

因此在一些人無法抉擇和斷定的事情上,古人想相信通過“抓鬮”的方式來捕獲天意,順理成章地遵循天意,或者假以天意之名達到某種人為的目的,比如“選官”。

在我國古代的文獻記載和詩文小說中,與抓鬮性質類似的方式及說法有多種,或稱“枚卜”、“掣籤”、“探籌”,文雅的說法,也叫“抽籤”、“拈鬮”、“摸鬮”,這是通俗的講法。古人採用抓鬮任官,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做法和案例,可以分兩種情形:

第一種:存在多個候選人,當局者無法抉擇和判斷、或者任官標準模糊沒有具體制度的要求,則通過:枚卜、掣籤、探籌這樣的抓鬮方式來做決定,以表示“順應天意”。

比如在《舊五代史·盧文傳記》中就記載當時通過抓鬮來選宰相。“末帝李從珂即位後,頗為宰相人選而發愁,朝臣推薦了幾位候選人,他又對其才能品行把握不定,於是“乃俱書當時清望達官數人姓名,投琉璃缻中,月夜焚香,禱請於天,旭旦以箸挾之,首得文紀之名,次即姚顗。末帝素已期待,歡然命之,即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姚顗同升相位。”

第二種:在某些時期奸佞當道時,為了防止舞弊,安排“自己人”於某些職位,便會以“抓鬮”的方式防止走後門。

抓鬮任官:

比如明朝宣德年間,宦官當道時期,魏忠賢找孫丕揚走後門安排親信。但是他安排的人太多了,職位有限因而孫丕揚不敢拒絕於是就利用了“掣籤”來決定任官,也告誡了那些走後門的人行不通。這樣的制度施行後,果然堵住了許多走後門的人。當時孫丕揚被讚頌為公正無私,也看出了他的用心良苦的無奈之舉。

3、如何看待古人抓鬮選官這一行為

這一制度本質上還是沒有實質性解決選官的標準問題。因而,顧炎武持批評態度:孔夫子對仲弓說“舉爾所知”。如今科舉取士,禮部要把名字糊上再取,這是“舉其所不知”;吏部靠掣籤安排幹部,這是“用其所不知”。用這套辦法的大臣在知人善任方面很笨拙,在躲避是非方面倒很巧妙。它的本質上還是“用人標準不明確,考察標準不詳細”。

為何說抓鬮選官在當時是存在合理性的?

抓鬮選官在現代看起來很荒誕,在一些時期是皇帝的個人行為,在一些時期也一種制度,這也是“抓鬮”選官存在的原因。因此在古代,抓鬮選官尤其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在堯舜禹時代,人們相信“天命”發明了通過占卜來知曉“天意”。

而在當時選官的方式之一就是“占卜”。《尚書·大禹謨》記載舜要把君位傳給禹,大禹回答道:“枚卜功臣,惟吉之從。”您還是逐一占卜功臣,讓吉祥者接受帝位吧,由此看一看出占卜在當時也成為了一種選官制度。

抓鬮任官:

其次、明清時期“抓鬮任官”是當時的一種制度和普遍遵循的慣例。

在明朝有兩位皇帝通過抓鬮選取宰相,可見“抓鬮”在當時也成了一種約定俗稱的普遍認可的選官方式,也成為了一種制度。《明史·選舉志三》曰:“選授遷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鬮法,至萬曆間變為掣籤,孫丕揚踵而行之。後雖有譏其失者,終明世不復更也。”除此之外還有抓鬮選駙馬,抓鬮選狀元的方式。

清朝時期從乾隆五十七年開始,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靈通的選擇方式也採用“金瓶掣籤”的方式。這一方式已延續200多年,這同樣也是仿效古代“枚卜任官”、抓鬮選相的方式,並賦予了它宗教與政治的雙重意義。清朝地方官的也結合了明代的“掣籤法”,在皇權末世冗官猥濫、仕途沉滯、賄賂公行的官場生態環境下,掣籤任官大約是朝廷與士人都能接受的下下之策了。

最後、仔細分析抓鬮任官這種方式的依據是由於我國古代“皇權”時代的“天命”思想。

古人相信天道主宰眾生命運,因而認為通過“占卜”可以得到天意。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對“天”的敬畏一直影響著歷朝歷代,就連統治者也有“祭天”的信仰,因而從官員到普通人均遵循“敬天”的信仰。

如何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來看抓鬮選官?

“抓鬮選官”是歷史的產物。在古代人眼裡並不是荒誕,而是在人所不能為之的情況下遵循“天意”或者尋求“天意”降臨的一種方式。在現在看來充滿迷信色彩,但是在當時來看是符合普通人的信仰觀念的。但在一些時期,也成為了部分人玩弄權術舞弊作亂的手段,用名義上的“抓鬮”來矇蔽大眾實則結黨營私背後做手段。

抓鬮任官:

抓鬮選官體現了中國古代一些時期選官制度標準不清晰不明確的現象,不利於人才的考核,產生了人力的浪費現象,甚至會出現朝政被奸佞把持的現象。因而抓鬮選官只是歷史的產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們都是從高位重的權貴中產生,無論品行才學如何都可以做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國家效力,不能憑才學改變命運造成了人才的浪費。

隨著歷史的發展,在隋朝文帝時期科舉制度誕生了,這一制度的誕生使得人們可以通過才學來為國家治理做出貢獻,使得中下層人民可以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因而是一種較為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提高了官員隊伍的文化和治理素質,對於整個國家的建設都是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由此看出科舉制度的產生使得官員的產生從任人唯親到任人唯賢的方式,再到後來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人才選拔進一步細化,不同職位的選拔有相應的標準和考核機制,使得

抓鬮選官、世襲制的方式逐漸被取代。

至於明清時期的“抓鬮選官”,也是建立在科舉制度的基礎上的,相比世襲制時期的“抓鬮選官”兩種有著本事的區別。明清時期的抓鬮選官起碼是因“科舉”而選拔的人才,因而其存在在當時看是有合理性的。

總結:

枚卜"、"掣籤"、"探籌"這些屬於古代的“占卜學”,在古代占卜是一門學問,在周朝時期周文王編撰的《周易》就是占卜學的經典。對於在科舉制度為沒有誕生的年代,社會屬性也不允許科舉制度的存在,因而在先秦時期占卜算是人們求助於“天意”的象徵,因此“抓鬮選官”的方式是人們普遍認可的。

抓鬮任官:

秦漢時期的軍功制和察舉制度也是歷史進步的標誌。在科舉制度誕生後選官方式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此後的建立在科舉制度上的抓鬮任官也是合理的。歷史普遍告訴我們一個答案:在特定歷史時期,存在即為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