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話三教洞

醉話三教洞

某年某月吉日,微醺,遊三教洞。

醉話三教洞


距商城縣縣城以西11公里,有一個天然石洞,因洞內供奉釋迦摩尼、老子李耳和儒祖孔子而得名“三教洞”。據地質學家考證,該洞形成於三千多年以前,由碳酸鈣巖長期風化裂變形成的。山洞分內洞、外洞,內洞深15米、寬15米、高6米;外洞深、寬、高均為15米。至於什麼時間開始供奉諸神、菩薩?又是誰最早把天然石洞變為宗教場所的?均無法考證。殘存的廟碑記載說,三教洞在明太祖時期及嘉靖年間對此廟均有所擴修,規模梯次宏敞。這說明,三教洞在元代或更早時期,當地的人們就在這個石洞裡,頂禮膜拜釋迦摩尼、老子和孔子了。

三教洞在當地很有影響,主要原因是三教的教義能夠滿足各種人的樸素精神需求。求子或祈福保平安就去拜佛;求長生不老驅病體健就去拜老子;子女學業有成金榜題名就去拜孔子。其實,說儒家學說是“教”,難免有些牽強。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那個最早把三教放在一起,讓信徒膜拜的始作俑者,他一定是一位智者,或者是一位諳悉人間世理的哲人。

說來也奇怪,三教洞一直由道家弟子晨鐘暮鼓,按時上香供奉三教諸佛諸神。而且,從無怨言,從事宗教活動的時候,也從來不偏心。倒是我在回家的路上想,三教洞雖然滿足了善男信女的精神需求,但是,不知道儒、道、佛諸位大神們一起相處和諧否?三教如果在天國鬧矛盾,肯定是孔子先挑起事端,這位“至聖先師”是一個有個性,愛憎分明的人,經常告誡儒家弟子們“道不同,不相為謀”。當然,孔子和老子會和諧相處的,畢竟孔子曾經千里迢迢,赴洛陽問禮於老子,儒家學說淵源於老子,即便有點小分歧,孔子一定會隱忍禮讓的。只有釋迦摩尼這個洋和尚,與老子、孔子怎麼都搞不到一起去。最讓老子和孔子看不慣是,這個洋和尚天天讓人們在青燈之下,心如止水六根淨,一點正事都不幹,嘴裡還老念著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有一天,老子突然對孔子說:“丘,勿與言!後人遲早會說佛教興,中國亡的。”

......

醉話三教洞


醉話三教洞


醉話三教洞


醉話三教洞


醉話三教洞


醉話三教洞


醉話三教洞


醉話三教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