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平定漢中後不一鼓作氣攻打益州,進而統一全國?

公元二百一十五年,張魯向曹操投降,曹操平定漢中。漢中是益州門戶,打下漢中,益州無險可依,想統一全國的曹操為什麼沒有接著攻打益州呢?

亂世三國,諸侯爭鋒,英豪梟雄輩出,在諸多英雄中,不得不談曹操,曹操征戰一生,其中有兩個機會結束亂世,第一個機會是赤壁之戰,這場戰役的結果眾所周知,另一個可能鮮為人知,那就是劉備剛佔據益州後,曹操佔據漢中的時候。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率十萬大軍進攻漢中張魯,十一月,張魯投降,僅八個月就攻下了漢中。此前曹操已經平定整個北方,在攻下漢中後,主簿司馬懿和參謀劉曄進言一鼓作氣進攻西川,但曹操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此時益州剛剛被劉備平定不到一年,益州民心未附,一戰而下益州,進而平定江南,結束亂世。看似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但為什麼曹操最終沒有采納呢?

曹操為什麼平定漢中後不一鼓作氣攻打益州,進而統一全國?

據<>所說,諸葛亮獻策使曹操分心而不能進取益州。演義說西川百姓,聽聞張魯投降,曹操已取漢中,日夜驚慌。劉備請軍師商議。諸葛亮獻計:“曹操於合淝屯兵,所懼者孫權也,主公可遣能言善辯之人出使東吳,陳說利害,並提議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吳國,兩家交好,令孫權起兵圍合淝,使曹操分兵,此危自解。

但<>的記載和演義所說有出入之處。其一兩本書對孫權起兵時間上並不一致,孫權提兵十萬圍攻合淝是在八月,張魯投降曹操是在十一月。其二,三郡並不是蜀國主動交付給孫權的,赤壁之戰後劉備藉口不還赤壁之戰時所借的荊南各郡,孫權震怒,孫權索要荊南無果後,於是孫權派呂蒙攻打長沙,桂陽,零郡各郡。曹操攻下漢中前,呂蒙已經攻下三郡,即此時孫權已經完成對三郡的實際控制。所以曹操沒有進攻西川,和諸葛亮的獻策並沒有太大關係。那麼曹操止步不前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這些:

曹操為什麼平定漢中後不一鼓作氣攻打益州,進而統一全國?

1. 對劉備集團的重視。曹操對劉備一直非常重視,劉備手下將領關羽,張飛,趙雲等將領也非常驍勇善戰。曹操深知劉備並不是一個好啃的骨頭。即使劉備新得益州,但曹操自己也並沒有準備好,何況孫吳的牽制下更不可能發動大軍對劉備一戰。曹操佔據漢中的目的,本來就是防止劉備先取漢中,可以說戰略目的已經達到。

2. 曹軍兵力不足,需要整頓。曹操連年征戰,剛剛平定關中,涼州,統治尚未完全穩定,曹操急需修整,曹操已經佔據中原最精華的地方了,修整過後,國力,軍力並不是劉備孫權所能抗衡的。其次攻打陽平關對曹軍損耗太大,若繼續攻打益州兵力不足。

曹操為什麼平定漢中後不一鼓作氣攻打益州,進而統一全國?

3. 曹操老了,性格變得有些猶豫不決。演義記載,曹操佔據漢中幾個星期後,益州的難民逃到漢中,當曹操聽聞益州民心不定時,詢問劉曄,現在再去攻打益州是否還來得及。劉曄說,主公平定漢中的時,若攜大勝之勢,趁劉備立足未穩,民心未定之時,攻打益州才是上策,現在已經晚了。就像毛主席所說,曹操英雄一世,到老了也還是變得猶豫不決,梟雄氣魄不在。

4. 稱王事情的牽扯。因為赤壁之戰的失敗的緣故,使得曹魏集團內部對一戰統一全國較為謹慎,對一戰平定益州並不看好。其次,建安二十年曹操已經是魏國公,下一步就是稱王,曹魏內部希望曹操稱王的聲音甚囂塵上,曹操需要回後方處理這件事,以保持內部的穩定。

曹操為什麼平定漢中後不一鼓作氣攻打益州,進而統一全國?

5. 曹操需要考慮自己繼承人的問題了。打下漢中的時候曹操已經六十歲了,但是並沒有立下繼承人,宛城之戰曹操不光損失猛將典韋,還失去了自己的長子曹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之間確定誰為繼承人搖擺不定,曹操必須為曹魏集團確立下一任舵手。對於曹操來說,53歲的他,赤壁之戰是他統一全國的最好機會。而現在對於他來說保證政權的平穩過渡才是更最要的事情。

曹操為什麼平定漢中後不一鼓作氣攻打益州,進而統一全國?

所以在筆者看來,曹操未進攻劉備的根本原因應該是封王之事的牽扯,和繼承人的選擇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大,曹操的戰略趨於保守,保持內部的和諧穩定和政權的平穩過渡是曹操後期最主要操心的事。而對外部敵人的打擊戰略更為保守,但不得不說,這是曹操統一全國的最後機會了,此時,劉備立足未穩,張魯也是自己投降,雖然曹操自己也沒有做好準備,但憑藉龐大的基本盤,曹操對劉備還是具有絕對優勢,如果一戰下益州,那麼統一全國的進程就會明顯的加快,曹操說不定就能夠親眼看到統一天下的那天。也許是因為赤壁之戰給曹操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吧。所以曹操最終還是做下得隴而不望蜀的決定。但如果曹操知道三年後的情況,也許做的就是另一個決定也不一定。曹操無論做這個決定考慮到那些因素,我們也不得而知,以上見解純屬筆者對這件事的個人思考,有絕對馬後炮的嫌疑。不知各位讀者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