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吳起變法”只是楚國新地主階級與舊貴族勢力之間鬥爭的“炮灰”

導語:

公元前402年,楚國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事件,楚國君主楚聲王在駕車巡視期間,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強盜所殺,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死於強盜之手的君王,也是被後世稱為“盜殺聲王”的事件。

由於當時戰國時期天下處於混亂的狀態,經常有強盜出沒,這是很正常的,但一國之君在都城被強盜所殺,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在楚聲王被殺之後,同一年其子熊疑也就是支持吳起變法的楚悼王繼位。而令人疑惑的是,在頗為重視孝道的古代,兒子楚悼王繼位之後,第一件事卻沒有為他的父親報仇。大家試想:身為一國之君的楚悼王都不能為父報仇,這可以斷定楚聲王的死並非是簡單的死於強盜之手,而是死在楚國曆代君王都不敢輕易觸犯的陰暗勢力,彷彿寄生蟲一樣,從楚國建國以來就寄生在楚國政權,不斷腐蝕著楚國經濟的楚國舊奴婢主貴族勢力。

“吳起變法”只是楚國新地主階級與舊貴族勢力之間鬥爭的“炮灰”

歷史上楚聲王的畫像

楚國立國之初就已形成舊貴族勢力,隨著社會的發展,註定會產生新的勢力與其抗爭

楚國誕生於公元前1042年,是從當時西周時期衍變出來的,也是第一個在西周時期自立為王的國家。因為楚國建國之初,西周還是比較強盛的國家,所以楚國的很多規制都是效仿西周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

大家都知道西周時期開創的井田制、宗法制,卿大夫全部由皇室宗親擔任,久而久之各貴族的野心隨著勢力的增大而膨脹,最後西周經常發生貴族間爭奪土地、政權而發生的戰爭。最後西周王朝也是在貴族中無休止的爭鬥中走向了衰亡。而楚國立國之本,和西周王朝的規制極其相似。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早在熊渠在位的時候,就效仿周天子封宗親為王的機制,熊渠分別立了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管轄著長江沿岸的楚蠻地區。

楚國不僅在宗法制上效仿西周,在後來楚國征服現四川大部分地區後,更是仿照西周,在土地的分割上都推行了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就是將大部分的土地全部分封給了楚國舊貴族勢力,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各大貴族勢力範圍。就這樣楚國的貴族勢力就開始萌根發芽,深深的紮在了楚國政權的最深處。


“吳起變法”只是楚國新地主階級與舊貴族勢力之間鬥爭的“炮灰”

楚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圖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有些在舊貴族勢力統治下的平民開始自己耕種土地,從而獲得了小塊土地的私有權,成為了首批脫離舊貴族勢力管控下的民眾。而有些楚國建國之初的貴族,由於家境的沒落,或者因為鬥爭的失敗,導致很多貴族的後代也成為了自耕農戶。其中楚莊王時期的宰相孫叔敖,就是出身楚國舊貴族,但因為家族沒落而當過一段時間自耕農戶。而這些本是楚國貴族的宗親,卻因為家族的沒落,成為的自耕農戶,就是新興的地主階級勢力的前身。

《戰國策》記載: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

從上面記載可以看出,儘管有著楚國舊貴族勢力的侵蝕,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沒能擋住楚國的強大。然而隨著楚國舊貴族勢力不斷擴大,導致“諸侯強,國君弱”的局面,貴族勢力長期壟斷著楚國政權,政治的腐朽和龐大的開支,使得楚國始終處於國力匱乏的局面。楚國呈現著“既大又貧,既強又衰”兩個極端方向的發展趨勢。

引用:《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從上面記載可以看出楚國在戰國時期的版圖,更是達到現在湖北到廣西一帶,這可以證明楚國在那個時期吞滅了很多的國家。但是儘管這樣也沒能制止住楚國國內形勢的動盪。而後又在公元前403年,當時發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晉”歷史事件。韓、魏、趙、本是晉國的諸侯,但卻最後把晉國給蠶食了,而且由於韓、魏、趙諸侯國的勢力強大,導致當時的周天子不得不承認韓、魏、趙三國的合法性。

“吳起變法”只是楚國新地主階級與舊貴族勢力之間鬥爭的“炮灰”

三家分晉時的疆域圖

這個事件,給當時楚國的在位者楚聲王迎頭一棒。因為楚國的封侯的數量也非常多,甚至超過了晉國,最多得時候達到了六十多個。不僅如此,楚國的封侯們還有自己的土地,更有甚者還有自己的“君號”,在地方上享有很大的權力,相當於“土皇帝”一樣,導致很多楚地的百姓不知有楚王。再經過“三家分晉”事件的發生,楚聲王嚴重的意識到當下要做的就是廢除楚國的貴族勢力。

但是楚聲王苦於沒有可用的輔助者,憑藉他一人之力想消滅攀根已久的貴族勢力,是不可能的,僅管如此,楚聲王也在心理盤算著廢除貴族勢力的想法。但是古語有云說“隔牆有耳”,當楚聲王還在想著如何打擊舊貴族勢力的時候,讓貴族勢力在王宮裡布好的眼線給透漏了。就這樣在一起楚聲王外出巡遊的時候,在都城街上被“強盜”所殺。堂堂一國之君在自己國家的都城被殺,這彷彿是一個笑話,但這確實發生了。而楚國朝野都知道僱傭“強盜”的,就是楚國的舊貴族勢力。

楚聲王死後,他的兒子楚悼王繼位。但是由於楚國舊貴族勢力的龐大,稍有不慎楚悼王也會步其父親後塵,所以楚悼王繼位之初,選擇的是“臥薪嚐膽”“按兵不動”的策略,去麻木舊貴族勢力,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聽話的國君”。但是在楚悼王的心裡卻一直醞釀著一場無硝煙的戰爭,那就是通過改革去打壓楚國的舊貴族勢力。

