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载舟之水也覆舟”究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小蛮腰视界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载舟之水也覆舟”这句话的意思,承载船只的水,既能载舟,也能把船只倾覆。


一、出处

这句话最早出自于《荀子·王制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二、史料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是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文治武功,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有位臣子叫魏征,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谏臣,经常向唐太宗直言不讳的建言献策,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意思是国家的君主,就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水一样。水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所以君王要以人为本,要爱护老百姓,不能苛虐百姓,否则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唐太宗听了以后非常认同,非常敬畏,对待魏征所说的道理就像面对圣旨那样重视和尊敬。

三、对现实意义

无论是治国理政治,还是一个企业、机构、组织的经营管理,乃至于一个家庭的经营,都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支持和拥护,所以如何处理好与大众的关系、和睦相处,都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以上回答,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书香居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句话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能否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呢?

……

同为一件事,好则为你所用,坏则害人害己。细水长流,舟可平稳,洪涛巨流,舟难自持。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要辩证地来看待,凡事都要看两面,权衡利弊,而后抉择。

如果从偶然性与必然性来讲。

水载舟是必然性,水必然可以载舟,然而覆舟却是偶然性,也许几率很小,但终归不会为零。几率的大小由人来掌握,好比一艘正在大海上航行的渔船突遇风暴,年轻的船长没有经验,偶遇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最终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况。换做有经验的老船长,出行前观察天气,或者遇到风暴下达正确指令用船头冲破海浪,那么结局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覆舟的几率由人来掌握。

从“度”的方面来讲。

凡事必须去衡量度,水本来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载舟,可是超过一定的度,便有覆舟之险。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来讲,保证企业盈利的同时,也想要保证员工的福利待遇,各种大事小事统筹兼顾,如果手下有位得力干将能帮你分担忧愁,企业效率提高的同时事情也能安排得很合理。这天他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你把他臭骂一顿,他走了公司的经营每况愈下,结局可想而知。所以,做任何事,掌握好分寸很重要,不能力度不够,更不能过度。



国际新视野


你好,我是故事领域创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事典故出自《荀子.哀公》,节选其原文出处为: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大概意思是: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这里面舟代表的是君王社稷,水代表的是基层百姓,其实与“民为国之本”的意思相近,说的都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君王及统治阶级要时刻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现代引申的意思,民众是国家及社会安稳的最重要体现,要善待人民,注重民生,国家才会兴旺,社会才会安定。





文字玩家文武公


我国春秋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之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把船载负起来向前航行,也可将船淹没掉。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云:“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人心向背。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魏征之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大臣探讨国家治理的问题时,多次引用荀、魏之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苟子、魏征和唐太宗都十分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多次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多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对历代名君贤臣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愚叟yu


这句话直白意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唐太宗的话,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撑起舟,同样的也能推翻小舟,老百姓既是一个政权的拥护者,也是一个政权的推翻者,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句话是告诉执政者要施行仁政,以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爱护老百姓,不要倒行逆施,昏庸残暴,荒淫无度,铺张浪费,加大百姓的负担,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物极必反,百姓忍受不了苦难了,自然会站起来反抗施政者。相对百姓的生活好了,就会出来歌颂赞扬执政者。自然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某年某月某天雨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原文见《 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 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 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 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 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 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 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拓展:

历史故事

战国时, 邯郸籍著名思想家 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 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今古杂坛


这句话与唯物主义辩证法里的事物都有见面性相吻合!任何事物都会有两面性,也就是指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或者说正面与反面、正能量与负能量,进步和退步等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这一真理的体现!

载舟和覆舟正是水的两面性的体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事物的发现是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受到合理的正确的影响,会激发事物正能量,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反之,如果受到不合理的,甚至是负面影响,事物的发展就可能向消极的,有害的方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对待事物,我们要进行合理的,积极的引导,防止过度的消极的影响。正确一篇文章里说的“糟糕透了”和“精彩极了”向两股风,推着我不断平衡的前进!


