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在“雙戰”中奪取新的更大勝利?專家學者這樣說

鞏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果、加快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是當前我國兩大重而又重的任務。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湖南如何在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戰”中奪取新的更大勝利?《湖南日報》特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暢通產業內外循環 協同推進復產達產

鄧子綱

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產業鏈環環相扣,一個環節阻滯,上下游企業都無法運轉”,因此要“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4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要求“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條件,不失時機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其中就包括“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產業循環是指將技術、資本、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產業生產製造並轉化成產品,繼而通過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資金支持、物流保障、用工保障等的高效運轉把生產領域創造的使用價值轉化成現實的使用價值——前後兩個“轉化”可以分別視作產業“內循環”、產業“外循環”(即“市場循環”)。在現代產業體系中,產業循環的每一個環節緊密相聯,任何一個環節的失位或阻滯都可能導致生產停頓,從而影響企業的正常營運。

當前,我省加快推進復工復產,但復工卻未完全復產、復產卻不達產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續蔓延,帶給我省企業最大的衝擊是產業鏈的部分斷裂、先進技術與設備的供應鏈不通暢,迫切需要採取系統化舉措暢通產業循環,促進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著眼全局,打通產業“內循環”

在推進企業復產達產進程中,必須著眼全局,既強企業“內功”,又加強上中下游企業的良性互動,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

圍繞關鍵技術推進“補鏈強鏈”。應釐清影響我省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抓住疫情後全球產業鏈重構機遇,積極組織技術力量,圍繞光刻機、芯片、操作系統、iCLIP技術、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超精密拋光工藝等進行技術攻關、爭取關鍵突破,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佔據價值鏈高端。尤其要圍繞當前我省發展重點——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車聯網與自動駕駛、金融科技、AI、AR/VR等新興產業開展技術攻關,有效避免“關鍵技術與設備被卡脖子”所帶來的經營風險,切實增強我省在全球產業生態中的話語權。

加快推動上中下游企業同步復工復產。應立足全國全省“一盤棋”,力求重點企業及其全產業鏈條的配套企業“同步復工、同步復產、同步達產”。支持我省具有獨特優勢的工程機械和電子信息行業龍頭企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藍思科技、湖南長城等做大做強,摸清密切相聯的核心零部件生產龍頭企業情況,推進恆立液壓、艾迪精密、京東方、深天馬、國星光電等上下游配套企業同步復工復產,確保產業鏈供應鏈正常運轉不“脫鏈”、上下游企業同步生產不“脫節”。

加快製造業“柔性”轉型,建設“彈性”供應鏈體系。一是加快發展“柔性製造”以提升我省傳統制造業的應急保障能力。在企業生產層面優化生產線配置,構建可快速切換的生產流程,有效應對短期內激增的產品需求,同時降低對人工的依賴;二是建立產業供應鏈風險管理和溝通機制。儘快建立產業供應鏈預警體系,推動產業平臺以及產業集群帶動產業供應鏈的參與者尤其是中小企業聯合建立供應鏈“彈性體系”;三是推進供應鏈全流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打造聚集各類生產要素、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準匹配的平臺,加快全省10萬家中小企業“入雲”,實施自動化和信息化(5G)改造。

多措並舉,疏通產業“外循環”

協同復產有利於暢通產業“內循環”,與此同時,我省還應大力暢通產業“外循環”,讓資金流、人流、物流、貨流等市場要素積極運轉起來。

一是讓資金流“活起來”。支持核心企業通過信貸、債券等方式融資,減少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資金佔用,緩解中小微企業資金緊張問題。提升核心企業信貸資金向上遊企業的支付效率,支持核心企業為下游企業提供延期付款便利。推動應收賬款確權和及時支付,幫助頭部企業儘快達產並提高自身競爭力。加強對全球產業鏈協同發展的金融支持,穩住我省外貿外資基本盤。

二是讓物流“跑起來”。將我省基於全球供應鏈運營的物流體系作為保障重點,發揮中歐班列(長沙)、中部陸海新通道戰略性通道作用,全力保障生產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運輸服務。為企業運輸車輛提供免收通行費、優先保障通行等便利,協助企業解決原材料供應、物流運輸以及防控物資保障等問題。

三是讓人流貨流“轉起來”。強化對困難行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加快推進投資項目建設,形成供需良性互動。穩定外貿企業在手訂單,加強用工保障,支持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加大市場開拓力度,鼓勵傳統外貿企業向電商、微商轉型,積極培育跨境電商發展,推廣社交廣播、抖音直播、短視頻等服務新模式,加快拓展數字化營銷渠道。

