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發現村上春樹在這本書裡給讀者埋了三大寶藏,你有沒有挖到?

一日下午,我買來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還有另外兩本寫作相關的書籍,本想著精進寫作技巧,為自己的小說創作添磚加瓦。

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不看點村上春樹的東西似乎有些說不過去。這裡不得不提,村上春樹是日本不可多得的享譽國際的作家。雖然有許多人把他與東野圭吾相比較,其實不具有可比性。他的文字很洋氣,充滿中產階級式的孤獨感,畢竟他寫作是半路出家(在一次體育比賽場上突發的靈感)、不講章法也不帶目的性,帶有獨特的語言風格和節奏,大概是因為自由的習慣。

的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由職業者。在他那樣一個沒有戰亂、沒有生活動盪、又豐衣足食的年代,能寫出一部又一部優秀的小說,無疑得益於他高度自律的“向內探索”,所有的想象與思考才能躍然紙上。

村上春樹 (むらかみ はるき,Haruki Murakami)簡介:


出生於1949年1月12日,摩羯座,日本小說家、美國文學翻譯家。

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科,亦擅長美國文學的翻譯。

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賞。

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在日本暢銷四百萬冊,廣泛引起“村上現象”。

作品展現寫作風格深受歐美作家影響的輕盈基調,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沈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譽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學旗手。

在中國大陸,由林少華翻譯的村上小說風靡一時。

200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簡體中文版的村上春樹全集。

村上春樹也以自我訓練跑長途馬拉松、喜歡爵士樂、貓及美國作家史考特·費茲傑羅聞名。

看完這本書,筆下的確留下了諸多寫作技巧筆記,滿滿兩頁紙,腦海裡卻獨有另一片風景。零星的記憶片斷就像三三兩兩顆樹木掩映其間,等我抽身出來,便豁然看見了一片森林。

這部作品是村上春樹首部自傳性作品,歷時六年完成,當他用文字把他三十五年的小說創作生涯表現出來時,我不禁從他的生活中挖出了不一樣的東西。閃閃發光,禁不住想要把它打磨之後再重新呈現。那些被我稱之為人生寶藏。

意外發現村上春樹在這本書裡給讀者埋了三大寶藏,你有沒有挖到?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一、 改變人生軌跡的瞬間靈感往往來自長年累月無意識的準備

1978年一個晴朗的午後,那個時候村上春樹還是開著一家小店,勉強度日的無名人士。他去球場看棒球賽,對戰的是養樂多燕子隊和廣島鯉魚隊。他是燕子隊的球迷,很窮很弱小的一支球隊,在這支球隊的第一棒擊中小球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時,四周響起了稀稀拉拉的掌聲,一個念頭也毫無徵兆地跳進村上春樹的腦海裡:對了,沒準我也能寫小說。

他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也解釋不了這樣一種機會從天上飄下用手穩穩接住的感覺。就是那天下午,他的人生狀態陡然劇變。

他迅速買了稿紙和鋼筆,就這樣開始了《且聽風吟》的創作。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想要一舉獲得成功,憑的絕不是運氣,運氣只會青睞有準備的人。細看村上春樹年輕時的經歷,

他從初中開始,就喜愛讀書,用他的話說“周圍恐怕找不出第二個”,從高中開始就堅持閱讀英文原版小說,尤其是俄國小說和平裝本英語小說,一本接一本地讓故事餵養著自己;而音樂,也是在青少年時期就培養出不錯的品味;這些都是他在29歲得以讓“天啟”(不妨寫本小說試試)實現的基礎。因為周圍找不到第二個像他這麼愛看書的人,所以以後他周圍也找不到像他這麼優秀的作家。

不愛上課的孩子,有了父母的“縱容”,他看的書越來越多,不管好的壞的,只管去讀去思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雖然村上春樹並沒有從小立志當一名小說家,潛移默化之下,當有一天腹有詩書足夠多時,水滿則溢了。

29歲是一個並不算太年輕的年齡,因為有海量的準備,才得以至此。試想一下如果他從小立志當作家,為了這個目標拼命讀書,像我一樣買來一些技巧工具書來看,而不是無意識地“讓書裡的那些文字穿透自己的身體”,也許他的風格與成就與現在無法舉肩。

除了大量無意識的素材積累,他之前的生活狀態也與常人不同(當然也得益於他父母的包容與支持)。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在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企業,循規蹈矩地步入職場晉升之路,而是四處舉債開了一家酒吧,只為延續自己高中起就與書籍、音樂、電影為伴的生活。在強大的社會慣性體系下,能夠從容不迫地尊重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也是他成就自己的起點。

意外發現村上春樹在這本書裡給讀者埋了三大寶藏,你有沒有挖到?

村上春樹在讀書


巧合的是,他的境遇與他喜歡的燕子棒球隊極為相似。那一年,這支看似贏弱的球隊出乎大多數人預料,摘取了聯盟冠軍,又在全日本統一冠軍總決賽中擊敗了擁有最強投手陣容的阪急勇士隊。任何前期不起眼的弱者在關鍵時刻若抓住了機會(就像那支球隊在比賽中關鍵的一擊,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定會迸發驚人力量(奪得冠軍)。而誰也無從知曉那些隊員們在比賽前花了多少精力與心血去鋪墊那完美一擊。

我們說,人生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前面沒有聲響沒有迴音的,不管好的,壞的,必在時間長河裡愈發變得振聾發聵。

二、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得出一個結論,呈現就是結論

村上春樹在這35年的寫作生涯中,養成了一個習慣——事無鉅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各色人物、各種事件,不管三七二十一,認真仔細地加以觀察、反覆深思。他不會急著對事物的是非價值做出判斷。因為重要的不是得出明瞭的結論,而是把那些來龍去脈當作素材,以原汁原味的形態,歷歷可見地留存在腦海裡。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小說家分析了一件事情之後,三下五除二得出一個“這個人是這樣的人”或者“事情的性質是這樣的”結論,那他可以去做媒體評論人,而不是小說家。這樣的人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沒有餘地。

得出了明確的結論就把讀者想象的大門關掉了,沒有想象,便沒有代入感,沒有參與其中的“責任感”,自然會讓觀眾與你的作品產生了疏離,達不到情感共鳴。

意外發現村上春樹在這本書裡給讀者埋了三大寶藏,你有沒有挖到?

