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影響我們教育的那個人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我們試著換一個角度來談五四,那就是來談一談在五四運動期間對中國發生最大影響的一些老外以及他們的著作,自清末以來就有大量的外國的作家跟學者的書籍陸續被翻譯到中國來,而這裡面有很多人的思想都對中國起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用說馬克思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馬克思的主要著作在五四期間還並沒有流傳的那麼廣,給大家講講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約翰杜威。

很多人沒聽過,1859年出生的一位美國哲學家,他的哲學簡單來講,叫做實用主義哲學。為什麼他當時會在中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因為他來過中國,而且五四運動最高潮的時候他就在中國,他寫過一封信寄回美國的女兒,介紹當時中國的情況,他看到了這個運動怎麼在全國掀起一陣一陣的漣漪,由於五四的爆發,他在目睹一個新國家的誕生,一個古老文明要重新獲得他的新生命的開始於是他就不捨得走了,沒想到一留就在中國待了兩年,他的足跡南從廣州,北上瀋陽,公開演講了200多場,其中一個他講學的很主要的地點就在北大,杜威在中國埋下的這個種子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深。

他的影響最大的部分就在於他關於教育的一套講法,他對教育的想法是這樣的,他認為如果要延續生命的話當然要透過進食,要吃東西才能延續生命,那麼教育就猶如一個個體的生命必須進食來延續生命一樣,假如把社會當作一個生物來看待,這個生物要怎麼樣活下去?那就是要透過教育,這個社會一代一代人這麼延續下去,他上一代人就有必要告訴他們怎麼活著,如何能夠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能夠共同生活種種相關的必要知識要透過溝通手段傳授給下一代,這就是為什麼以前所有社會都特別敬重老人的知識的理由,但是這麼寬泛的來講,那麼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教育了,所以他就說沒錯,教育就是生活。因為我們生活當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溝通,有時候是言語的,有時候是非言語的,比如說人家伸手要握手,你也會握手,這種非言語的溝通,其實也一直在起到種種教育的作用。每一次的溝通,都在傳達給我們一個人,一種新鮮的經驗,或者對於一些世界的新看法,哪怕是再細微的東西也好,比如說你叫我怎麼打開一個盒子,我也在這裡面學到了一點東西,那麼所有的溝通都是教育,所以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就在延續這這個集體的社會的生存,那麼教育還不只是生活本身,教育還是一種從未成熟到成熟的狀態,把範圍縮小到需要受教育的群體,小孩和年輕人。這些人本來是不成熟的,需要往正確的方向引導,但是不要以為這個不成熟是個負面的東西,杜威認為不成熟是正面的,是積極的,因為這種不成熟的狀態其實意味這兩件事。

第一這意味這表示他還有很多很潛在的潛能還沒有開發,一個有潛在潛能的東西難道不是個好的狀態不是個好事嗎?第二,這就表示一個小孩他還要高度依賴身邊的成年人,他才能生活下去。這種依賴本身就說明了他從小就懂得人是要跟其他人共同生活,所以這種不成熟到成熟的狀態就是一個教育,使得一個人的潛能能發展出來,使得一個人他對於跟人間的關係有一個更完整更充分的經驗和理解的狀態。第三,教育還是一切經驗的重組,這個東西就跟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有點關係了,但是避開哲學的那個部分簡單的來講,我們人活這個世界上面每天應對萬事萬物,其實我們需要通過大量我們已有的經驗來使得我們怎麼應對今天這個世界,但是今天這個世界是不斷再變化的,如果遭遇到了新事物,新的經驗那怎麼辦呢,這時候就要重組我過去的經驗,我不是放棄他們,而是要懂得怎麼樣重組我已有的經驗,吸收新的經驗來適應這個時代,而且把新老的經驗做一番的調整結合。如果說教育的意義這麼寬泛的話,那不就是上面都是教育嗎?於是他告訴我們教育最終的真正的有一個目的,首先教育並不是某種單純的刻板的學習過去的人所給我們的東西,也不是為了要讓這個社會很穩定的持續現狀,因為社會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面對的新的挑戰。所以教育是應該讓一個被教育的人懂得怎麼樣一步一步前進,適應一代一代的變化,但是這麼講的話你會仍然認為這個教育的目的好像是在外面設定給教育的他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繼續教育,或可說學習的目的與從學習中得到的報償是繼續成長的能力,所以我們探尋教育的目的時不是跑到教育過程以外去找,不是把教育當作為那個目的效勞,我們的整個概念不容許這麼做,我們要注意的是目的就在過程之內,與目的定在過程以外的截然不同。後者會出現一定是因為社會關係不能平等的保持均衡,在社會關係不平等均衡的情況下,群體中的一部分人的目標會受到外力左右,這些人的目標不再是從他們本身經驗的自由成長而產生,名義上雖是他們的目標,其實是別人遂願的手段。

~f�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