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春秋戰爭史——長勺之戰(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咱們上回說到,干時之戰,魯國本想趁齊國內亂,撈一點好處,出兵侵犯齊國,不想被齊桓公殺得大敗而歸。今天狼君就和大家說一下,干時之戰結束後,可以稱得上是他的續集的長勺之戰。

商周春秋戰爭史——長勺之戰(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長勺之戰

魯莊公逃回國內後,一刻不敢鬆懈,怕齊桓公領兵來犯,便積極備戰,囤積糧草,打造兵器,同時更加註重取信於民,以廣大的人民為支持戰爭的基礎。長勺之戰爆發,並以魯國取勝結束,即發生在魯國全民皆兵,全民參戰的大背景條件之下。

商周春秋戰爭史——長勺之戰(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魯莊公

公元前684年,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齊軍以司寇鮑叔牙為統帥,以司馬王子成父、大夫東郭牙和大夫賓須無為將,領兵車三百乘入侵魯國。齊桓公入侵魯國,不僅僅是名義上的報當年爭位之仇,更是齊桓公圖謀霸主地位的開始之戰,也是齊桓公整個執政時代的總體導向。

在魯國這邊,由於一年多來的整軍備戰,魯國並未因為齊國的全面入侵而慌亂,而是以最快的速度,集結軍隊,準備對齊作戰。魯莊公姬同親自掛帥,以曹劌、大夫曹沫和大夫施伯為將,同樣領兵車三百乘出戰。這裡和大家說明一下,曹劌在戰時是沒有官位的,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參加戰役指揮的,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曹劌論戰的故事。經典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句話也出自這裡。

商周春秋戰爭史——長勺之戰(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劌論戰

在作戰過程中,魯國並不急於交戰,前兩次齊國衝鋒,魯莊公在曹劌的建議下,並不派兵廝殺,只是命令魯軍固守陣地,命弓箭兵以密集箭雨阻止齊軍衝鋒。連續兩次衝鋒,齊軍都沒有可以廝殺的對手,又受到持續的弓弩射擊,無法衝入魯軍陣地,只得撤退。前兩次衝鋒受挫,又遭受了很大的傷亡,使得齊軍士氣大挫,而且兩次高強度的衝鋒,又使得齊軍過於疲乏。但此時鮑叔牙依舊輕敵,以為魯軍畏懼不敢出戰,他自己又求勝心切,經過稍事修整,又重整隊形向魯軍陣地衝去。

商周春秋戰爭史——長勺之戰(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齊桓公

此時的魯軍,不僅絲毫的體力都沒有消耗,更是看到齊軍的衝鋒後血脈噴張,想要入陣殺敵。此時在曹劌的建議下,魯莊公命令全軍進攻,兩軍即短暫接觸,齊軍便現頹勢,隨即陣腳大亂,被士氣高昂的魯軍殺得潰不成軍,敗退而去。在曹劌正確判斷齊軍為真正的敗退後,魯軍全線展開追擊,對齊軍窮追猛打,繳獲大量輜重,同時抓獲大量俘虜,長勺之戰取得全面勝利。

商周春秋戰爭史——長勺之戰(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就是很明顯的利用敵疲我打的戰術。在齊軍入侵之初,並未選在國境處交戰,而是誘敵深入至長勺,魯軍以逸待勞。在雙方對陣時,魯國同樣不急於進攻,而是利用弓弩阻止齊軍進攻,消耗其體力和士氣。最後,在齊軍敗退後,選擇追擊殲滅其有生力量,使得齊軍無法在短時間內報復。在整場戰役中,曹劌的建議起到了關鍵作用,也是在春秋時代固定交戰模式下的創新,說明了戰術戰法創新對作戰取得勝利的重要意義。

下篇文章狼君將為大家講述晉楚城濮之戰,歡迎各位看官關注。

參考文獻《詩經》、《史記》、《中國戰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