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该替他“争”,还是教他“让”?

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该替他“争”,还是教他“让”?

孔融让梨

相信家长朋友们都跟我们的孩子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许多家长都会借用这个小故事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但有些家长也发现,如果孩子遇事总是一味,尤其是遇到强势自私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就只能被欺负了。

所以,家长们就在纠结了,到底是应该教育孩子去“争”还是“让”呢?

3岁的林林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林林妈总是教育林林要与同学团结友好,不能跟小朋友闹别扭,而林林的性格也很温和。

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在幼儿园偶尔受到一点委屈,放心不下的奶奶就总是跟林林说,“要是别的小朋友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吃亏。”

老人还反复嘱咐孩子凡事都要“竞争”,不能太忍让别人。

其实,林林妈也很迷茫,她不想孩子这么小就争强好胜,但是更不想孩子在幼儿园被人欺负啊!

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该替他“争”,还是教他“让”?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怎样对别人“让”,也知道在必要的时候也要向别人“争”呢?

首先,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意愿。

3到6岁的孩子心智和感觉系统还都不够成熟,家长们所要做的,就是多让孩子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

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时,别告诉他该做什么,而是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

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表达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然后,启发孩子思考判断自己该不该谦让?


当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场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

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

因为对于3到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往往还是以“自我中心”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总想把好的揽过来一个人玩,分东西,总想要大的多的好的……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强求孩子去谦让别人,即便在这件事情上家长的立场是对的,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就可能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长大后行为方式也可能相对退缩,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同样的,当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做出了谦让的行为时,家长可以赞许,可以鼓励,但是不可以引诱。

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寻找规则。

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该替他“争”,还是教他“让”?

比如在游戏去玩滑滑梯的时候,小朋友们排队玩,轮到自己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谦让,等等这些规则意识会让孩子在“竞争”和“谦让”之间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

最后,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家长们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

比如,在争抢一个玩具的时候,可以让孩子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者石头剪刀布的办法;在叠积木的过程中,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在吃糖果的时候,可以平分等等。

当然了,协商的前提是孩子已经掌握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规则,愿意在发生争执的时候,共同设计规则、遵守规则。

所以,说到底,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是“争”也不是“让”,而是让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理解他人的需求,遵守基本的规则,找到协商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在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能量和生命轨迹,只要家长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渐渐掌握他自己的平衡点,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他的事情。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明天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