笑说奇谈


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用的好,为己所利用,反之,伤及自身。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任何人,持有顾全大局之眼光,待人之宽容胸怀,不一己之私,方能驶得万年船!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能把再大的舟撑起,自然也能把若大的舟沉没。

人生如也,持适自身小舟,行驶于小溪或小河,何必留恋大海的波澜壮阔!待有能力之时,再去挑战!

梳理思维,尽情放松,从今以后不要再幻海市蜃楼,当回归平凡时,可以减少不安。

定位自己,找对位置,发挥作用,幸福就会在不远方!


松下思妤


说明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其实太极图中那两条鱼也告诉我们,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重性。水有时候,极其温柔,一副好脾气。你要它什么形状,只需要给它个什么形状的容器,它就乖乖的成个什么形状来献给你。你即便是要拿棍子打它,它也最多飞溅几朵泪花,任凭你敲打。你要喝它,它仍无二话,即便是你要把它煮沸了喝,它也最多咕嘟几声。你要让它去灭火,它明知道危险,但是照样飞扑过去,用它柔软的身躯扑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上,直至化成水雾也不退缩。你要叫它去帮着种庄稼,好的,它听话地去滋润万物。你叫它养鱼虾,那么,好的,它就还是听话地呆在鱼塘里,老老实实地去养鱼虾。你要叫它向东,只要给它个新河道,它就乖乖地沿着你给它的河道一路流去,决不回头。你要让它帮着运船,那么它照样如你所愿,推着你的船向前而去,不管多么辛苦,依然任劳任怨。

但是如果它这样了,你还要再过分地来对待它,那么,对不起,它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如果你拿着刀,要砍断它,那么对不起,任凭你的刀再锋利,它也只会流得更急,绝不会屈服于你的刀下。如果你还是要违逆它的意愿,那么对不起,它照样会借来大风,掀翻你的船只,不管你的船只有多大。你如果要强行阻挡它,那么,对不起,它一定会慢慢积蓄起来,漫过你,如果你还不管不顾地要违逆它的意愿,那么对不起,它甚至还会干脆蓄势吞没你整个村子,整个镇子,把你这个地方立即变成一片泽国。

其实,我们的老百姓,也正是像水一样,只要顺应民意,为他们谋福利,他们一定会为你毫无怨言地献出他们所有的一切的。


西西林林


载舟之水也能覆舟道理也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了民心,也会失去天下,统治者要得民心,都要一切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有皇帝把该句话当个口头禅;有皇帝是能真正理解这"载舟之水也能覆舟″名句的含义并付诸行动。历史上有句老话:"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只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载舟之水也覆舟″是唐太宗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权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分量都是很重要,而这个万万人之上的位置却经常更替,按照儒家理想化社会,君权是不可挑战的,然而事实上,改朝换代成为了中国历史的常态,也正是这种较为频繁的更替让重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尤其鲜活。

通过以上的历史故事充分说明载舟之水也能覆舟,该典故中人民群众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深入民心的皇帝大家拥护至上,反之对皇帝只能不去拥护。在人民的內心里认为换一个皇帝会好些。其实皇帝也是希望自己深得民心,而自己周围那些办事的附属官们及皇亲国戚,是否在皇帝的树下好乘凉,走了近路为私力奉自己的事为主,做些扰乱了民心使人民不卖帐的事情,觉得当下的皇帝不为民做事,从心中不喜欢这样的皇帝了。然而皇帝不知情的附属官们所作所为,出现了对自己不利的局面,被自己周围的附属官们带偏还被蒙了圈。想深入民心的皇帝还是始终如一的认为自己是好好皇帝!

皇帝也是认为载舟之水也能覆舟在平时说说而已,也自认为天下是自己的,民众会去奉行皇令,迎合皇帝不敢做出胆大妄为的事来,到头来民众反水皇帝是难上加难的,也只能顺时代的发展,一场革命造就一个时代,那也是沿着此发展而并没有什么新意,历史反反复复的在重复出现不同时代,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所以说现代的民众是幸福的民众。

载舟之水也能覆舟就是说说而已,真的去做很难很难的,以此典故“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图片Cr浏览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