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 促進新興產業大發展

曲婷

習近平總書記4月17日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應對疫情催生並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要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對正處於結構調整、動能轉換、企穩回升、追趕超越關鍵時期的湖南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由疫情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也正促進和倒逼湖南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優化升級。

化疫情之“危”為創新之“機”,需要各級政府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搶佔先機推進產業科技化、生產智能化、消費在線化進程,從而促進新興產業大發展。

——聚焦環境,倒逼體制機制創新。

一是用好政策“工具箱”。組織梳理國家層面、全國各地近期出臺的各類援企穩崗政策,重點指導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用足用好財政、金融、稅收、社保、就業及政府採購等各類政策。

二是打好幫扶“組合拳”。制定出臺暖企紓困政策,在資金扶持、財政貼息、稅費減免或延遲繳交、優惠貸款或續貸、專業服務、環境優化等方面積極為受疫情衝擊較為嚴重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多幫助。彙集各類科創企業資金需求信息並及時對接,引導資金分類、分步、精準配置。

三是深化要素保障。推進覆蓋全省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建設,與科創企業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服務事項儘可能上網,通過減時限、減材料、減跑動和推出一批“全程網辦”事項,不斷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

——聚焦產業,形成創新集聚效應。

一是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抓住疫情倒逼帶來的市場機遇,推動我省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突破發展。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強化以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工業互聯網、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新藥、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科技項目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政策。推動實施一批醫療健康、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教育等新興產業技術項目,在政策扶持、人才供給、創新平臺、科技金融、營商環境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上述領域的投資、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應用。

二是加快培育一批領跑科技前沿、新經濟前沿的頭部企業。通過市場培育或項目引進,打造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的頭部企業,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進行產業鏈佈局,形成強大的創新集聚效應、產業輻射效應和地域品牌效應。

三是大力推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引導全省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暢通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和人才鏈鏈接,構築有利於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的產業生態體系。

——聚焦平臺,發揮協同創新合力。

一是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平臺。依託我省主導產業和創新優勢,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創新資源集聚地設立離岸科創平臺,成立離岸創新聯盟,發展“科創飛地”。支持湖南本土研發實力雄厚的規模企業入駐,吸引海內外優質創業項目入駐孵化,成熟後轉移到湖南進行產業化發展,推進兩地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協同互補發展。

二是強化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堅持“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打造“專項規劃引導——院所創新突破——企業轉化應用——特色園區承載——產業基金支撐——創新人才驅動——政府精準服務”的科技成果轉化“自循環”系統。

三是培育專業化、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務平臺。推動建設一批服務能力強、專業水平高、聲譽信用好且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擇優支持科技諮詢、科技評估、科技代理、技術轉移轉化等示範性機構發展。

——聚焦人才,探索精準引聚路徑。

一是提升引才聚才精準度。圍繞我省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突破,建立對接全球科創領軍人才數據庫,精準鎖定目標人才。編制發佈全省企業人才需求動態目錄,幫助企業實現與所需人才點對點雙向對接。

二是探索柔性引才路徑。探索“招商+引才”模式,將招才引智融入招商引資活動;探索“人才+項目”方式,大力支持高層次專家團隊攜帶高新項目在湘落地轉化;鼓勵優勢民營企業依託國內外知名獵頭公司,引進一批行業領軍人才、高層次研發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

三是構建全方位、全週期的人才服務體系。健全“人才、項目、平臺”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對青年科創人才實行“一對一”導師幫扶服務,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務,對創新創業大眾提供普惠共享服務——通過打造生態最優的人才創新高地,促進湖南新興產業大發展。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保障農產品高效供給

孫豔華 楊亦民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統籌部署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一再要求全國各地抓好農業生產。

湖南是農業大省,也是我國水稻主產區,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優質高效供給意義重大。日前召開的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提出“毫不放鬆抓好農業生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近年來,我省切實增強農機購買補貼的廣度和力度,激發了農民開展機械化生產的積極性,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但各生產環節程度不一。2016年,全省水稻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70.6%,其中機耕、機收環節分別為93.5%、84.4%,但機插率僅有26.2%,機械植保、機械烘乾率更低。2018年末,全省水稻、油菜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為74.6%和57.0%。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生產效率、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水平等息息相關,“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夠高”制約了湖南現代農業發展。

進一步提升我省農業機械化水平,首先應深刻認識其重要意義——

農業機械化是鄉村振興的物質技術基礎。農業機械化有助於加快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促進農業技術升級和綠色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強調推進農機裝備和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

