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清朝皇帝的祖先世代居於長白山、松花江、黑龍江一帶,長期過著狩獵生活,弓馬騎射為其所長。自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崛起後,其軍事技術便隨著戰爭的進展與武備建設的推進,不斷得到發展,與之相應的軍事技術思想也逐漸發生變化。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一、 以弧矢起兵並不斷髮展兵器製造

清朝“以弧矢定天下”,主要是滿洲八旗的締造者統帥努爾哈赤提出的,是利用當時女真人所有的弓矢鎧甲等簡陋兵器,進行統一女真各部並同明王朝爭奪天下的軍事技術思想。

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襲父職為建州左衛指揮。其時女真社會階級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複雜,各部族間的爭奪和仇殺此起彼伏。為了結束這種狀態,統一女真各部,努爾哈赤便舉起“義戰”旗幟,進行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但是,在各部中努爾哈赤所部的實力並不強大。裝備也並非最優,然而他一不等二不靠,除運用政治謀略外,果斷地利用父、租所進存的13副鎧甲、製造一些弓箭刀槍,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隊伍開始起兵,一舉攻下尼堪外蘭部所佔據的圖倫城(今遼寧撫順東)。至萬曆十六年,便統一了建州女真的蘇克素護(一作蘇克蘇護)、渾河、完顏、董鄂、哲城(一作哲陳)等五部。至此“環滿洲而居者,皆為削平,國勢日盛”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努爾哈赤以弧矢起兵,並不是說他在思想上甘心依賴落後的兵器進行戰爭。相反,他在戰爭進行過程中,十分重視兵器的生產,在赫圖阿拉老城的北門外和南門外,分別集中製造皚甲的鐵匠和製造弓矢的弓箭匠,興爐鼓鑄,製造鎧甲和弓箭刀槍等兵器。也就在萬曆十六年,他創立了八旗制度,編成了八旗軍。次年,又在八旗軍中組建了環刀軍、鐵錘軍、赤串軍、能射軍等專業部隊。後來,有個朝鮮通事河世國前來拜見努爾哈赤時,看到努爾哈赤帳中有“甲匠十六名,箭匠五十餘名,弓匠三十餘名,治匠十五名”等眾多的兵器製造弓匠。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後,其實力大為增強,軍隊的武器裝備得到很大改善。從天命四年到天命十一年(1619-1626年),在後金軍同明軍進行的薩爾滸之戰、遼陽之戰、廣寧之戰、寧遠之戰等重大戰役中努爾哈赤的部隊所使用的兵器已經有大刀、竹柄與木柄長槍、利劍、弓箭、雲梯、大盾車、掩蔽式掘城車,還有一部分火毬,火箭、火彈、鳥槍等傳統火器。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天命七年,後金軍政取瀋陽與遼陽後,一方面,由於在政城中被明軍火炮擊殺眾多,另一方面,也由於在多次作戰中後金軍繳獲了明軍眾多火炮,於是努爾哈赤在總結攻城掠地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欲破堅城“非炮不克”的思想。同時要求:一支4000人的部隊要有大炮10門、長炮80門;3000人的部隊要有大炮8門、長炮54門;2000人的部隊要有大炮5門、長炮40門。說明努爾哈赤此時已十分重視火炮的製造與使用。

從努爾哈赤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可以看出他的軍事技術思想在不斷髮展與提高。起兵之初敢於以當時所僅有的劣勢裝備同優勢裝備的強敵抗爭,在戰爭進行過程中不斷髮展各種兵器的製造與使用,在實力充裕時儘量製造與使用技術最先進的火炮。努爾哈赤的軍事技術思想對其後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二、重視仿製新型火炮及掌握攻城技術

這是皇太極統率後金軍在關外同明軍作戰過程中形成的軍事技術思想。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生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青少年時隨父征戰。天命十一年九月,於瀋陽繼後金汗位,改明年為天聰元年。繼位後,即以奪取關外,逐鹿中原為目標,積極發展軍事實力,相繼組建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完善了八旗軍制。要求部隊嚴格訓練,操演嫻熟。

