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父亲养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儿子,别等把孩子养成“仇人”才后悔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一般都是“严父慈母”,父亲的角色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都多多少少伴随着一些暴力、蛮横、严厉的色彩,使得许多人对父亲的感情远远没有和母亲那样的亲近。

父亲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如果父亲本身出现问题,孩子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使整个人生出现偏差。有的父亲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像“仇人”,还一味地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殊不知正是自己种下的恶果。

一个父亲养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儿子,别等把孩子养成“仇人”才后悔

同一个父亲,两个儿子的不同人生路,给人以警醒

有这样一则新闻,有一个惯偷青年,三次入狱后仍然毫无悔改之心,变本加厉,见财起意,参与了抢劫杀人。当民警将他擒拿住时,他笑着说,“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

经过调查发现,他还有一个同胞哥哥,哥哥则是名律师,很小就进入住宿学校,靠打工和亲戚接济完成学业,已经在当地法律界小有名气,为人谦和,工作出色,非常受人尊敬。已经成家立业的他,听到弟弟被抓,也说了一句,“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

为什么同一个家庭走出来的同胞兄弟,哥哥和弟弟竟然会差距这么大?


一个父亲养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儿子,别等把孩子养成“仇人”才后悔

原来,两兄弟自小丧母,跟随父亲长大。他们的父亲,在当地村里是有名的恶霸,自从妻子死后,就变得脾气暴躁,野蛮跋扈,酗酒伤人已经是家常便饭,村里人人恨之入骨,惧怕又不敢明说。

当警察告知这位父亲,小儿子已经被抓时,他很疑惑:“我从小对他管教很严,一点小错都不敢犯,后来他离开家好几年没回来,怎么会犯罪呢?”

记者带着疑问采访弟弟,“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你成为了你现在的样子?”弟弟无奈地笑笑说:“我爸爸是那个样子,你说我能怎么样呢?父亲对我极其严厉,母亲死后他更是变本加厉,他就是跟我有仇!”

记者用同样的问题提问哥哥,令人意外的是,哥哥的回答竟然和弟弟一模一样:“我爸爸是那个样子,你说我能怎么样呢?”

一个父亲养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儿子,别等把孩子养成“仇人”才后悔

分析

这则新闻给人的反思,不仅仅是兄弟两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而是,一个糟糕的父亲,究竟会给孩子留下多深远的影响。

男性有了孩子之后,进入父亲的角色要比母亲晚一些。在父亲看来,在子女面前,就应该从小树立威严、高大、不容侵犯的形象,在孩子犯错时,就应该使用暴力、恐吓、蛮横的行为,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再犯。

其实这样的行为给孩子塑造了一个“糟糕父亲”的形象,使得孩子对父亲产生厌恶反感,对父亲唯恐避之不及,孩子逐渐成熟后,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就会挑战父亲的权威,实际上是在把孩子越推越远。到了年老时,发现孩子与自己的距离已经很遥远,甚至毫无亲情可言,为时已晚。

一个父亲养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儿子,别等把孩子养成“仇人”才后悔

父亲的这些行为,是在“养仇人”,别不知深浅

1)脾气暴躁

父亲的脾气暴躁是大多数家庭都有的情况。父亲以为在家里建立起了一定威严,孩子惧怕自己,其实孩子只是当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反抗,孩子一直在等待能够和父亲抗衡的一天,一旦时机成熟,父亲就会发现,自己的威严在孩子眼中不值一钱。

2)不尊重妻子

当父亲过于糟糕时,母亲往往是孩子的“避风港”,如果在家里父亲不懂得尊重妻子,把妻子摆在低于自己的位置,对妻子颐指气使,唯我独尊,大行大男子主义,孩子出于对母亲的保护,必然会站在父亲的对立面。

如果是男孩,会模仿父亲,也不懂得尊重他人,如果是女孩,会形成一个固定思维,认为女人就是要卑躬屈膝,屈服于男人。成长过程中,只要出现一个对她稍加关爱的异性,女孩就会觉得这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一个父亲养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儿子,别等把孩子养成“仇人”才后悔

3)暴力解决问题

打骂孩子是许多父亲都犯过的错误,长期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家庭氛围紧张,孩子常年处于神经紧绷的求生存的状态,父亲与子女之间关系僵化,是必然的。

孩子的所有行为方式,都是从父辈那里学到的,看到父亲碰到问题只有暴力一种解决方式,孩子长大后也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不懂得遇到问题调解周旋,妥善处理。将来进入社会情商也不会提高。

一个父亲养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儿子,别等把孩子养成“仇人”才后悔

​李玫瑾教授呼吁,中国的家庭,应该反过来,变成“慈父严母”,父亲慈祥温和一些,母亲严厉一些,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