農業機械化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農業機械化既是穩定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支撐,也是糧食生產防災減災的基本措施、減損降耗的有效手段。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產業化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化發展須以生產分工協作為前提、規模化經營為依託。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促進農業生產分工協作和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機械化與城鎮化、城鄉一體化互為促進。一方面,城鎮化發展促使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務農人口快速下降,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產生大量需求;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產生大量農業剩餘人口向城市轉移,加速城鎮化進程。

鑑於此,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大力提升我省農業機械化水平——

加強農機產品創新。支持農機生產企業弘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針對我省農業生產特點,生產更多適合湖南丘陵地形、適應家庭農場的小型農機產品,研發符合湖南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的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鼓勵農機企業強強聯合、鏈式發展,組建全省農機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農機裝備智造工程和研究平臺建設,做大做強湖南農機裝備製造產業。

實施糧油主產縣全程機械化生產整縣推進。優化實施“千社”工程,重點推廣水稻集中育秧、機插秧、機拋秧和油菜機械化高密度直播,積極推進果菜茶田土宜機化改造,推進農藝與農機融合發展。支持區域性農機維修中心建設,深入開展平安農機建設,完善農機安全責任保險制度。

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探索建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開展農機作業與租賃服務,充分發揮農機社會化服務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促進作用。探索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延長服務鏈條、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

推動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發展智慧農業,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快智能化農機裝備研發——包括農業信息快速獲取技術與農業智能傳感器、基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與導航控制技術裝備、大田作物全程智能化農機精準作業裝備、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設施環境遠程監測與自動控制系統等等。加快農業機器人研發應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熟產品。加強農機物聯網技術研究,實現農業裝備作業參數信息獲取與智能控制一體化。

充分發揮黨建優勢 確保高質量復工復產

陳果

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

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特殊時期,經濟發展是基礎,黨的領導是靈魂,當前尤須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升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力、充分發揮黨建優勢,確保高質量復工復產。

發揮黨的政治優勢,

為高質量復工復產謀篇佈局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將問題作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湖南省委把抓黨建與戰疫情、促發展、保穩定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兩戰贏”。

目前,我省復工達產仍有堵點、市場需求仍顯不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外部疫情輸入、外部經濟衝擊等多重風險,應進一步貫徹落實“大抓項目強發展、大抓改革強活力、大抓黨建強保障”。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助推復工復產。建議5月起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經濟社會發展競賽活動,並進行量化考核,對如期完成經濟發展任務的區域,在財稅、資金撥付、政策扶持等方面給予傾斜。

二是充分發揮各行業黨委的領導作用。在全省範圍內著力構建“區域統領、行業引領,線下網格、線上網絡”的“雙領聯動、雙網融合”黨建協同發展新格局,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全面覆蓋,推動各行業協同聯動發展。

三是加強駐企督導幫扶工作。疫情期間,我省率先開展駐企防疫聯絡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全省沒有因復工復產發生一例疫情感染情況。下階段,要堅持打好“防控+生產”組合拳,全面落實“點對點”幫扶企業高質量復工復產。

築牢黨的戰鬥堡壘,

為高質量復工復產保駕護航

目前,我省規模以上企業開復工率達到99%,3841個省市重點項目全部滿崗復工,但仍存在惠企政策落實不到位、遇問題推諉扯皮、督導流於形式等問題,需要各級黨組織及時掌握企業復工復產情況並有效解決其所遇問題,切實當好企業的服務員。

一是統一調度。全面及時落實減稅降費、企業房屋租金減免、貸款利率補貼、授信額度提高等惠企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二是大力促進產業發展。各級黨委政府應對疫情之下本地經濟發展進行系統研判和規劃,並協調解決原材料供應、產業鏈上下游協作、物資暢通以及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復工復產不平衡等突出問題。應進一步推廣“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支部建在樓宇商圈上”,建立健全黨員突擊隊、黨員示範崗、黨員服務站等工作機制,全力助推我省重點產業鏈建設。

三是深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各級黨委政府在堅持自己過“緊日子”的同時,應優先安排重點民生、防疫防災等重大項目建設。對於學校、醫院、公園等民生重點工程要抓緊抓好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推動建設。

四是沿用疫情防控好做法。基層黨組織應及時總結戰“疫”經驗,完善“先鋒共同體”“紅色聯盟”等載體,共商區域發展、共抓基層黨建、共同服務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助力跑出高質量復工復產的湖南“加速度”。

彰顯黨員模範本色,

為高質量復工復產積極作為

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級各部門突出在抗疫一線加強黨的建設,為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提供了堅強保證。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這場大考還沒有結束。廣大黨員幹部要把“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和推動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作為踐行初心使命、體現責任擔當的“試金石”“磨刀石”,繼續發揮好先鋒模範作用——

