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英國首相丘吉爾改變世界戰局的三次演講


1940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的第二年,德國納粹採用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席捲歐洲戰場,歐洲許多國家淪陷或者即將面臨淪陷,而英國也是被捲入的抗戰國家之一。然而,面對納粹步步緊逼的攻勢,英國戰局持續失利,領土的主權岌岌可危。在這種面臨國難的時刻,英國內部卻在因另一個問題而爭論不休——更換首相。

原因有兩點。

一是德國納粹的勢不可擋,英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讓英國政界和人民內心惶恐、擔憂不已,並將責任歸咎到代表整個英國的時任首相兼保守黨人尼維爾·張伯倫身上。他們認為張伯倫已不適合領導英國,眼下急需一位超凡領袖出面,來穩定眼前的人心。也許是不同的時代對於領袖的要求有別於一般時代,在當時的英國人民心中,他們渴求的是一位不凡的首相,他必須做到不凡的領袖所能做到的不凡之事,即能說出打動並左右民眾思想的話語,能說服人民願意為之赴湯蹈火,能讓民眾鼓舞歡心,並打心底產生對戰爭的信心,無論最後是勝還是敗。

二是以張伯倫為首的“議和派”仍堅持“媾和之道”,他們認為在希特勒為亮出自己的底牌之前先嚐試議和,這也是英國避免滅頂之災的唯一方法。而納粹的咄咄逼人,讓許多人對於議和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是將英國國土拱手於人的做法,因此呼籲現任領導下臺之聲日益強烈。局勢本已糟糕,政治內鬥更是雪上加霜,此時的英國內部,急需有人出來團結各黨和軍隊,重整英國政權。

至暗時刻,英國首相丘吉爾改變世界戰局的三次演講

至暗時刻:力挽狂瀾的丘吉爾

在此情況下,原為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在嚴峻的形勢下,一步步從後臺走到觀眾的眼前,靠著出色的口才將自己推到首相之位,並激起人民抗戰的信心,在後來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大顯神威。他有三次著名的演講,每次演講前他都仔細思量,字字推敲,反覆修改,並在別人面前預講。因此他的演講充分發揮了演說的技巧,緊扣人民的內心情感,將其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鼓舞並團結了人心,將看似的不可能化為了現實,堪稱改變世界戰局的三次演說。


第一次演講(在下院成員前的演講):明確對德宣戰立場,鞏固首相地位,獲取支持,成為他領導並團結人民的第一步。

丘吉爾的上臺並不是眾望所歸的,一方面是因為他前期在多次輾轉於保守黨和自由黨兩大陣營之間,使他被人認為叛徒,而且被人認為是自私自利者;另一方面,同為保守黨的成員,之前投票反對政府全是因為發洩怒氣,卻沒想到張伯倫為此倒臺,導致愧疚於過往,存疑於當下,因此對於新首相的上任,他們持冷漠態度。這使得丘吉爾的首相地位並不穩固,而他自己也明白。於是,

上任後的第一次演講,成為了鞏固地位、獲取支持並團結人民的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他的演說內容主要分以下幾個部分:

首先,明確了此次以他為代表的新政府體現著一個決絕意志——一致誓與德國交戰直至最終贏得勝利。

其次,向眾人詳細解釋了目前政府內閣的成員組成及相關職位和事項的確定結果,未明確結果的給出瞭解決期限,並充分表達了自己及政府對於人民的廣泛需求的考慮和使英國團結的願望。

再次,分析眼前的局勢,那就是“這場戰爭是史上一場大戰,我們尚在初始階段”、“存亡之際”、“面臨最嚴峻的考驗”、“面臨難以估計的漫長的奮爭與苦難”;並表明對德宣戰的強烈決心: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一語以答之:勝利,不惜代價贏得勝利,不懼任何可怕局面贏得勝利,無論前路何其漫長艱險也要贏得勝利,因為,不贏得勝利,則無任何存續之機……

最後,總結並宣誓鼓舞:

時候既至,勿猶豫,讓我們團結起來,凝聚力量,踏上征程。

短短的七分鐘演講雖然並沒有讓他當場獲得雷鳴般的掌聲,甚至說顯得有些冷場。但他演講的目的絕不僅僅只是為了滿堂喝彩,他的眼光在於英國大眾,整個世界,甚至不誇張地說,是綿亙萬古的歷史。他那誠懇而又極具技巧的演講,既讓大眾看到了眼前面臨的險惡境地,對變化的處境有切膚之感,又在末了慷慨激昂,讓人們看到他大無畏和樂觀的精神,藐視艱難,人民至上,堪為人民的領袖。

丘吉爾憑藉這次演說,成功贏得了英國民眾的心,不僅民眾亢奮不已,報紙也競相報道,甚至有報紙報道了一幅漫畫作品,展現的就是人民萬眾一心支持丘吉爾的內容。

至暗時刻,英國首相丘吉爾改變世界戰局的三次演講

《全英國支持你,溫斯頓》


第二次演講(在民眾前的廣播演講):巧妙地避開同盟國形勢惡化的話題,以理性的激勵喚起人民大眾的信心和勇氣。

這次演講本是一次向英國民眾彙報國際戰局的報告,怎麼彙報原本是個難題,原因是戰局依舊每況愈下,並得不到來自美國等國家的幫助,同盟國法國儘管得到英國的支援,仍未組織一起一次像樣的反攻,被德軍步步緊逼,直逼法國的北海岸,而這也危及到駐紮在法國北部距比利時不遠的近四十萬名遠征軍,退與不退都將有危險,這也意味著英國的命運存亡。

