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十一长假,有很多新片上映,其中《攀登者》大热,很大一部分人是冲着两年没接戏的胡歌去的。胡歌此次转战大荧幕,给观众带来不少惊喜和改变。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说起胡歌两年没接戏,外界对于他的谣传一直不断:胡歌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宣传、公益及国家的文艺汇演上,开始转战幕后、专注电影等等,让许多人对他的“专业”产生了质疑。

而胡歌在采访中对于自己是否会转型做导演回应道:

“我觉得我台前做的还不够优秀,随着我对幕后和对导演这个职业的更加了解,我觉得自己离幕后、离导演这个职业越来越远,导演是一个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特别高的一个职业,有很多人都把椅子摆好了,等着你来坐,但是我觉得我不想去“演”一个导演。”

从此段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胡歌作为一个演员的敬业和专注,他不想将精力分散在自己不擅长的导演领域,更不想享受“导演”这个虚名,只愿意在演艺事业上不断探索和追寻,一如他之前对自己的定位:“我是演员胡歌,我视表演艺术为一生的事业,追梦之旅,初心不改。”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同时,他也谈到两年没有接戏,正是为了让自己“脚踩到地上,将自己的心态放平”,以便迎接更大的挑战和突破,因此才有了他在电影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胡歌将自己的演艺历程比喻为登山:“如果说之前的李逍遥、梅长苏在我生涯里算是一座山峰的话,我想要爬到更高的山峰,我没有可能直接从一座山峰飞到另一座山峰上去,我得先下山,下到一处平地,然后才上山,我得把以前的成绩都抛开,都放下一切从零开始”。

回顾胡歌的演艺之路,他一直都是一个攀登者的姿态。《仙剑》的一夜成名,让他收获了无数的掌声和赞美。意外车祸,劫后余生的他,并没有意志消沉,“如果皮囊难以修复,那就用思想去填满它吧。” ,是读书陪伴他走过了那段黑暗岁月,也让他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重返演艺圈的他开始尝试和转型,才有了后来的《伪装者》里的惊艳蜕变,再到《琅琊榜》的经典诠释,也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艺术家”胡歌。

抛开所有成绩,一切从零开始,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谦卑和执着向上的胡歌,他看淡了一切名利,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初心不变,追寻着自己的演艺事业,这份执着和专注让人为之动容。

胡歌总是能看清什么对自己才最重要的,永远在演艺这条道路上执着追求,他让我们看到了所有优秀者都具备的一个重要特质——专注力。

(1) 拥有专注力,人生才有方向

拥有专注力的人,人生才有方向,一辈子朝着这个方向持续努力,终将收获成功。

有人曾说:“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天生拥有傲人的翅膀,能飞上顶端是理所当然,然而小蜗牛天生小巧,爬行缓慢,为什么也能一步登天?答案就在于专注:认准了向上的方向,并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总有一天能到达顶端”。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在某件事上,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并且孜孜不倦的坚持下去,普通人也能走向成功。

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性: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事业,从未停下脚步,并且始终执着的坚守着自己的专注,直到生命结束。

在中国,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研究并推广的杂交水稻技术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乃至世界粮食供给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90岁高龄的袁隆平,自从1964年就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到如今已有55个年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之后,袁隆平坦言很是激动,但他却将荣誉看成是一种勉励:“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

当记者问他,拿完奖后有什么打算?袁隆平淡然的回应道:“明天(指9月30日)又要到田里去,晚上睡前我就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了?有没有病虫害?气候是不是干旱?…”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他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执着的老人,即使年届九旬、满载荣誉,依旧风尘仆仆地奔波于田间地头,一心专注于他的水稻事业。

同时,他从未停止不断向前的脚步。

袁隆平说他现在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继续搞杂交稻,要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拒了解,由他领导的超级稻预计10月份完成亩产1200公斤的冲刺任务,届时他会将这个成果作为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

第二个任务就是攻克“海水稻”,计划在十年之内发展到一亿亩。众所周知,“海水稻”一直是一个尚未被攻克的“世界难题”,但袁隆平丝毫不惧困难,信心满满:

“我为什么担当这个任务呢?我们有杂交水稻的优势。”“我们还是很有信心能完成这个任务,希望大家对我们工作给予支持”。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他的这份坚定和执着,让人感动。他的这股自信,既来自于他强大的内心,也来自于它的对水稻事业的长久专注和热爱。

袁隆平曾说他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梦想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用他的一生去不懈追求,正是这份专注和坚持,让世界记住了这样一个袁隆平。

(2)拥有专注力,才能体会到人生幸福

幸福的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一直是人类在努力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金钱、爱情、健康、事业、权力能带来幸福吗?

答案是否定的。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曾这样定义幸福:“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而这种沉浸在当下的某件事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被他称之为心流。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心流的体验,在那一刻就是最优的幸福体验。

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某件事时,会不知不觉忘记时间,忘记周围一切,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正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描述的:

“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由此可见,专注力,是造就心流的关键,也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也许有人会说,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会很累吧?怎么还会幸福呢?