一是落實“雙報到”機制。黨員不僅要積極參加所在工作單位的黨員活動,更需要在居住的社區中發揮服務群眾的作用。

二是落實常態化防控。黨員幹部要積極參與單位、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針對企業開展疫情防控檢查時,應探索運用“互聯網+督查”模式,讓數據“多跑腿”、企業“少跑路”。

三是促進高質量復工復產。黨員幹部要深入復工復產一線,察實情、聽真話,主動了解企業實際困難,少提宏觀要求,多對症下藥解決具體問題。

四是帶頭擴大消費。黨員幹部應主動到受疫情衝擊較大的餐飲、住宿、商貿、文旅等行業消費,並分享消費體驗、推介消費產品,帶動全社會恢復消費信心,助推企業走出低谷。

推動“互聯網+”技術 賦能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劉燕奇

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疫情形勢變化,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形成了巨大壓力,其中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社康中心”)直面群眾、線長點多,是戰“疫”的一線陣地、重要屏障。但社康中心普遍缺乏相應資質、設備、技術和人手,難以開展初篩判定、助力實現“發熱人員在最小範圍、原地固定、分層分級核檢”,不能完全發揮分級診療的過濾作用。

這一現象的產生,有其深層次原因:一是社康中心門診承接能力不足。目前醫院的醫療技術很難同質化延伸到社康中心,醫院與社康中心的藥品配置尚未實現通盤考慮、動態調劑,社康中心的技術指導和專家會診還不能“一網搞定”,加上專科設置受限、檢測診斷設備配置不齊等原因,難以滿足群眾看病就醫需求,也導致專業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培不出、用不好”;二是綜合醫院分流患者下沉的動力不足。綜合醫院有依靠規模效應分攤運營成本的需要,在推動社康中心首診、分級診療方面動力不足。加上醫院與社康中心的醫保收費標準差距不大,群眾更傾向直接到醫院首診。在住院服務中,醫院在沒有平均住院日壓力下也大多不願主動將住院病人分流到社康中心。

目前,我省正著力高端發展綜合醫療、優質發展基礎醫療,應推動“互聯網+”技術手段賦能社康中心診療體系,夯實戰“疫”一線陣地,以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打造韌性健康城區——

一是依託“互聯網+”科技手段,綜合運用學科聯盟等方式,將醫院醫療技術服務同質化延伸到社康中心。比如推進社康中心、醫院藥品整合,實現58種“兩病”常用藥同步配置和動態調劑,強化社康中心的醫療服務能力和藥品供應,形成“15分鐘醫療圈”。在硬件設施上,應通過規劃新建、政府物業調劑等多種方式,新建並優化佈局一批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康中心業務用房,置換、整合和改造400平方米以下社康中心,保障社康中心業務用房的基本需求。同時強化社康中心專科科室設置、配齊檢測診斷設施,提升其承接門診能力。

二是通過政府“組合拳式”政策支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帶動患者下沉。比如鼓勵專科醫生下到社康中心、在社區多點執業,提供“家庭醫生”式服務;賦予全科醫生更多醫療資源調配權,促進群眾由治病向防病轉變;社康中心患者上轉就醫,享受優先預約、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服務;鼓勵社區醫護人員多勞多得、優勞多酬,在薪酬體系、職稱晉升、資源配置、繼續教育等方面向社康中心傾斜,制定“引留培用”一體化專業人才政策。

三是實現醫院與社康中心、家庭醫生在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過程中“一網搞定”。可通過建立遠程診療協作關係,賦予患者“零”差別的就醫體驗,實現“同病同治”和“同治同質”,使醫院“放得下”、社康中心“接得住”;推動醫療體系各方互聯互認,實現信息共享、業務互助、家庭醫生智能化管理等。藉助智慧城市建設,推行智能藥房、自動化取藥機、藥品物流配送、可穿戴醫療設備等“互聯網+”技術應用,加強社康中心與第三方醫學診斷中心/檢測機構、藥店/藥企、物聯網終端設備/APP等的合作。

四是探索建立與分級診療制度相適應的醫療保險費用制度。在不改變社會醫療保險參保人就醫行為和醫療保險報銷待遇前提下,探索建立醫療保險費用“總額管理、結餘留用”制度。鼓勵在社區開辦醫保定點藥店並提供差異化服務,鼓勵群眾與社康中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拉開醫院和社康中心醫保報銷比例,時機成熟時針對三甲綜合醫院實施限制或取消普通門診政策,直接推動病人到社康首診。同時社康中心應大力探索醫養融合新模式,以護理、康復、中醫為技術支撐,為群眾提供醫養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