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乙 金 華 宗 旨


太 乙 金 華 宗 旨

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呂祖 著

第一章 天心


天心者,三才同稟之心,丹書所謂玄竅是也,人人具有。賢哲啟之,愚迷閉之。啟則長生,閉則短折。

委之命數者,凡夫之見也。無人不願求生,而無不尋死。夫豈別有肺腸哉?六根以引之,六塵以擾之,駸駸年少,轉眼頹歿。至人憫之,授以至道。誨者諄諄,聽者渺渺。其故何哉?蓋不明大道體用,而互相戕賊。如是求生,猶南轅而北轍也。夫豈知大道以虛無為體,以隱現為用?故須不住於有,不住於無,而氣機流通。

吾輩功法,惟當以太一為本,金華為末,則本末相資,長生不死矣。斯道也,古來仙真,心心相印,傳一得一。自太上化現,遞傳東華,以及南北二宗。

道本無隱,而心傳極秘。非秘也,非心授心受,不能授受也。口傳固妙,而領會難一,況筆示乎?是以太上大道,貴乎心傳。而授受於烏睹之中,豁然而開,師不得期授於弟,弟不得期受於師。真信純純,一旦機合神融,洞然豁然。或相視一笑,或涕泣承當。入道悟道,均有同然者。第或由悟而入者有諸,由入而悟者有諸,未有不由心一、心信而入而得者。不一則散,不信則浮。散則光不聚,浮則光不凝。不能自見其心,又何能合太上所傳之心?

故儒崇內省,道崇內觀。佛氏《四十二章經》亦云:“置心一處,何事不辦?”蓋以無上大道,只完得一心全體焉耳。全體惟何?虛淨無雜焉耳。宗旨妙用,亦惟在置心一處也。內觀即是置心一處之訣,即是心傳秘旨。非徒可以心領,且可以口授。非徒可以口授,且可以筆示。

至於功造其極,心空漏盡之時,然後恍然洞徹玄妙之旨,非筆之所得而示,亦非口之所得而傳。真虛真寂,真淨真無,一顆玄珠,心心相印,極秘也。至得悟得入之後,而仍極顯矣。此無他,天心洞啟故耳。

今之求道者若涉大水,其無津涯,已到彼岸,則如筏喻者,法尚應舍,若不知所從者,可不示之以筏乎?吾今叨為度師,先當明示以筏。然天心一竅,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開,只可默存以俟。欲識其存,不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丹書所謂是那麼,非那麼,非那麼,卻那麼。才是如如,一開永開也。而功法在於“存誠”兩字。

諸子存誠妙用,尚有訣中捷訣。乃於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伊字。(即日月天罡,在人身即是左目、右目與眉心,先天神人皆具三目,如鬥母雷祖是也。人知修煉,眉心即開,所開之目,名曰天目是也。)以伊字中點存儲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丹書所謂日月合壁之處)。人能用三目如梵伊字然,微以意運如磨鏡,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現前,即以意引臨心後關前(關即雙關也)。此一處也,按即玄牝之門。以意引之,光立隨臨,而毋忘若如二字玄義,天心必自洞啟。以後玄用,再為細示。所切囑者,終始弗為元引耳。(元者,氣機之所變幻,皆非真實玄況。若為引動,便墮魔窟。)

諸子遵循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只在純想於此。《楞嚴經》雲:“純想即飛,必生天上。”天非蒼蒼之天,即生身於乾宮是也。久之,自然得有身外天。

蓋身猶國土,而一乃主君,光即主君心意。又如君主敕旨,故一回光,則周身之氣皆上朝。如聖主定都立極,執玉帛者萬國。又如主佐同心,臣庶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諸子只去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廓而充之,吾宗所謂鄞鄂,西教所謂法王城是也。主君得輔,精氣日生,而神愈旺。一旦身心融化,豈僅天外有天,身外有身已哉?

然則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此中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聰明,又須沉靜。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附:玉機子講太乙金華宗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