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老年“類風關”

東痛西痛,昨天頭痛,今天腳痛,這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情況。關節疼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容易碰到的症狀,疼痛可以由各種原因引起。比如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即平時說的“類風關”,則屬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女性。

淺談中老年“類風關”

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溼因子陽性。

就類風溼疾病的發病原因來講,常以寒冷、潮溼、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為主要誘發因素。

類風溼關節炎病是纏綿難愈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該病被稱為“活著的癌症”。初發時起病緩慢,患者先是幾周內到幾個月的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症狀。

隨後發生關節疼痛、僵硬、腫大周圍皮膚溫熱、潮紅自動和被動運動都引起疼痛。開始一二個關節受累,往往是遊走性。以後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再累及其它關節。其次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髖關節等,晨間關節僵硬,肌肉痠痛。

隨著風溼、類風溼關節炎病變的發展,患者不規則發熱,脈博加快,顯著貧血,關節成僵硬而畸形,導致殘廢。一旦構成身體支撐和活動的主要關節成固定屈位,手指向外側成半脫位,患者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極度痛苦。

淺談中老年“類風關”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在我國常見的類風溼關節炎中,不僅從青壯年時期發病者延續到老年期的病人數目龐大,而且老年人每年新發的病例也不在少數。

60歲以後形成的類風關常有輕度關節炎,缺乏類風溼結節,大多數老年類風關患者逐步形成對稱性疼痛、腫脹、外周關節僵硬而累及末梢指趾關節,老年類風關患者的大關節如肩關節常被累及。

60歲以後發病的老年類風關患者表現為男性居多,急性發病較多,肩和膝大關節作為首發關節較多,手和足水腫較常見,並較少累及指趾關節。

老年人免疫功能多降低,易發生各種感染,而感染又是類風關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齲齒、齒槽溢膿、扁桃腺炎、副鼻竇炎、慢性中耳炎等是重要的感染源,必須及時根治。受涼,受潮溼,精神緊張,過度疲勞,失眠,外傷(如關節扭傷、跌傷和骨折)等都是類風關症狀加重的誘發因素,必須避免。

淺談中老年“類風關”

特別是每年的春分、秋分前後,溼度高,溫差大,微生物適於繁殖,使本來免疫力、抵抗力降低的老年類風關患者易患感冒和扁桃腺炎等疾病,易使類風關症狀加重或慢性病急性發作。

老年人的飲食習慣往往造成其代謝是負氮平衡,再加上疾病,往往有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等。對老年類風關患者,既要強調飲食的營養,又要重視進食品種的衡定性。進食品種的突然改變,也是使類風關病情加重或症狀惡化的重要因素。

高熱量、高脂肪飲食也是類風關重要的致病因子。每日的進食品種與第二天關節疼痛和僵硬程度明顯相關的病例並非少見,如因進食豬排和油炸肉丸而致類風關症狀加重,未改變治療方法而禁食脂肪食物,一週後症狀明顯緩解,兩週後症狀消失。

淺談中老年“類風關”

另外,一般老年人喜靜不喜動,患病後更是如此,應鼓勵他們每日堅持適當活動,有困難者,家屬應給予適當幫助;要改變該病的不良結局,除早期確診外,應立即進行正確治療,應用既能迅速改善症狀又能長期控制病程進展的聯合藥物治療;老年人藥物副作用的發生率遠遠高於年輕人,加上老年人可能常常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幾種疾病,在選擇藥物時應慎重,在治療類風溼關節炎中常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容易影響胃腸道及腎臟,老年人的胃腸道功能本身較差,腎功能有不同程度減退,因此應選用對胃腸道及腎臟影響較少的藥物,應用劑量宜小,在使用中應密切觀察,一旦出現異常,應減量或停用。其他藥物應用時也應加以注意。

淺談中老年“類風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