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退休王錫爵收到復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會同意復出?

萬曆三十五年六月,已經退休的前內閣首輔王錫爵收到復出的消息。一個月前,皇帝在給內閣首輔朱賡的諭旨中說:“朕覽卿奏,具悉忠愛詳慎至意,會推諸臣已點用了。朕思在籍舊輔王錫爵,輔贊多年,忠誠正直,國家多事之際,可以共濟時艱,欲召來同協恭辦事在太倉家中的王錫爵,看到了六月初十日的邸報才皇上要他出來“共濟時艱”,而且賜給“少保兼太子太保”的頭銜,再度任內閣首輔。年逾七旬的王錫爵早已今非昔比,纏綿於病榻,立即推辭恩命的奏疏,表達了“感激戰悚,涕汗交下”之情。

已經退休王錫爵收到復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會同意復出?

王錫爵故居

君臣之間真可謂始終盡善盡美,臣縱有百身,豈不直剖心摩踵以報所天,忍死輿疾以趨嚴命…夫臣身未登朝,而病已至此,即一旦旅進闕廷,腆顏榮久,晨入暮出,借何力攙扶?擬票奉行,屬何人代筆?此事勢之必難勉強者。”王錫爵所說“君臣之間真可謂始終盡善盡美”,訣竅就在於,事事與皇帝保持高度一致,就是他自己所說的“從無片言之忤”。無怪乎皇帝要稱讚他:“輔贊多年,忠誠正直”。他的几上幾下,也證明了這一點萬曆十九年,因母病,多次懇請歸省,才得到允准。不久皇帝多次下旨召還,他幾次上疏推辭未果,於萬曆二十一年入朝。

已經退休王錫爵收到復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會同意復出?

萬曆皇帝畫像

由於三王並封之議,引來輿論譁然,迫使他於萬曆二十二年五月致仕。想不到十三年之後,皇帝再次要他入朝,無奈年邁體衰,力不從心,只得婉言謝絕。他接連上了十道推辭奏疏,萬曆三十八年,他的“十辭召命疏”發出不久,一命嗚呼,此事才算了結王錫爵是一個頗有心機的人,在公開呈上“辭召命疏”的同時,寫了“密揭”(或密奏),派家人專程送進皇宮。密揭不同於一般奏疏,不必經過通政司,即使內閣同僚也無法看到。

已經退休王錫爵收到復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會同意復出?

王錫爵故居

進密揭是他的一貫風格,這次也不例外,他向皇帝說明情況:自己無法寫字,兒子王衡臥在病榻,只能由年幼的孫子王時敏代筆。“記得先年在閣時,每遇此等密揭,常手自作書。今竟苦病絕筆,而男衡又病不能為之代書,只得令幼孫時敏未成文理之兒謄寫。而臣親自緘封,以付家人王勉隨便附進。外不使通政司官知,內不使在閣同官知。”他不能應召入朝,政見還是要發表的。那麼它想要表達什麼政見呢?

已經退休王錫爵收到復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會同意復出?

王時敏所做的畫

在一份“辭疏外密奏”中,他對於當前政壇指陳時政、賣直沽名的風氣十分不滿,對皇帝說:“臣雖在遠,每竊觀邸報中惡言詈語,總斥乘輿,鬼泣神號,遍傳都市。甚而誣指清朝為叔季逆決,危亂於崇朝。皇上但以禽獸畜之,一切置而不理,以為我之量大,正不煩言;彼之氣衰,久當自定。而不知此輩方將恃皇上之不瞋不喜,因得行此賣直沽名之計,將來其氣愈盛,其言愈長,囂凌詬誶之禍又有甚於今日者。”這顯然是希望皇帝制止賣直沽名風氣,防止囂凌詬誶之禍。又向皇帝獻策:“明開言路,陰散狂黨”:“與其故意裁抑,留不肖以塞賢者之途,孰若稍事疏通,簡新進以決舊日之壅。

已經退休王錫爵收到復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會同意復出?

萬曆皇帝歌劇照

此則臣之私論,明開言路,陰散狂黨,為今日攬權最上著也。”皇帝起用顧憲成為南京光祿寺少卿,是否受到王錫爵的影響,不得而知。但是兩位起用而不赴任的官員之間,有了交集,卻是不爭的事實。據《年譜》記載:萬曆三十五年七月,顧憲成作《寤言》《寐言》距離皇帝起用王錫爵的諭旨發出,相去兩個月顧憲成判斷王錫爵必將入朝出任內閣首輔,希望他好自為之,寫了《寤言》《寐言》兩人之間還有書信往來。兩人的政見分歧是顯而易見的,十多年前,顧憲成的罷官一大原因,就與此有關。

已經退休王錫爵收到復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會同意復出?

顧憲成畫像

如今獲悉王錫爵即將復出,顧憲成的感受是複雜的,寫信給昔日的“王相國”,首先想到了萬曆十四年秋天的一場對話。王錫爵說:京城近來有一異事,廟堂所是,外人必以為非;廟堂所非,外人必以為是。顧憲成立即調侃道:外間亦有一異事,外人所是,廟堂必以為非;外人所非,廟堂必以為是。他在信中似乎不經意地舊事重提:“乃今先生耕閒釣寂,浹一紀而餘矣。天下之故,國家之表裡,當益籌之熟矣。向之所見以為是,究竟是乎否也?向之所見以為非,究竟非乎否也?”

已經退休王錫爵收到復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會同意復出?

顧憲成故居

這樣的爭辯是非,未免過於咄咄逼人,於是話頭一轉,和緩地說:“又益閱之精矣,雄心銳氣日銷月鎔,翼翼乎,休乎,斷斷乎,穆穆乎,浩浩乎,中和之體備矣。是故根深者未必茂,源遠者流必光,雲龍風虎萬物快睹,將令天下後世鹹知,吾君吾相之能相與大有為也。信的末尾,感嘆道:“時乎時乎,往者不可追,來者不可再。時乎時乎,惟先生三思,惟先生努力,惟先生珍重,惟先生加飯。”隨信附上了先前所寫的《寤言》《寐言》。前者是清醒的言論,後者是睡熟的夢話。意圖無非是,把嚴肅的政治話題,包上一層朦朧的外衣,變成了不必深究的閒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