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蒙氏稱為“工作”而非遊戲

從事蒙臺梭利教育15年

跟隨國內外導師學習

不間斷進行自我成長和身心靈整合

對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心理需求

有深入的觀察和直達本質的洞見


一:工作與遊戲的概念定義

工作的概念:

是勞動生產,主要是指勞動,一個人的工作是他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遊戲:是勞作之後的消遣和休息,本身不帶有任何目的性的活動行為。

工作的意義:

對個人的意義,讓自己獲得生存的需求,經濟獨立,獲得自我成就和價值感,實現自我。對社會的意義,社會發展進步,與每個社會組成成員的選擇傾向有密切的關聯。

二.“工作”對於孩子有什麼樣的意義

蒙特梭利將“工作”用於幼兒教育中,她在其著作《童年之謎》的第16章“工作的本能”中這樣寫道:

藉著工作,兒童可以恢復正常狀態,是我們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我們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得到證明,在教育及心理學的領域中,關於工作的理論,是我們擁有的最重要的一項論證。我們試驗的對象遍及全世界,也包括各色人種,小孩對工作有著強烈的慾望,這表示他內心深處有一種生命的本能,促使他不停地想要工作。若非如此,他的人格就無從形成。

為什麼蒙氏稱為“工作”而非遊戲


所以蒙特梭利教育將孩子有目的、有秩序、有智性、有創造性的行為活動稱之為“工作”而非“遊戲”。

這也是蒙氏教育的一大特色,孩子不是在遊戲,不是在填鴨式被動的學習知識,而是在工作,透過他的雙手獲得最直接的感官肉體化經驗和高度的精神品質。

為什麼蒙氏稱為“工作”而非遊戲

三.蒙氏教室幾大區域,幫助孩子自主工作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分為了幾大區域來協助孩子天性對於工作的需求:日常生活區、感官區、數學區、藝術文化區、語言區。

為什麼蒙氏稱為“工作”而非遊戲


為什麼蒙氏稱為“工作”而非遊戲

孩子們每天有條不紊的自主工作,在自由的環境下,選擇感興趣的事情,於是就逐漸建構了獨立、專注、意志力、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通過重複探索體驗成功和價值感,內在更有自信,去嘗試更富有挑戰的工作。


四.家長如何引導“工作”?

1、陪伴孩子做有意義、有目的、有智性的事情

如:照顧自己:照顧環境、照顧他人和生命這都是有意義的事情。

切菜、洗碗、擦桌子、照顧植物、澆花、餵魚、飼養小動物、照顧弟弟妹妹;

安全的攀爬、穿越、科學探索、實驗遊戲、藝術繪畫、感受大自然等。

2、進行配對、分類、排序的事情和活動:

配對、分類和排序,也是數學前的邏輯建構基礎,如果孩子從小比較多的進行這方面的練習,在4-5歲開始進入數學時邏輯思維會比較清晰有條理。

例 如:

配對:3-5種堅果,每種堅果2顆進行配對;

3-5種不同顏色的小毛線球,每種顏色各2個,按顏色兩兩配對;

裝雞蛋的紙殼,裡面有小洞洞,買相應數量的乒乓球,讓孩子將乒乓球一一對應的配對放進雞蛋紙殼裡等。

分類:一小堆的花生和芸豆,將它們分開;

排序: 將物品排成一排、排成一列,或者從大到小、從小到大;從上到下等。具體材料的大小、尺寸、數量依據孩子年齡和實際能力,孩子年齡越小,東西越大量越少;孩子精細動作越強,材料則可以細小且量稍多一點。

遊戲:沒有意義和目的,對兒童智能的發展沒有實際的幫助。

幼兒園有的孩子把教具當玩具自言自語,一人分飾好幾個角色扮演,很容易讓孩子沉侵在幻想的世界而不在現實的環境。

引導進行工作只能持續專注幾分鐘,所以需要老師不斷的引導孩子通過工作到現實環境中。

(遊戲時間的長短,不能定義為專注力好。)

“人類透過工作而建立自我的,工作是沒有替代品的,其他人對他的關愛不能替代他對工作的慾望,身體的健康也不能替代工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此一本能走偏了發展方向,是不能借由他人的示範或施加懲罰而治癒的,當兒童用雙手做事時,其自我即逐漸得到建立,他的雙手就是其性格的工具,也是表達其智力及意志的媒介,並有助於其支配所處的環境。兒童有這種工作的本能,證明工作是人類的天性之一,也是所有人類的一種特徵。”

——蒙特梭利 《童年之謎》

END

為什麼蒙氏稱為“工作”而非遊戲


為什麼蒙氏稱為“工作”而非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