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卜、掣籤、探籌,淺談古代最省事的選官制度——抓鬮選官

引子

為官者,為民,為皇上。做事應公正不阿、堅持法度!但遍觀古來歷史,真正清廉、公正不阿的官員,少之又少。或許很多人問,為何不設置一種公正、合理的選官方法,讓真正有才能的人身居高位?華夏五千年曆史,封建王朝兩千多年曆史,古人難不成想不到?

就選官這點,前後經過數次變遷,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爵制、察舉制、徵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這還只是初步選拔人才的方法,在官員內部之間,也還有各種方法進行升官、貶斥等。

選官制度,關係到社會的興衰。所以選官不單單是鞏固統治者的一種重要手段,更是穩定人心的一種方式。所以選官的好壞,影響著整個社會。但就是本該嚴謹的選官制度,在明朝中後期,卻是一場兒戲,這是怎麼回事呢?

枚卜、掣籤、探籌,淺談古代最省事的選官制度——抓鬮選官


君主專制集權巔峰時期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罷黜丞相。相權被分化,六部的權利逐漸傾斜,其中兵部、禮部、吏部的權利最大,吏部管百官升任貶斥,更是重中之重。但在六部權利逐漸強盛的同時,有一個勢力的權利也逐漸崛起,這就是宦官一屬。廢除相權之後,為制衡內閣大學士,內監被扶持,即便內閣大學士有“斷事、擬票”之權,但是都不得不歸結於內監的“批紅權”。

平日裡對百官有任免、考課等權利的吏部,此時也不得不看內臣的臉色,畢竟最後的奏章是需要批閱通過,才能啟用。更何況,東廠、西廠的存在,就算是吏部,也不敢輕易招惹。內臣想要培植親信,壯大勢力,就必須讓吏部通融一番,故意貶斥、升遷某人,以達到目的。但若是吏部尚書正直不阿,那內臣是不是就無計可施?

枚卜、掣籤、探籌,淺談古代最省事的選官制度——抓鬮選官

孫丕揚擔任吏部尚書時,因為人正直、清廉有度,所以受到百姓好評。但作為吏部的一把手,求到孫丕揚門下的人不計其數,其中就有內臣。所求之事,不過“為官”。孫丕揚可以拒絕其他人所求,但內臣所求,孫丕揚也要思忖一二,思來想去,孫丕揚決定將“掣籤法”發揚光大。

掣籤法也就是“抓鬮選官”,早在明朝初期就有這樣的制度。但因朱元璋大治貪官汙吏,徇私舞弊的情況的確少了不少,“掣籤法”也就沒有得到發展。孫丕揚將“掣籤法”發揚光大,也是形勢所迫。這種方法既能夠防止徇私舞弊的現象發生,也能堵住內臣的口,讓其找不到理由發難。

雖然內臣的口被堵住,徇私舞弊的現象少了不少,但批判孫丕揚的聲浪越來越大。“抓鬮選官”就相當於“矇眼娶媳婦”一樣,不僅充滿了未知,就連“合不合適”都不知道,為此,禮部、兵部等紛紛指責孫丕揚。指責歸指責,“掣籤法”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發展,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之後三百多年裡,掣籤法甚至得到“二次發展”,

清朝時期,中下層官員多是採用“掣籤法”,但是此時的制度更完善

枚卜、掣籤、探籌,淺談古代最省事的選官制度——抓鬮選官


君權神授、自有天意

掣籤法,其實並非明朝一時之法,其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古人信“天”,認定一切自有“天意”。此時若是有不能斷絕的事情,一般都會經過“抓鬮”的方式來捕獲天意。

在《舊五代史·盧文傳記》中,就記載了通過抓鬮來選宰相一事,可見掣籤法並非明朝才有。而“抓鬮當官”一法,在古代稱之為“枚卜”、“掣籤”、“探籌”等,但是在明朝之前,抓鬮當官只是小概率事件,正史上記載的並不多。

枚卜、掣籤、探籌,淺談古代最省事的選官制度——抓鬮選官


積弊良多,掣籤變質

掣籤初衷,是為了表示“順應天意”,但“事在人為”,即便掣籤法最初是遏制了“徇私舞弊”,也只是一時之功。明朝末期,奸佞當道,監督“掣籤”的官員被收買,掣籤法也就成了“徇私舞弊”最嚴重的地方。

清朝時期,掣籤法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依舊逃脫不了“徇私舞弊”的現象,讓人最震驚的,就是道光皇帝的“得力助手”,穆彰阿。

枚卜、掣籤、探籌,淺談古代最省事的選官制度——抓鬮選官

科舉制,採用的依舊是“唯才是舉”,而穆彰阿擔任科考主考官,採用的方法卻是“抓鬮”。穆彰阿在口袋裡面放上兩個煙壺,就這樣決定是否錄用。

掣籤法最初防止“徇私舞弊”的初衷就這樣被打破,甚至開創歷史先河,成一段奇葩往事。果然,時代的產物並不能延續到下一個時代繼續使用。只有與時俱進的產物,才能歷久彌新!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於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