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宋明时期白莲教走向黑市化有何诱因?

自元明清以来,各代帝王统治者们一旦听到在某地区的某事件中“出现了白莲教的影踪”等所云,无论区域有多偏远、事件有多渺小,无不顷刻勃然大怒、紧张无比,然后头疼心烦、夜不能寐等等。因为自元代以来,在历次朝代更迭中所发生的大型的民间反叛、起义里都出现过白莲教的身影,并且情节颇重,无论作用还是影响,皆强悍而深远。

但事实上,白莲教早期念佛持戒、恪守清规戒律,其信徒敬奉佛祖人先,但求心诚不讲剃度,是一个半僧半俗式的低调民间团体。因为教义简单、经卷通俗易懂,所以为广大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所接受。

有关白莲教的“宗教黑市化”,在现代学者中拥有巨大的分歧。一种说法是:因为教规松散导致教内门户林立、信奉各有所向,最终导致白莲教分化变质;部分教徒的言行、做派危害一方并与当权者的意愿对立,逐渐由红转黑。而另一种说法则表示明代及以后,统治者因为 “维稳”工作的需要,将许多破坏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活动都归咎为“白莲教”所为。此时的白莲教已逐渐被戴上了黑市代表的标签,成为朝廷正统们的打击对象,真正的白莲教已不知所踪。

原本出身低微、做事低调的草根民间教派,及至中老却变得盘根错节、虫蛀病害,其过程暗含了许多值得今人探讨研究的史话。

一、白莲教创立初衷淳朴,又在论经礼佛的基础上简化了教义,受到民间的广泛推崇,也引起了统治者的警惕,白莲宗创立者慈照法师曾被流放

白莲教又名白莲宗、白莲社,它发迹于唐、宋时期,是一个在民间比较低调、传播却非常广泛的宗教团体。

传说东晋时期,佛教的净土宗始祖释慧远法师,在江西庐山的东林寺与“东林十八高贤”之一的刘程之居士等人在白莲社结识、共同论经礼佛。这就是白莲教最早的雏形。南宋绍兴年间,吴郡(今江苏)昆山地区的慈照法师(原名茅子元),在当时佛门教义松散、净土宗分支立教广为流行的风气下,开创一个了新的教派——白莲宗。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宋明时期白莲教走向黑市化有何诱因?

慈照法师

慈照法师根据天台山的佛宗理念,描绘出《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把过去纷繁复杂的念佛修忏仪式进行简化,用于白莲宗的仪式,创设出《白莲晨朝忏仪》。又规划出了“普觉妙道”四字为教众的辈分等级;并在淀山湖的湖畔建造了白莲忏堂,自尊为白莲导师,坐于堂中接受教徒的朝拜,白莲宗自此而初步定形。

因为开宗者慈照法师系出佛门,所以白莲宗的教义源于佛教的净土宗,崇奉阿弥陀佛,相当于为净土宗的一个分支,也因此白莲宗提倡教徒日常念佛斋戒,教义中规定其教内信徒须坚持“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以求往生西方净土,由此看来教义也与佛门净土宗大致相仿。只是到了元代,白莲宗教渗入了许多其它宗教的思想观念,教规教义开始驳杂纷乱起来,从者如流,由此白莲宗逐渐由崇奉阿弥陀佛转为崇奉弥勒佛,同时白莲宗改称白莲教。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宋明时期白莲教走向黑市化有何诱因?

汉传佛教 净土宗

白莲教建立初期,因慈照法师简化后的教义浅显易通,但求修心、不求剃度的修行方式简便易行,门槛很低,广大劳苦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所以白莲教的传播速度极快。但也因此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心理、遭到无情的封禁和打击,创立者慈照法师曾经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

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白莲教教徒群体逐渐庞大、受到封建统治者注意,在难以调和的官民矛盾影响下,白莲教被污蔑为诸多恶性事件的始作俑者

到了南宋后期,白莲教虽仍被一些以正统自居的佛教门派和县域官方视为“邪魔秽党”,但由于国家随时都面临烽火四起的危局、民众对家国信仰淡化,念经礼佛成为人民仅有的精神寄托,再加上白莲教的低调和秘密性,所以仍然传习甚广。据史料记载,蒙古统治下的北方地区也曾经出现过白莲教的踪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宋明时期白莲教走向黑市化有何诱因?

人头攒动的宋朝街市

元朝统一中国初期,对宗教没有非常明确的管理思路,采取的是放任发展的态度。而白莲教因“教化民众向善如流”而受到朝廷的认可和奖励,从此进入全盛时期。除了旧址淀山湖白莲堂外,江西庐山东林寺成为元代白莲教的第二个活动中心。

全盛时期的白莲教提出“普化在家清信之士”,大力发展不用剃发、不穿僧衣、在家修行的职业教徒,并称之为“白莲道人”。史料记载:元朝时期由白莲道人为主组成的道场、堂庵遍布全国各地,人数从几十到几千,规模甚至与发展千年的佛门寺庙、道观相差无几……常年香火不断,“业务”范围也日渐扩大,从皇家的祈福增寿到地方佛事弘法都囊括其中,当然也有一些施舍接济、修路筑桥之类的善举。白莲教的堂庵多为教徒自建,因此田地资产多为私有,堂主、住持大多数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

