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雷:車路協同和智慧公路的發展良機

眾所周知,近期國家出臺了諸多促進經濟發展的利好政策,比如交通運輸部進行的智慧公路示範試點,中央政治局會議推進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發改委聯合11個部委發佈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綱要,以及最近如火如荼的5G落地應用。

可以說,車路協同和智慧公路的發展有了非常好的政策氛圍。

智慧公路示範試點

2017年,各省開始申報,進行評審;2018年初,交通運輸部明確在九個省份開展智慧公路的示範試點,試點工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結合著各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地理環境、交通構成,以及示範項目的土木工程等特點從六個方面進行建設,主要內容如下所示:

1. 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地:北京、河北、河南、浙江;

2. 陸運一體化車路協同,建設地:北京、河北、廣東;

3. 北斗高精度定位應用,建設地:江西、河北、廣東;

4. 基於大數據的路網管理,建設地:福建、河南、浙江、江西;

5. 互聯網+路網服務,建設地:吉林、廣東;

6. 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建設地:江蘇、浙江。

九個省市的示範驗證內容非常豐富,經過兩年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示範驗證效果,詳情如下所示:

十點思考 | 孟春雷:車路協同和智慧公路的發展良機

新基建

新基建主要是圍繞三大網絡,七個領域推動新技術的落地應用:

一、 信息網

1. 5G基建

2. 工業互聯網

3. 大數據中心

4. 人工智能

二、 能源網

5. 特高壓

6.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三、 交通網

7. 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

通過在七個領域的三網融合,傳統基建和新基建緊密銜接,相互促進,再加上北斗導航起到的銜接作用,可以極大的促進經濟發展,並使各項技術得以落地應用。

5G和交通

得益於5G高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三大基本特徵,5G技術能夠在交通領域使邊緣計算擴展到路側端,利用無線網技術為交通大腦提供豐富的數據,推進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的應用,並和未來交通或高速公路的收費系統緊密結合。

5G技術極大促進了在快速移動下的場景下,對於高速數據的通信和交互,並提高了網絡的可靠性,可以說5G和智能交通是從兩個維度相互促進對方的發展,智能交通也能為5G提供非常豐富的落地場景和想象空間。

當然,並不是5G能夠解決所有的交通問題,在車聯網、車路協同、路側設施等交通領域得到有效的大規模商業應用,恐怕會在5G中後期或6G時代實現。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既要積極的跟進和支持5G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另外,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中宣部、財政部、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5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商用步伐。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落地中,並沒有交通運輸部承擔的任務,交通運輸部在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加快消費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中承擔了部分任務。

十點思考 | 孟春雷:車路協同和智慧公路的發展良機

人工智能

2017年7月,國家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

2020年,與世同步(搶抓發展機遇):總體技術與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

2025年,世界領先(構築先發優勢):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2030年,全球核心(建設科技強國):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

為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車輛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的技術體系複雜場景下的多維交通信息綜合大數據應用平臺,實現智能化交通疏導和綜合運行協調指揮,建成覆蓋地面、軌道、低空和海上的智能交通監控、管理和服務系統,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規劃中,明確的提出了六項重要任務:

(一)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

(二)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經濟

(三)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

(四)加強人工智能領域軍民融合

(五)構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

(六)前瞻佈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

交通強國

2019年9月,國務院發佈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極大振奮了交通行業從業者的信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交匯期,綱要提出兩個階段的目標:2035年第一個階段,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形成人便其行、貨暢其流、國惠其昌的局面;2050年第二個階段,全面建成交通強國,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國倚其強。

另外,圍繞著發展目標,明確了九大任務體系,包括基礎設施、交通裝備、運輸服務、科技智慧、安全保障、綠色發展、開放合作、人才隊伍和完善治理。

交通強國對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部署明確,發揮智能交通相對優勢,推進車路協同技術研發,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加快發展自動駕駛,推進數據資源賦能智能交通發展,加速四網融合發展,構建泛在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

交通概念

智能交通、智慧交通、數字交通一直都是業內討論的熱門詞彙。

有一種典型的解釋,智能交通是利用信息技術應用於交通,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新技術向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進行發展……

