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價之寶”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和氏璧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玉器,它的玉料純美無瑕,而且雕琢精緻,價值連城。這塊玉壁原屬楚國所有,後來又為趙國所得,最後被秦國騙取,所以才有了著名的“完壁歸趙”的故事。

如果要講和氏璧的故事,那就必須先了解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這個人就是卞和,如果不是他冒著生命危險三獻和氏璧,歷史上也就不會有和氏璧的傳說了。

卞和是楚國的琢玉能手,有一次他在荊山裡挖到了一塊璞玉,璞玉就是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看起來和普通的石頭沒什麼區別。但是卞和認定,這就是一塊上好的玉器,於是他就捧著璞玉去見了楚厲王,厲王連忙命玉工查看,玉工卻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可憐的卞和就這樣平白無故的失去了左腳。

“無價之寶”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楚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那塊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這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為了獻玉,卞和已經變成了一個殘疾人,但是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他不忍如此寶物就此埋沒。

又過了幾年,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抱著那塊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都流乾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原因,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啊!”也許是他的執著打動了文王,於是,這塊被幾任君主嫌棄的璞玉終於被剖開,文王一看,裡面果然是一塊寶玉,後來這塊玉被良工的雕琢成壁,人稱“和氏璧”。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聽說了這塊寶玉,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這足見和氏璧的價值連城。但是忠肝義膽的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沒有讓秦王的陰謀得逞,還創造了“完璧歸趙”的佳話,這一事件也使和氏璧的價值更進一步!

公元前228年,秦國滅掉趙國,和氏璧幾經輾轉還是落在了秦王手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稱“始皇帝”,他令人用和氏璧打造了傳國玉璽,並命李斯在玉上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大字,從此以後,和氏璧也成為了皇權的象徵,荏苒千年。

“無價之寶”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秦王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此後玉璽一直歸兩漢所有。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玉璽被磕破了一個角,後被用黃金補全,這也成了這方玉璽辨別真偽的一個標誌。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東吳的孫堅攻入洛陽,他的手下在宮中的一口深井中打撈出了一個匣子,打開一看,裡面竟是失蹤多年的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後來消息走漏,孫堅被殺,玉璽輾轉又到了曹操手裡。

漢獻帝禪位後,曹魏為了欲蓋彌彰,又令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諷刺的是,司馬家族篡位時也依葫蘆畫瓢在肩部刻了字,這也成了傳國玉璽獨一無二的又一個標誌。

在混亂的五代十六國時代,傳國玉璽先被匈奴所得,後又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別出心裁地在玉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冉閔滅胡時,為了得到東晉的支持,將傳國玉璽獻出,

玉璽傳至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在隋一統華夏後,被收入了隋宮。

隋煬帝死後,蕭皇后帶著楊廣的孫子逃入突厥,並且帶走了傳國玉璽。後來唐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復得傳國玉璽。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傳國玉璽先被後梁的朱溫所得。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無價之寶”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到了北宋哲宗時期,洛陽一戶農夫在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一方玉璽,獻給於朝廷。據說當時經過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這就是始皇帝所制的傳國玉璽。可惜到了靖康之難時,傳國玉璽又被金兵擄走,從此下落不明。

以和氏璧為原料製成的傳國玉璽數度隱沒,又數度浮現,到最後已難考其真偽。真正的傳國玉璽或許已跟著李從珂一起葬身於火海,又或許在更早的時候它就已經散失在民間。

從一塊無人問津的璞玉到令歷代帝王為之瘋狂的傳國玉璽,和氏璧見證了了無數朝代的起落,或許它已經不復存在,也或許有朝一日它還能重見天日,到了那時,說不定我們還能一睹和氏璧當年的風采。

“無價之寶”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