“吳起變法”只是楚國新地主階級與舊貴族勢力之間鬥爭的“炮灰”

歷史上的楚悼王


父親的死去,註定了楚悼王打壓舊貴族勢力的決心,從而催生了一場變法

楚聲王的死註定了,楚悼王的政治生涯就是要把楚國的舊奴婢主貴族勢力打倒,這樣不僅可以報殺父之仇,更可以使得楚國國力更加強盛。但是楚悼王比他的父王更精明,他明白這些貴族勢力盤根錯結,不是輕易就可以拔出的,如果稍有不慎,自己也會像父王那樣,死的不明不白。楚悼王深知“成大事,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楚悼王暫時選擇了隱忍不發,等待一個時機,更是等待一個人才,來輔助自己。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楚悼王執政的十五年後,這個可以輔助楚悼王的人出現了,而這個人就是著有與《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齊名的《吳子兵法》的著作者,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改革家吳起。

引用:同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評價吳起:善戰,如孫臏、吳起之徒。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當時吳起的聲譽及威名是非常之高的。正是吳起的出現,喚起了楚悼王藏在心裡已久的想法——消滅楚國貴族勢力。而吳起也深刻的瞭解當時楚國的情況,吳起認為楚國之所以國家一直不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大臣太重,封君太眾”,意思就是楚國的無作為的臣公和世襲的貴族太多了,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楚國一直以來都沒有強大起來。而吳起這一思想正中楚悼王下懷,隨後楚悼王即刻任命吳起為宰相。於公元前386年開始推行變法。

“吳起變法”只是楚國新地主階級與舊貴族勢力之間鬥爭的“炮灰”

歷史上的吳起

在推行“吳起變法”期間,有楚悼王的撐腰,吳起在楚國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變法改革。吳起深知一個國家有統一的法令,才能確保政令的暢通,從而使得國家高效運轉,國家才能強大。但由於楚國舊貴族勢力的強大,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領地,很少把楚王命令放在眼裡。吳起和楚悼王首先推出的就是進一步確立法治,創出統一的成文的法令,彌補了過去法文上的空白。接著在楚國上下開始統一推行,使得政令暢通,讓百姓更懂法,從而免受以往貴族勢力的肆意剝削,這樣快速有效的削弱了貴族勢力的特權。

但是這並沒有滿足楚悼王打壓貴族勢力的心理,從而吳起更下了一劑猛藥“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意思就是貴族勢力以往的世襲製作廢,但是並不是立即生效,而是給貴族們三世的時間,三世之後就沒有世襲一說了。對待官吏上,更是將許多無用的官吏發放回家,停止給予俸祿。通過這一改革,不僅直接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更推行了舉人惟才的選拔人才的機制。

吳起通過變法,不僅有效打擊了舊貴族,改組了國家的官僚機構。在經濟上更是著力發展生產,開墾荒地;在軍事上,通過獎勵軍功,鼓勵士兵戰場殺敵。也是在吳起的軍事變革中,使得落後的楚國軍隊快速的提升了作戰水平,一時間彷彿一頭睡醒的獅子,軍事實力的增強,使得楚國迅速的從戰國諸國中脫穎而出,雄踞一方。

《戰國策 · 齊策五》記載 : 吳起率楚師 “ 戰於州 西 , 出於 梁門 , 軍舍林中 , 馬飲 於大河 。 ” 楚 國極盛 一 時 , “ 兵 震 天下 , 威服 諸侯 ” 。

從上面史料可以看出變法之後的楚國,一時間是威震四方的。但是上天總是造物弄人。正在變法改革形勢一片大好之際,楚國的國力達到高峰時期,致力於推行變法的君主楚悼王突然暴斃了,剛被強壓下去的貴族勢力迅速集合實施了反擊。在舉國悲傷的時刻,在楚悼王的葬禮的當天,突襲了楚國王宮,吳起一時疏於戒備,被圍困於楚悼王的遺體旁邊,隨後吳起抱著楚悼王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大王救我”,吳起在喊出人生這最後十二個字後,便被亂箭射死。

“吳起變法”只是楚國新地主階級與舊貴族勢力之間鬥爭的“炮灰”

影視劇中吳起中亂箭死在了楚悼王的遺體旁


這場實行了五年之久的變法,也隨著楚悼王與吳起的死,成果付之一炬,以失敗告終,這場無硝煙的戰爭最後還是以楚國舊貴族勢力勝利而結束。

結語:

與其說“英雄造時勢”不如說是“時勢造英雄”。從上面總的來看,如果沒有楚國的舊貴族勢力,楚聲王也不會去想著廢除舊貴族,從而也不會造成楚聲王的死亡,其子楚悼王更不會有廢除舊貴族勢力的想法,最後也就沒有“吳起變法”這一說了。

但是歷史總是在不斷的巧合中發生著很多流傳至今的歷史事件,吳起變法始於楚國新舊勢力的鬥爭之中,最後也死於其中,可以確定“吳起變法”只是楚國新舊勢力之間鬥爭的政治犧牲品,俗稱“炮灰”。隨著吳起變法的失敗,宣佈著楚國舊貴族勢力的又一次成功。以至於楚國最後的衰亡也離不開舊貴族勢力的“功勞”。

細想想從古至今有多少朝代都是因為宗族勢力的擴大,而逐漸滅亡的。也有很多試圖去改變的,但最後很少有成功者,反而出現了更多的“炮灰”。這證明了一個道理:歷史的發展是自然的規則,不是人為可以輕而易舉改變的。

最後感謝大家耐心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