總體來說,這些概念是隨著新技術和交通行業發展的必然產物,並無本質區別,不必過於糾結什麼是智能、智慧或數字,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概念們的核心內涵:交通,任何一種概念的核心目標都是為了提升交通的安全、暢通和節能水平。

十點思考 | 孟春雷:車路協同和智慧公路的發展良機

車路協同發展歷程

國外最早是從合作式智能交通或協作式智能交通進行發展,商業化的推進時間已經超過15年,後來發展到車路協同、智能駕駛、無人駕駛。

1939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曾發佈一則廣告:車在路上自由的行駛,司機和其他乘車人員在一起輕鬆的進行娛樂活動。這則廣告和現在構築的車路協同場景十分相像,由此推斷,車路協同並不是近期才出現的事物。

車路協同雖然國外推進了很長時間,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並取得了很多經驗,很多標準、技術路線、路側模式等等都可以進行參考複製。但是,我們需要去關注車路協同的核心問題:為什麼還沒有形成模式化的商業推進。

另外,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這兩方面毫無疑問會協同發展。

在車端,雷達、高精視頻、毫米波雷達,包括感知體系、車控模塊、通信模塊、高精度模塊等等,用這些設備去武裝一輛智能駕駛的車,之前的花費達到百萬級別。隨著產業規模化的發展,如今車端的花費迅速降到了十萬甚至幾萬級別。

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在3億左右,使車端的未來發展充滿憧憬。

在路側,我國有1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還有480萬公里的普通公路,而高速公路的機電工程的投資造價,每公里在百萬左右。以此計算,1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就有千億級的基礎設施。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現有公路沿線的信息化設備屬於監控級別,若要利用路側設施和聰明的車進行交互,並支持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的發展,路側的監控級別需要不斷髮展,到網絡級、電信級,最後達到車規級別。那時,路側每公里的投資造價將不再是百萬的量級。

車路協同的發展,一定注意車端和路側兩條線協同發展的問題,包括投資方主題、保險的權屬和責任等都需要慎重考慮。當然,聰明智慧功能的實現,一定是以健康可靠為前提。

智慧公路發展理念

傳承:我國現有的15萬公里高速公路,有上千億的信息化資產;新一代路側智能設施車支撐路協同的發展時,首先要能夠和前面的設備資產兼容,不能拋棄,共同融合發展。

交互:以前建設系統時,數據流往往是單向的,一方只管拿,一方只管推;如今,互聯網環境數據源已經高度融合,構築智慧公路體系時,數據理應是雙向交互的。

融合:之前一個數據支撐一個功能,數據融合後,一個數據可以支撐多個功能,一個功能也需要多個數據來支撐;系統、行業、社會、政府之間都需要信息融合。

實效:各種應用,最後一定要解決交通問題,使道路安全暢通,給老百姓和管理者帶來便利,有切身的體驗,產生實際效果。

通過傳承、交互、融合和實效四大發展理念,進而實現智慧公路的四大功能:提升已有交通設施的通行能力、降低交通事故及影響、最大限度的提高資源共享、客觀診斷社會發展中的交通病。

智能網聯交通系統

十點思考 | 孟春雷:車路協同和智慧公路的發展良機

主要建設內容如下:數字化基礎設施、 基於弱信號風險研判及車道級管控系統、有限資源下極不平衡交通暢通提升系統、基於FM群載波的智慧隧道系統、沿線用能設施的一體化能源和新能源車輛供給系統、基於ETC門架的車路協同支撐系統、網絡安全保護系統、基於用戶位置的伴隨式推送服務系統、基於管理用戶身份的全域協作管理系統、智慧公路雲控系統交通雲腦。

廣義車路協同系統

十點思考 | 孟春雷:車路協同和智慧公路的發展良機

廣義車路協同系統,通過互聯網和現有通用終端,能夠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快速落地。

最後用一句話進行總結:

以新基建推動交通強國和人民滿意的交通建設,車路協同必然大有作為,但仍要避免盲目跟風。

*本文是根據賽文交通網推出的車聯網(車路協同)專場直播,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中交國通智能交通系統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孟春雷的演講內容,經冰山一角編輯整理發佈,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