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前排“炮灰”士卒:挨最毒的打,拿最厚的賞

以前看關於古代戰爭的電影,小蝦都會想一個問題:一場戰役,層層疊疊幾千上萬人對壘,槍刺刀砍,箭矢如雨,那站第一排的士兵豈不是很吃虧?

結果後來開始接觸歷史典籍後才知道,我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誰都不是傻的,沒點奔頭,誰TM願意第一個挨刀子?

常言道,當兵吃糧。古時候為了激勵士卒,常有臨陣飲酒撒錢,破城殺掠三天的做法。這麼做將領們為的就是用物質激勵士卒們奮勇向前。

古代前排“炮灰”士卒:挨最毒的打,拿最厚的賞

除此之外, 在戰場的關鍵位置上,將領們還需要一批特殊的強悍士卒,如攻城有“先登”,野戰有“陷陣”,簡單來說就是最牛B的“敢死隊”。別人不敢爬的城牆他們爬,別人不敢衝的防線他們衝,雙倍薪水大佬特許!

【那是不是站在前排的士兵就是炮灰呢?絕對不是!!】

要知道,除非將領腦子不正常,否則站在前排的士卒絕對是精銳的老兵。為什麼?

答:什麼新兵/菜鳥站前面腿被嚇軟了之類的,都只能算小意思,要是引發了恐慌造成炸營,再卷著周圍的部隊一起向後逃跑,那自己都把自己的陣型沖垮了,敵人睡著了都得笑醒。

古代前排“炮灰”士卒:挨最毒的打,拿最厚的賞

戚家軍 鴛鴦陣

古今中外古典時代的戰役,都主要分為攻堅戰、守城戰、遭遇戰,無論哪種形式都要求整齊、密集的陣型。陣型不亂則不敗;陣型若亂則一潰千里,被敵軍銜尾追殺死傷枕藉。

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所言: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

所以,對於將領來說,無論戰場態勢如何,是進是退、是勝是敗,軍隊陣型都不可混亂,因此前幾排的士卒的戰鬥力和心理素質至關重要!

所以,能站在前排的士卒都是見過大場面,經驗豐富、戰力強大且富有事業心(搶錢、搶糧、搶XX)的老兵。

古代前排“炮灰”士卒:挨最毒的打,拿最厚的賞

秦軍:喂!對面的人頭別跑,借我領個軍功

前排的死亡率是否特別高?不一定

既然是精銳,那麼裝備就不可能差。一人雙甲、甚至三甲都不成問題,只要你穿得動。假如你不小心穿越到中國古代的某個戰場上,可能就會看到一群“人形刺蝟”正在一路狂奔追殺敵人……

而且,正面接線的士卒還會配備盾牌,足夠遮擋胸腹等重點部位,等到疲憊時還會有人接替輪換。

古代前排“炮灰”士卒:挨最毒的打,拿最厚的賞

因此,真正的重步兵能基本免疫絕大部分的遠程攻擊,這也是在兩宋時期,宋、金、遼、西夏、蒙古的戰爭中“開罐器”(鞭、鐧、錘、斧等破甲鈍器)如此普遍的原因,因為真的遍地都是自走式罐頭啊!

PS.別抬槓,斧頭真是鈍器,且長柄斧真乃破甲神器也!

故而,站在第一排的傷亡率其實並不是特別高,畢竟雙層甲冑+盾牌真的特別堅固。再加上這些士卒本身身體素質強大,身高體長、力量過人、作戰經驗豐富,想要捅翻這幫傢伙?嘖嘖,難!

古代前排“炮灰”士卒:挨最毒的打,拿最厚的賞

蒙古人完美繼承了東亞鐵罐頭的傳統,一路向XI

【站在前排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大大滴,就看你有沒有這個膽】

在古典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正面對壘時造成的傷亡的極限在10%以內,一旦超過甚至接近,戰線、陣型就極有可能崩潰。而絕大多數的傷亡就發生在一方潰退,另一方追殺的過程中。而人頭就是軍功,就是田產屋宅,就是功名利祿、封妻廕子!

那麼,在這個時候誰離潰軍最近呢?當然是我們第一排的“炮灰”們了呀!除此之外,攻城後“逛街”也是他們最先哦~

古代前排“炮灰”士卒:挨最毒的打,拿最厚的賞

猜猜這張圖是什麼歷史事件?

並且在關鍵的戰役前,為了激勵士氣,尤其是前排的士氣,將帥往往都會封官許願。比如先登者封萬戶侯賞百金之類的,擒XXX者封異姓王賞萬金云云(小蝦吹牛Bing,一般沒這麼高的封賞)。

不過只要不是吹牛吹飛了,開疆裂土、封太子之類的。等到戰後將帥報上去的請功申請,皇帝一般都會批的,畢竟是手下人替自己吹出去的牛B,不兜著下次可能就沒人賣命了。

古代前排“炮灰”士卒:挨最毒的打,拿最厚的賞

那麼,只要你膽子大、有本事,穿得動至少兩層重甲,舉得起實木厚盾。那麼功名利祿何不搏一搏呢?封侯拜將、封妻廕子,說不定就在一夜之間,只要記住別死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