為了改善後金軍的裝備,提高後金軍的戰鬥力,在繼續保持與發展八旗兵弓馬騎射長技的同時,極其重視採用先進的軍事技術,傷制明軍的西洋大炮。為此,他於天聰五年(1631年)開始設立專門機構,委派官員,以優厚待遇與獎勵政策,聘請漢人工匠與炮師,並利用投降後金的明軍炮手,仿製成第一批紅衣炮“天佑助威大將軍”,開創了後金軍制造紅衣大炮之先河。少數民族政權仿製西洋大炮自此始,面皇太極則是傑出的組織者與領導者。之後,又於崇德七年(1642年)及八年,在錦州製造了兩批紅衣炮,為清軍入關奪取堅城要塞創造了條件。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皇太極在發展紅衣炮製造與使用技術的同時,還讓後金軍在進攻明軍堅守的城池與要塞中,構築長圍久困或城防突破工程,使長於野戰的後金軍又掌握了進攻堅城與要塞的技術與戰術。如天聰五年(1631年),後金軍數萬人在進攻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時,先在城外挖壕築牆,在城周圍25千米內挖壕4道,按八旗左右方位紮營盤45處,切斷明守軍與外界的聯繫,並以紅衣炮攻城,迫使明軍獻城投降。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清軍在圍攻錦州時,在城外四面紮營,掘壕塹,設柵木,封鎖各條通道,並用紅衣炮攻城。當年七月底,援救錦州的明軍進至松山與錦州之間的乳峰山東側。皇太極因清軍強攻不下,便於八月二十日將大軍部署於松山、杏山之間,切斷兩城間的通道,繼而又從錦州城西往南,穿越松杏大道,直至海口,連掘3道大壕,壕深8尺、寬丈餘,人馬不能通過,將明軍置於包圍之中。明軍突圍不成,最後被迫於次年三月獻城投降。明軍在關外的寧錦防線至此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這同皇太極重視製造與使用新型火炮,讓後金軍學習與運用進攻堅城技戰術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三、勿以太平而忘武備

這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代皇帝福臨於順治七年(1650年),告誠各將領的話。

所謂武備,即包括為保障戰爭的勝利和平時的安全所進行的各項人力、物力的準備,武器裝備的製造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為此,順治朝廷即按其祖上“一切軍器皆歸實用”,“制度有定式,給發有定數,檢閱有定期,年久朽損或出征殘缺者以時修補,盈餘者令官兵典守以備用”

的傳統規定,開始在北京及一些地方,設立八旗炮廠、火藥廠、軍器作坊,製造火炮、火藥等各種軍器,在沿海各省設立戰船建造廠,建造各型戰船,裝備水師。在各省駐防八旗開始編制鐵匠、銅匠、弓匠、箭匠、盔匠、甲匠、鞍匠、馬甲匠等匠役兵,製造與維修本部官兵所使用的各種軍器。北京與各省開始修城池,提高京師與各地的守備能力,並在建造與修駐軍營房與守備設施的同時,增建火藥配製與槍械修造廠房、作坊,供當地駐軍使用。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四、大力發展以造炮為龍頭的軍事技術

這是玄燁發展軍事技術的指導思想。玄燁是清世祖福臨的第三子,在其即位十餘年後,南有“三藩”割據,西北有衛拉特蒙古準喝爾部作亂,東南有鄭氏後代佔據臺灣,東北有沙俄入侵,軍事形勢十分嚴峻。為此,他採取諸多舉措,大力發展火炮製造,提出了“軍中火器甚為緊要”的觀點,把火器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首先,他設立了養心殿造辦處、景山炮鳥槍監造處、鐵匠營槍炮製造處,並破格聘請中外著名的槍炮製造專家制造精良火炮。

其次,他要求鑄造火炮要“加意精工”,成品要驗收合格後才能使用。所鑄火炮要適作戰的需要,在複雜地形使用的火炮要力求“輕便利用”,力求“輕利便於運動”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其三,治國既要重視火器又不可全靠火器。康熙認為發展火器的製造與使用技術,只是提高軍隊戰鬥力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全部。他指出“治天下之道,在政事之得失”,吳三桂火器雖多,但不行仁義。最終不免亡。“觀此,則火器之不足恃可知矣。”

其四,加強海防戰船關係緊要。清於朝雖然在順治年間已經開始在沿海各省設立造船廠,但大規模的建造各型戰船,都是自康熙年間起。康熙認為,加強海防“戰船關係緊要”,所用船料不能單薄,成造戰船的服役年限不可過長,在役期間要經常推修。

但是,由於康熙後期的戰事減少,國內局勢日趨穩定,清軍對火器的需求減少,軍事技術的發展也隨之緩慢,自雍正年起,甚至出現了逆轉的局面。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五、武備要以弓矢為要務

自雍正至嘉慶年間,清朝的三個皇帝卻沒有適應歷史潮流的發展,卻依祖宗的陳詞,使軍事技術又回到倚重弓馬騎射的老路上去。胤正以“滿洲夙重騎射”,在營兵丁“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為由,推行“只有馬上槍箭熟悉者”,“才能勉以優等”的片面和守舊的思想。弘曆繼位後又明確提出“武備尤以弓矢為要務”,“營務以弓馬為主”,“弓箭尤為緊要”等主張。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在這些思想的束縛下,清王朝中央與地方的兵器製造機構,即把工作的重點從創制新型槍炮,轉移到對舊式火炮進行維修、改造、重鑄,以及大量製造刀矛弓矢等冷兵器上,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時期。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清朝文獻通考》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以弧矢定天下:在火器興起的時代,清王朝為何還抱著冷兵器不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