但是教徒与势力的增长并不一直有着好的意味,飞速发展的白莲教很快就受到了明朝统治者的注意。在《讨张士诚令》中,朱元璋曾经指出:

“不幸小民误中妖术,不解其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

文中“弥勒”指的便是元末明初时期,白莲教教徒所普遍信仰的新兴教义:弥勒下生。意为佛祖将在某一特定的时刻降临人间、普渡众生,并创造美好世界。而朱元璋则认为,信仰是人民聚众谋叛的重要原因,如若信仰成为民众信念的基本导向,而统治者又无法约束人民信仰的话,则会为国家的统治根基带来很大的威胁。 “弥勒下生”这一邪说强烈动摇了民众的观念,让社会动乱因素剧增,长久以来,国家统治根基将得不到保障。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宋明时期白莲教走向黑市化有何诱因?

朱元璋

本身官与民的矛盾极难调和,而有一个可以随时堂而皇之引导民众舆论、口伐笔诛的转嫁矛盾对象,对统治者来说无疑是极为合适的,而这个对象,就是在民众和官方两边口碑都不太好的白莲教。于是在统治者们的刻意抹黑下,白莲教这一名号逐渐与叛乱者、破坏者等负面词汇联系起来,无论大小动乱事件,总是被冠以“白莲教所为”的标记。

此时的白莲教已被戴上了黑市代表的标签,成为朝廷正统们的打击对象,然而真正的白莲教早已不知所踪。

三、在受到官方“莫须有”的打压后,宋元时期的白莲教逐渐脱离原本教义,继“被动黑市化”后,亦开始了“自发黑市化”

在宋元时期,因为白莲教在各方面的发展与传播总体上还未脱离正统佛教范畴,比较守本分、尊规矩,因此还勉强为统治者所容纳。但是长期以来,教律松散、管理不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经历了一番教徒的淘洗与教义的篡改变化,白莲教最终脱离正统佛教范畴,向毫无教义的民间组织发展。

首先是经过长期流传,元代白莲教的组织纪律松散,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其中有的教徒为一己私利借着白莲教的名头招摇撞骗、聚众寻衅滋事、为害一方或者武装反抗地方政府,甚至做出领导人民造反的举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宋明时期白莲教走向黑市化有何诱因?

如火如荼的白莲教起义

公元1351年,天降自然灾害,洪水引发黄河决口,以元朝政府强征民夫、手段残暴,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白莲教大起义。起义军受到不堪元朝统治的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迅速席卷全国。因此,许多地方的白莲教组织与官府呈敌对态势,白莲教自此走上“被黑市化”的道路。

明代的白莲教信徒的组成五花八门,人数众多,但主要来自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白莲教各派内部实行家长制统治,尊卑有序,等级森严。元末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就是“明王出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亦以“大明王”之名登基称帝。

虽然与白莲教关系密切,但他深知白莲教声势浩大、不易与,所以建国后,很快颁布了禁令想要取缔白莲教。但是,此时的白莲教气候已成,反而呈现出更名潜行、暗中流传愈演愈烈的局面,并且在朝廷的打压下教徒接二连三的起事造反,直到明朝末年也未曾消停过。而这个时候参与起事的白莲教教徒,有的早已脱离了白莲教初衷,甚至不知教义为何,只一门心思起义造反;有的甚至篡改利用教义、煽动民众。

清朝前期,因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比较平稳,所以白莲教虽有因不满满族统治而提出“反清复明”,却并没有掀起什么太大的风浪。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因为白莲教教主刘松先被捕充军后又因谋反被处斩这件事,在清政府大力查处、株连许多无辜的情况下越闹越大,荆州、襄阳、四川、陕西、甘肃等处的白莲教教徒打着“官逼民反”的口号纷纷揭竿而起。清政府剿灭不力,施行“坚壁清野”的方法才平息了此次事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宋明时期白莲教走向黑市化有何诱因?

嘉庆镇压白莲教起义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源自官方的“被动黑市化”成为了白莲教受到抹黑的原因之一,但由于信仰太过广泛、教义通俗易懂,最终导致教徒鱼龙混杂、教派自乱方阵,白莲教的“自黑”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和平安宁的岁月里,白莲教作为佛、道正统宗教的补充,在下层社会发挥了佛、道二教所能起到的稳定社会安抚民众的作用;在发生朝代更迭、社会动乱或者天降横祸、民不聊生的时候,白莲教就会相悖于佛道教义,化身成人民群众暴动、起义的领袖与旗帜。

纵观白莲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最初“以佛为本”淳朴厚善,发展到后来“黑市化”。为旁支派别林立、名称更迭不断,信奉花样百出、叛乱罪魁祸首。一方面是教派本身无法秉持初心、疏于管理,另一方面也归咎于宋明统治者对民间教派管理不当,导致白莲教定位游移、处于灰色地带,最终走上了黑市化的末路。虽然白莲教曾代表了大多数布衣民众的诉求,但最终为图谋不轨者搅成了一潭浑水。但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可避免的,过于庞大的教徒群体为白莲教带来了如同“双刃剑”的影响,其中的弊端便是:在民众受到打压时,民众的诉求自然大而化之地被概括为了白莲教的诉求,白莲教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被封建统治者扣上了黑市化的帽子。

参考文献:

《明史》

《中国宗教通史》

《道学通论》

《宋明理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