村上春樹在一檔電臺節目中聊創作


不僅是寫小說如此。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大家的注意力時段已經嚴重縮短,導致一件事情發生,早已沒有耐心去體察經過,而是快速要一個結果,很多人在沒有搞清楚事情前武斷地下了結論,以為下完結論就是解決了問題。

與人交往時,喜歡先貼上標籤,這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再以自以為的方式與TA交往;一本小說,快速翻到結尾,看看主人翁最後到底是個什麼命運,然後說原來是這樣啊。

尤其與人溝通時,喜歡結論先行,當然這在工作當中,是必要的,但在生活中,該有多麼乏味。特別是有分歧的時候,如果一味尋求結論與解答,往往會帶有偏見,造成更大的衝突和人際矛盾。

美國教育家塞勒·賽維若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觀察、認識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視角和立足點。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結論就不同。”


所有急於要結論的人,通常容易喪失細膩的觸覺,就像寫小說,通篇只看到了作者對一件事情下的定論一樣。人物有多面性,每一面都值得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不要總想著要一個結論還體現在堅持的意義大於結果的意義。

我曾在寫作的過程中反覆被一個問題困擾:既然我寫作是為了日後成為小說家(當然這只是夢想),那我天天堅持背誦美文、看些無關緊要的書、寫個幾百字的卡片,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通過村上先生的文字,我也明白了:不要所有的事情都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結果與意義,堅持本身就是意義。

人們對於這個社會的複雜性缺乏必要的寬容。如果不是像“人快死了,到底是救還是不救”這樣的問題必須要當機立斷之外,大部分生活中的事,如果總是非要兩者擇其一,可能會將事情變得僵化,甚至變得非常危險。在一道選擇題面前,我們如果有個“兩個選項可能都不好說”選項是不是挺好,人們就此問題是不是討論的會更充分與深入。

短話長說,人生是不是才更豐富一些。

放下戒備和評判器,細心無所求地環顧四周,這世界看似充滿無聊與不合常理,但這些恰似就是魅力四射、謎團一般的金子(村上春樹稱之為“原石”)。發現它、研究它、擺放它,就是一件最妙不可言的事。

意外發現村上春樹在這本書裡給讀者埋了三大寶藏,你有沒有挖到?

村上春樹說,大量的原始素材都不加評判地儲存在大腦的文件櫃裡


三、 想要高質量的成果,為自己而做好過迎合

試想村上春樹在寫作之前,如果先去做市場調研,瞭解自己的讀者人群畫像,男女老少都有,各人關注點與評判維度不一樣,結果寫出了一個四不像;然後他一心為了拿芥川獎(日本最具份量文藝大獎),去各地維繫關係,研究獎項的各種細節,大抵村上春樹這個人就不會以文字和個性征服我們。

對於他來說,還有許多比文學獎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己創造出了有意義的東西的感觸,另一個則是能正當評價其意義的讀者。

他曾經也為自己的作品被別人批判說“這玩意兒不能叫文學”而鬱悶,但最終他放棄了掙扎與迎合,他覺得實際上他自己只能寫這樣,有什麼不對?眼下的確不完美,但總有一天能寫出像樣的優秀作品來,到那個時候,時代也會發生蛻變吧。

《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那麼另類的人,也有一群整天在一起吃飯、看《星際大戰》的小夥伴。這些人在一起討論著晦澀難懂的物理學,就跟問“你吃飯了沒”那麼尋常普通,他們說的笑話在普通人聽來簡直一頭霧水,身邊的好基友們卻能很快 get 到笑點。

因為他不是為了融入集體而改變自己,而是成為自己之後,才能自然而然吸引同樣的人。村上為了吸引能同樣看懂他作品的人,做好了自己。自然,在這些懂他的人心中,他的成果就是最高質量的。

憑時間贏來的東西,時間肯定會為之作證。而且世上也有一些東西,唯獨時間才能證明。只要手上有“盡人事,聽天命”之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相對比任何東西,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更重要。這樣的真實感受,別人的確能感受的到。

我們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追求更高質量的東西是人性所使,對於高質量的評判在於對自己信念的足夠堅定,如果由充滿偏頗的世界觀去左右自己的行為,那就太可怕了。並且如果要應付迎合別人的事,勢必需要不少時間與精力,意味著分配自己的工作時間被剝奪。這樣便不能百分百地履行自己最根本的使命,創造更好的結果。

意外發現村上春樹在這本書裡給讀者埋了三大寶藏,你有沒有挖到?


結語:

春日清晨,在穿城而過的通勤地鐵上,因為是底站,我挑了個角落的位子開始看書。上班的人群漸漸填滿車廂,手機推送消息的聲音響了,我掏出來一看,一篇推送中出現了一段《我的職業是小說家》的文字——

“我現在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作家,還有無限的發展餘地。今後我大概會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那裡展開更深更遠的探索。那裡對我來說將成為新的未知的大地,恐怕也將是我最後的疆域。”

滿滿的感動。心裡踏實無比。謝謝村上春樹先生埋在這本書裡的寶藏。希望你也有所得。


作者簡介:卞千南,碩士學霸,資深讀寫愛好者,只寫有價值的文字。多平臺原創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