米哈里告诉我们:

“有实验证明全神贯注减轻了脑力负担。心流较强的那组人能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闪光的刺激上。虽然一般认为,注意力集中时会增加处理资讯的负担,但对于懂得如何控制意识的人而言,集中注意力反而更轻松,因为他们可以把其他不相关的资讯都抛在一旁。”

只有具备专注力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3)如何培养专注力

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让我们很难专注的做一件事:

不能静下心来完整的读一本书,不能安下心来吃一顿饭,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无法酣畅淋漓的睡一个好觉,无法耐心的陪伴孩子,倾听他们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这种情形往往是许多人真实生活写照,专注力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奢侈。

曾国藩说过: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既然专注力这么重要,而我们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要将专注力放在给你带来最大价值的20%的事情上。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将每件事都做好,因此我们必须找准专注的点。

帕累托法则告诉我们,我们80%的收益或价值实际上仅来源于20%的努力,将80%的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这20%的优势或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才是关键。

有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公司员工,实际有效工作时间不足50%。也就是说,虽然一天工作时长为8小时,但真正专注工作的时间,不足4小时。

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必须确认最重要或最具价值的20%的事是什么,并更多的重复做这些事情,少做那不重要的20%,那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同时,我们要警惕一种“无底洞”心理

“无底洞”心理,是指我们人们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越多,就越难以舍弃,而这件事有可能是不重要或没有价值的。

比如我们走进电影院看一部90分钟的电影,看了一半发现电影很烂,剧情狗血,情节俗套,但我们还是决定将它看完,因为我们花了时间和金钱。但当我们看完后我们却很后悔,发现真是得不偿失,既浪费了钱,也浪费了时间,还把心情弄得这么差。

克服这种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零容忍准则”,就是问自己:“如果当时没有买这个电影票(或在这上面花时间),现在还会这样做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果断停止它,要学会及时止损。

第二,设立SMART目标,不断的监控目标并及时调整坚持策略

SMART目标:即这个目标要是具体的(Specific)、可计量的(Measurable)、可获得的(Attainable)、现实的(Realistic),及时的(Timely)。

比如减肥,你可以规定一个理想的体重,并准备一个秤,每隔一段时间去随时监测。同时,你的目标体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制定,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标的实现周期也不能太长,如一周或一个月。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大多数行动失败的唯一原因在于不能坚持,过早的放弃!因此,不断的监控反馈和调整策略十分必要。

比如写作,我们可以规定一个时间段去监控和反馈,比如一周两篇,落到实处就是每三天写一篇,可以每天写500-1000个字,或者第一天列提纲、找素材,第二天写正文,第三天完成并修改。一周后,如果结果跟预期一样就坚持原有计划,如果低于预期,那就调整策略,然后不断重复监控和调整,直到真正实现目标。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的懒惰或是拖延而导致实现不了目标,你可以寻找更轻松快乐的方式来进行。

李笑来曾经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提到,他的一个朋友把背GRE单词当作赚钱,总共需要记住20000个单词,每年可能获得40000美元的奖金,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相当于每年税后320000人民币,税前也有400000人民币了,每个单词大约值20元人民币,这样一来背单词是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很容易坚持下去?

第三,找出自己的消极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并寻找可替换的积极模式

比如你想学习写作,但总是拿不出勇气来,一是害怕别人的评价和嘲笑,二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不够,需要多读书和积累,于是不断纠结要不要动笔,要不要等自己读够了书才开始写,反倒浪费了时间,消磨了精力。

这种人就是俗话说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我们可以试着将自己抽离出来,客观的评估这种模式的好处和坏处,然后再找出替换措施。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开始写作,好处当然就是不用面对失败和嘲笑,可以将自己保护在舒适区,看起来是最安全的。坏处就是,自己的内心一直处于焦虑和纠结中,没有任何改变,生活日复一日,一眼就看的到头,心有不甘。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这里可以替换的模式就是“完成好过完美”。

要想走出这个牢笼,第一步就是行动。你可以先尝试写一篇文章,如果实在写不出来,可以去找些写作资料或报写作班学习,然后进行小范围的试验:将你的文章拿给你最信任的朋友或是一起学习的同学看,写的不好也不会得到嘲笑,反而他们会鼓励你,然后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你也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去看哪些书去弥补自己的短板,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

第四,要设法战胜拖延症

拖延是专注的天敌。

我们为什么明明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总是慵懒的躺着沙发上,抱着手机,吃着零食,迟迟不肯迈开腿去坐到电脑桌前去写作?直到交稿日的前一天,我们才开始仓促的赶稿,交出的稿件质量可想而知。

通常情况下这是因为,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和吃零食,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享受,给我们带来的回报是立竿见影的,而写作带来的回报是长远的,即使我们此刻不开始写,也不会立即得到惩罚。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如何克服呢?而此刻你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努力想象正确的事情带来的长远回报

比如你可以想象,你的写作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会有更多的人欣赏你,你就会很有成就感,同时,你还可以成为签约作者或出书,从而实现真正的时间自由和财务自由,这种长久的回报产生的价值是不是远远高出比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这也正是心理学上所说延迟满足的好处。

《战胜拖延症》一书中介绍了一个很实用的认知模型——ABCDE模型,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的,是一种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它能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拖延症是如何产生的,而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就能改变拖延。

A(activating):事件或任务;

B(believe):你对事情的看法;

(等到下周四去做)

C(consequence):结果;

(只花了一天,仓促的完成不理想的稿件,但毕竟只有一天时间,自己也已经尽力)

D(disputing):干预,重新看待B,即改变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质疑B:明明有四天时间去做,为什么只花一天?这样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处?这难道不会让我更加焦虑吗)

E(effect):效果,情况得到改善

(现在就开始写稿,用一两天完成任务,并有充足时间修改,完成之后可以去做其他事)

我们只有察觉拖延行为的形成机制,并与拖延行为对话,并扭转自己的观念,这样才能有效克服拖延。

(4)结语

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远胜过把一万件事做的平庸,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周润发在电影《无双》中曾说:

“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这个世界上,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主角,而这个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演员胡歌:我是一个“攀登者”:专注力,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古往今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将一件事做到专业,做到极致,既是对未知永无止境的探索追求,也是对自身进步的不懈追求和提高。

愿你也能在形形色色的选择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专注力,找到自己持之以恒的极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