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颜值”变了“气质”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处处是画

走进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一栋栋民房依山傍水,村庄、花草、树木经过春风春雨的洗礼,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让人耳目一新。

但在前些年,村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曾是快场村的老大难。随着梵净山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让地处梵净山核心区的快场村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香饽饽"。

美了“颜值”变了“气质”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处处是画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得有好的乡村环境。该村党支部结合村情实际,广泛集合群众意见,将村环境卫生治理写入了村规民约。同时配套成立"垃圾兑换超市",与村规民约共同架构起疏堵结合的环境治理机制,才有了今天快场村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美景。

快场村的巨变,是铜仁乡村变化的缩影。我市始终坚持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在全市所有区(县)全面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广袤的黔东乡村田野,正在见证着一场深刻变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仿佛一支如椽画笔,正在挥洒一幅大美乡村的秀美画卷。

顶层设计"作战图"

高位推动把好事办好

时代进步飞快,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也越来越需要高质量。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不只是"面子"上的事情,更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为老百姓带来根子上的实惠。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心间,并强调要把好事办好。

如何才能把好事办好?市委、市政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重要民生、民心工程来抓,高规格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区(县)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齐抓共管乡村振兴的良好工作格局。

美了“颜值”变了“气质”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处处是画

在政策配套方面,出台了《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铜仁市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出台了《铜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导制度》《铜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报送及通报制度》《铜仁市农村厕所革命考核管理办法》等管理和考核办法。

各区县成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基层,针对行路难、如厕难、村容村貌差等农村环境"短板",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制定了整治作战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抓实干打响农村人居环境"保卫战"。

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主力军。全市各级干部群众结合自身实际,团结一心,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全市累计有2782个行政村全面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参与群众达300多万人次,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8万余吨,清理村沟村塘淤泥1.4万余处。

当下,铜仁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已从"要我抓"变为"我要抓";农村群众已从"要我整洁"变成"我要整洁"。"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优美人居环境,逐渐从诗中走到了铜仁百姓的眼前。

疏"痛点"补"短板"

力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圈舍随意搭、人畜不分家。"这是昔日铜仁农村的真实写照。打油诗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农村肌体的顽疾、乡村振兴的痛点。

为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等问题,近年来,我市以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改,取得了累累硕果。

我市统筹整合发改、住建、生态环境、扶贫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实施以改水、改厕、庭院硬化、维修房屋为重点的庭院改造工程,整合财政、交通、林业为主的村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强势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整合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06.47亿元,其中涉及直接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共1.17亿元。

美了“颜值”变了“气质”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处处是画

我市还全面实施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排查和整治,着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43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截止去年底,我市完成了通组路、联户路全覆盖,实施了改厕、改厨、改圈、等改造提升工程,彻底改变了人畜共居、污水粪便乱排、厕所臭气熏天等现象,同时大力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投资45068.5万元,建成投用136961户,建设村级公厕944座。

同时,以深入实施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为抓手,坚持充分体现乡村气息、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的原则,对传统文化村落、历史民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村寨周围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累计完成绿村建设11.83万亩。

生活垃圾有效处理,污水规范排放,村庄环境整洁、有序,这是铜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也已经成为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长效管控久久为功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我市农村逐渐步入产业、村寨、景观、旅游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项长期性、常态化工程推动,我市紧扣农村实际,在借鉴经验的同时,各乡镇、村寨各施其能,不断创新举措,形成了长效管控机制,打造了一大批乡村环境整治样板,为乡村按下"美颜键",让铜仁千村万户换了面貌。

——碧江区实施智能环卫物联网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项目,覆盖整个碧江区12个乡镇808个自然村寨,在全省率先实现乡村"智慧环卫"全覆盖,推动乡村生活垃圾治理智能化、绿色化、全民化、长效化发展。

——江口县建立"垃圾兑换银行",通过"垃圾分类、有偿兑换、集中处理、卫生评比"的模式,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群众有意识地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提高了群众环保意识。

美了“颜值”变了“气质”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处处是画

——玉屏侗族自治县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并率先做到全乡镇覆盖,城乡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得到彻底扭转。

——万山区采用好氧堆肥技术,建成了生态垃圾处理房,通过利用多孔管道通风供氧分解有机垃圾,将其制成有机腐透肥料,既充分有效处理垃圾,又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

……

要"颜值",更要"气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中,我市根据资源禀赋,高起点、高标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弘扬乡愁文化,做活乡村旅游,丰富文娱活动,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培育美丽经济,助力富民兴村。

让生态和经济同向而行,百姓增收与环境整治同步而进,乡村建设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当下,全市文化旅游持续井喷,建成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1个。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30%、35%以上;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增长117.56%、排全省第1。

步步皆景、处处入画,房前绿树环绕,屋后碧水涟涟。铜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正稳步推动进,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破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