對於領導者來說,將實際情況直白地彙報給群眾不是明智的做法,他們想聽到的絕不是這樣的噩耗,這隻會在他們原本脆弱的心靈上再次敲上重重的一錘;但也絕不是虛假隱瞞,隱瞞只會帶來盲目的樂觀,最終導致滅亡。丘吉爾苦思冥想,終於完成了這篇氣勢恢宏的演講稿。

第一、先如實陳述眼前局勢,德軍攻勢很猛,突破了法國北邊的防線,並在一步步向法國內部入侵;但緊隨其後,將這一切歸因於前期無人防守,繼而鼓舞眾人:我方皇家空軍給予他們大力支持,而法國也在逐步組織反抗打擊侵略者,戰局即將迎來逆轉,前景可期;

第二、再次提醒個人不能盲目樂觀,要充分肯定個人的作用和價值,每個人的努力都能對戰局發揮積極作用,無論是在戰鬥前線的士兵,還是在後方提供精神和物資支援的人們。

第三、詳細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己方的優勢,如敵軍雖然已侵入同盟國,但入侵之地尚小,仍有很大機會奪回;敵人的戰機武器雖然比己方多,但是我方靠著士兵殊死戰鬥,已經將敵我差距漸漸縮小,敵人不再那麼可怕;我方的重型武器正在摧毀地方的軍事要塞,給予對方以致命的打擊。

第四、借用同盟國誓死戰鬥到底的意志,以及英國內部各黨派團結團結一致的信念,激勵人們驅除黑暗,不作黑暗勢力的奴隸,並以《聖經》來進一步提升鬥志:

你們應裝備起來,做勇敢的士兵,應準備停當,明早向前來攻擊我們,毀滅我們和聖所的異民作戰,因為我們在陣上,寧願死也不願看見我們的民族與聖所遭遇不幸。上天的旨意怎樣,就怎樣實行吧!

這段演說氣勢恢宏,讓人民終於知道了須以什麼姿態面對現實,而此前法國巴黎的淪陷,形勢堪憂,卻被他巧妙地避開,滿滿都是讓人民備受鼓舞的話,得益於他那爐火純青的演說功底,讓他在此千鈞一髮之際,依舊能喚起民眾為國家民族的事業而戰。

至暗時刻,英國首相丘吉爾改變世界戰局的三次演講

丘吉爾


第三次演講(敦刻爾克撤軍):深刻地敵我分析,駐軍的成功撤離使得抗爭的力量得以保存,宣誓著必勝的信念。

這段演講作於英軍陸續從敦刻爾克港撤回英國之時,撤離期間德國空軍在不斷轟炸敦刻爾克港灣,撤軍行動顯得極其艱難,斷水缺糧更是雪上加霜。然而他們憑藉著超強意志,硬是克服重重困難,三十多萬名將士成功撤回英國,為後期英國本土的戰爭保存了實力。此時此刻丘吉爾的演講已經座無虛席,這展現出他的高大且充滿希望的形象已經在內閣成員和民眾心裡根深蒂固。

他在此次演講中陳述如下:

第一、以生動坦誠的言辭詳述過去數週法國戰場的形勢,並報告敦刻爾克英軍撤離情況,將環境的險惡、將士的無畏、紀律以簡要但足夠詳盡的言語傳達到大眾耳朵裡。同時提醒到,此次撤退只是一時的方略,要想贏得戰爭,靠的絕不是後撤。

第二、借用歷史傳奇來襯托眼下戰爭中男兒的偉大,甚至用一句話評價他們:

天破曉,機會至……一位位當代高貴的騎士應運而生。

同時舉出歷史上的專制君王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比如拿破崙,來喻指希特勒的陰謀也不會得逞。

第三、展示自己對於未來戰局的信心,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一切佈置都有條不紊地進行,每個人都最大努力地各司其職,拼盡全力,必將在每一塊土地或海域上給予敵人狠狠的迎頭痛擊。無論何時,將持續不斷地戰鬥到底,從而拯救世界,重獲自由:

我們將在法國戰鬥;我們將在任何海域戰鬥;我們將在空中戰鬥,愈戰愈勇、愈戰愈強;我們將不惜代價守衛我們的島國。我們將在任何一塊灘塗戰鬥;我們將在任何一處敵人登陸之地戰鬥;我們將在任何一畦田野、任何一條街巷戰鬥;我們將在任何一座山崗戰鬥;我們絕不投降;縱使,我絕不相信,英倫全島或大部分落入敵手,遭受奴役,無力反擊,駐守在帝國海外領地的艦隊仍將繼續苦戰,直至新世界適時秉承主意,全力以赴,拯救舊世界,讓其重獲自由。

直達其旨,充滿時代的強音,“在任何一塊灘塗戰鬥”,宛如一聲巨吼,是代民眾發出的一聲獅吼,在這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破開重重迷霧,響徹雲霄。

至暗時刻,英國首相丘吉爾改變世界戰局的三次演講

敦刻爾克撤軍


丘吉爾為相的時間並不長,尤其是,在這種危急萬分、壓力巨大的情況下,真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時質疑之聲時時存在。但正是在這種險之又險的情況下,他敢於直面質疑和各種憂懼,將前方的壓力擔在肩頭,而仍持續不斷地給後方的民眾帶來理性的分析和勝利的希望,激起人民群眾的勇氣和信心並帶領他們在這個迷霧重重的天空下追求光明,不斷前行,堪稱“領袖的楷模”。

《曹劌論戰》中曾有言:

夫戰,勇氣也。

戰鬥,一方面靠的是軍力物資,但另一方面更為重要,那就是信心和勇氣,歷史上以弱勝強和以強敗於弱的案例太多了,看看我們中華民族就知道了。丘吉爾的上任並未給形勢危急的英國帶來強大的軍隊和武器,但他的演講,足以煽動民心,聚起人民大眾的反抗力量,而這股力量,比任何勢力都強大,足以橫掃各處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