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氏称为“工作”而非游戏

从事蒙台梭利教育15年

跟随国内外导师学习

不间断进行自我成长和身心灵整合

对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

有深入的观察和直达本质的洞见


一:工作与游戏的概念定义

工作的概念:

是劳动生产,主要是指劳动,一个人的工作是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游戏:是劳作之后的消遣和休息,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活动行为。

工作的意义:

对个人的意义,让自己获得生存的需求,经济独立,获得自我成就和价值感,实现自我。对社会的意义,社会发展进步,与每个社会组成成员的选择倾向有密切的关联。

二.“工作”对于孩子有什么样的意义

蒙特梭利将“工作”用于幼儿教育中,她在其著作《童年之谜》的第16章“工作的本能”中这样写道:

借着工作,儿童可以恢复正常状态,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发现,我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得到证明,在教育及心理学的领域中,关于工作的理论,是我们拥有的最重要的一项论证。我们试验的对象遍及全世界,也包括各色人种,小孩对工作有着强烈的欲望,这表示他内心深处有一种生命的本能,促使他不停地想要工作。若非如此,他的人格就无从形成。

为什么蒙氏称为“工作”而非游戏


所以蒙特梭利教育将孩子有目的、有秩序、有智性、有创造性的行为活动称之为“工作”而非“游戏”。

这也是蒙氏教育的一大特色,孩子不是在游戏,不是在填鸭式被动的学习知识,而是在工作,透过他的双手获得最直接的感官肉体化经验和高度的精神品质。

为什么蒙氏称为“工作”而非游戏

三.蒙氏教室几大区域,帮助孩子自主工作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分为了几大区域来协助孩子天性对于工作的需求:日常生活区、感官区、数学区、艺术文化区、语言区。

为什么蒙氏称为“工作”而非游戏


为什么蒙氏称为“工作”而非游戏

孩子们每天有条不紊的自主工作,在自由的环境下,选择感兴趣的事情,于是就逐渐建构了独立、专注、意志力、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通过重复探索体验成功和价值感,内在更有自信,去尝试更富有挑战的工作。


四.家长如何引导“工作”?

1、陪伴孩子做有意义、有目的、有智性的事情

如: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和生命这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切菜、洗碗、擦桌子、照顾植物、浇花、喂鱼、饲养小动物、照顾弟弟妹妹;

安全的攀爬、穿越、科学探索、实验游戏、艺术绘画、感受大自然等。

2、进行配对、分类、排序的事情和活动:

配对、分类和排序,也是数学前的逻辑建构基础,如果孩子从小比较多的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在4-5岁开始进入数学时逻辑思维会比较清晰有条理。

例 如:

配对:3-5种坚果,每种坚果2颗进行配对;

3-5种不同颜色的小毛线球,每种颜色各2个,按颜色两两配对;

装鸡蛋的纸壳,里面有小洞洞,买相应数量的乒乓球,让孩子将乒乓球一一对应的配对放进鸡蛋纸壳里等。

分类:一小堆的花生和芸豆,将它们分开;

排序: 将物品排成一排、排成一列,或者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从上到下等。具体材料的大小、尺寸、数量依据孩子年龄和实际能力,孩子年龄越小,东西越大量越少;孩子精细动作越强,材料则可以细小且量稍多一点。

游戏:没有意义和目的,对儿童智能的发展没有实际的帮助。

幼儿园有的孩子把教具当玩具自言自语,一人分饰好几个角色扮演,很容易让孩子沉侵在幻想的世界而不在现实的环境。

引导进行工作只能持续专注几分钟,所以需要老师不断的引导孩子通过工作到现实环境中。

(游戏时间的长短,不能定义为专注力好。)

“人类透过工作而建立自我的,工作是没有替代品的,其他人对他的关爱不能替代他对工作的欲望,身体的健康也不能替代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此一本能走偏了发展方向,是不能借由他人的示范或施加惩罚而治愈的,当儿童用双手做事时,其自我即逐渐得到建立,他的双手就是其性格的工具,也是表达其智力及意志的媒介,并有助于其支配所处的环境。儿童有这种工作的本能,证明工作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也是所有人类的一种特征。”

——蒙特梭利 《童年之谜》

END

为什么蒙氏称为“工作”而非游戏


为什么蒙氏称为“工作”而非游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