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高中時候,曾經有一個朋友,好得鑽一個被窩,吃一碗麵,混穿彼此的衣服。

無論什麼事,都會第一時間和對方分享,甚至同時喜歡一個男孩子,都彼此謙讓。

別人見到一個,就會問:怎麼你自己,她呢?

原以為可以這樣好一輩子,沒想到,高中畢業後,便漸漸失去聯繫。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去年閨蜜的女兒考上了某部委公務員,我陪她去商場買生活用品的時候,竟然遇到高中同學。

激動的寒暄擁抱之後,說起閨蜜女兒的事兒,她羨慕之餘,脫口而出:“你們家背景很強大啊......”

我說了句“其實現在的公務員考試真的很透明很公正啊”,不料,卻引起了她的各種吐槽。

聽著她對生活的種種不滿與偏執的理解,我忽然不知道說什麼。

腦子裡閃過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卻無法靠近你。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臨走加了微信,看她的朋友圈,基本是各種促銷活動求贊,偶爾給我發個砍價的鏈接。我默默幫她砍了幾回,沒說話。

當你成為飛鳥,翱翔天空,當我成為游魚,潛入海底,我們,就成了你和我,橫亙著魚與飛鳥的距離。

難怪陳奕迅唱:“為何舊知己,到最後變不到老友,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好朋友為什麼逐漸疏遠?有一個高贊回答:漸老的歲月和漸遠的三觀。

瞬間戳中了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曾經形影不離,後來卻漸行漸遠;曾經無話不談,再見卻相對無言;說好同甘共苦,如今卻海鹹河淡。

不知道從哪一刻開始,彼此都覺得累了,也曾試著想挽回,卻更覺心力憔悴。

其實,如果一段感情維持得很累,那就不要繼續了。

愛情是這樣,友情更是如此。因為好的關係,都應該是舒服的。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學生時代讀魯迅,最喜歡的就是他和閏土的友誼。

兩個人是少年閏土跟隨父親給魯迅家幫傭時認識的。由於年紀相仿,很快玩到一起,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閏土健康活潑,教魯迅捕鳥、抓獸、看西瓜,還告訴魯迅好多高牆大宅內見不到的新鮮事兒,讓魯迅羨慕不已,親熱地喊他“閏土哥”,兩人情同手足。

後來,幫傭結束,閏土父親要帶他回鄉下時,急得少年魯迅大哭,閏土也躲到廚房裡不肯出來。

兩人再次相見,已經是中年。魯迅吃過飯正在喝茶,閏土忽然來了,魯迅激動的站起來說“閏土哥,你來了?”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閏土此時已經有六個孩子,而且接替父親,成為魯迅家的幫傭。

他體態臃腫,一臉滄桑,望著魯迅,半天囁嚅著,本能地喊了一句:老爺......

曾經兩小無猜的好朋友,真情還在,中間卻已經隔了一條河。

這條河太寬,裡面隔了歲月,盛滿了人生酸甜苦辣,再也無法逾越。

就像《半生緣》裡曼貞對著昔日的戀人說的那樣,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這樣的情形,我們也曾經遇到:

曾經睡在上下鋪的兄弟,一起翹課追女孩不分彼此的好友,畢業十年、二十年後,人生也已經大不相同。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有人在北上廣橫刀立馬,有人在海外拿了綠卡,有人卻下崗失業一團亂麻……

同學會重逢,除了一起回憶過去,就只剩掩不住的尷尬。

往日真情猶在,只是生活環境大不相同,我可能再奮鬥十八年,也無法輕鬆地坐下來與你喝杯咖啡,曾經兩小無猜的我們,終於活成了不同的模樣。

梵高與高更是同時代的藝術家,而且有過一段“同居”歲月。

那時候,意氣風發、充滿自信的高更一直是梵高嚮往的對象。

嚮往到極致,35歲的梵高邀請40歲的高更來自己的小鎮上同住。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基於藝術家的相互欣賞,高更欣然答應。

梵高喜不自禁,為了迎接高更,他畫了《房間》,並按照畫中的情形佈置房間,還畫了那幅著名的《向日葵》,掛到房間牆上......

梵高對高更這個朋友,包含著熱情與期待,敬畏與嫉妒。複雜的情感,使得他們在一起的日子並不愉快。

除了藝術上的分歧,高更很快厭煩了梵高的過分的體貼與討好,覺得友誼不應該是這樣的;

而梵高對高更的迷戀已經近乎瘋狂,那段日子,高更經常半夜醒來,被床邊凝視他的梵高驚出一身冷汗。

友情是平等的,情誼的天平一旦傾斜,就無法維繫。

在梵高近似瘋狂的舉動中,高更落荒而逃。梵高發現高更離去後,絕望地割下自己的耳朵寄給高更。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想一想,如果自己有這樣的朋友,會不會也心驚肉跳地逃走?

有句話說得好,友情生於共鳴,毀於分歧。

如果一段關係讓你覺得不舒服,那麼大概率是要快刀斬亂麻的。

大家都知道,張愛玲有一個好友叫炎櫻。

張愛玲的很多文章裡都有她,而且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炎櫻是無法替代的。

張愛玲的兩次婚姻,炎櫻都是證婚人。

後來張愛玲與胡蘭成鬧分手時,胡蘭成還曾經求炎櫻斡旋。這麼好的兩個人,後來,卻老死不相往來。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我大概能想得出她們友情發展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兩個人裡,張愛玲是主角,她才華橫溢,風頭正勁,炎櫻是作為配角存在的。

後來,張愛玲去美國後,生活落魄,多虧炎櫻幫助。

但是,炎櫻有意無意在交流中談及自己的優渥生活與一場場愛情,讓敏感、缺愛的張愛玲很失落。

換了我們,大概一個朋友天天在身邊秀優越感,也是不爽的吧?

所以,後來張愛玲與炎櫻漸漸疏遠,甚至身後事也是交代給遠在臺灣的宋琪夫婦,而不是同在美國的閨蜜炎櫻。

除了感謝宋琪夫婦在她窘迫時的無私幫助,很大程度上,宋琪夫婦是懂得交友之道的人。

凡是讓你不舒服的關係,都是錯的

他們低調沉穩,不打探張愛玲的隱私,也不利用她的名氣賺錢,只是在一邊默默關注,需要的時候,就出現,又不對外界洩漏她的行蹤和消息,這讓性格孤僻的張愛玲感到舒服。

其實,最好的關係,不是天天在一起,而是,我懂你。

懂你的驕傲與自尊,明白你的不堪與無奈,看破不說破,默默站在你身後,護你自在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