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名张去华,为官刚正关注民间疾苦,而且重情重义

在选拔人才的问题上,赵匡胤颇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称帝改元的第二年,他便又组织实施了大宋的第二届科举考试。建隆二年辛酉科状元,乃开封襄邑人氏张去华。

这位张状元,是个年少成名的主儿。天资聪颖的他,小小年纪便好学上进,诗词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漂亮。说起来,他还跟赵匡胤同在一个老板手下混过事。十八岁那年,周世宗柴荣平定淮南之后,张去华有感于时事动荡不已,民众饱受战乱之苦。

便对人感叹道:“如今天下大乱,各路豪强整天你打我杀,有谁肯去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长此以往,社会又怎么能够长治久安?“于是,便撰写了两篇管理社会、致力民生方面的文章,跑到周世宗那里毛遂自荐。

少年成名张去华,为官刚正关注民间疾苦,而且重情重义

看了张去华的文章之后,比较爱才的周世宗很是欣赏,便决定将其收为己用。根据张去华的特长,周世宗让他担任了一个主要从事文字工作的官职。没承想,自我感觉甚好的张去华却不领情。他认为这样的安排对于自己来说,实属大材小用,无法施展自己经世济民的才干。于是,很有性格的他干了不几天便不辞而别,跑到郑州玩起了隐居,一待就是三年。

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之后,不甘寂寞的张去华,携带自己撰写的一些诗词文章,来到大宋京城寻找发展机会。他写的这些东西,被当时的名人李肪看到之后,大加赞赏。有了名家的包装推介,再加上自己确实有两把刷子,张去华一时间名声大噪,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少年成名张去华,为官刚正关注民间疾苦,而且重情重义

出名之后的张去华,参加了建隆二年的科举考试,并一举荣登榜首。此时的他,年仅二十三岁。张去华之所以能获得状元称号,文章名声在其中起了一些作用,是可以想见的事情。可见,善于把握机会,懂得如何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一个人能否成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了状元以后,张去华被安排在一个类似如今史志办之类的机构,做了个层次很低的小官。干了一年,张去华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心中很是不服。于是,张大状元又一次展现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他向上级反映,自己的上司张澹才疏学浅,却能待在高位尸位素餐,这很不公平。他要求干部管理部门组织一场专门的测试,现场考察自己与张潜孰优孰劣。

少年成名张去华,为官刚正关注民间疾苦,而且重情重义

张去华的要求,惊动了皇帝赵匡胤。重才爱才的赵大皇帝,对这种看似冒犯领导、为自己争地位、闹待遇的行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饶有兴致地下令,把这二位招至殿前,自己要亲自主持测试。一测之下,高下立判。张去华的才学,比张澹那可是高了去了。既然真有才干,那自然就得提拔重用。于是,赵匡胤就下令给张去华提了一级。

至于那个倒霉的庸官张澹,则受到了降级的处理。虽然赵匡胤没有怪罪张去华,但张去华为自己争地位、闹待遇,并导致上司吃瘪的行为,得罪了不少官员。因而,他被一些人刻意打压了好多年。这件事情说明,一个人即使确有真才实学,在自己的地位待遇问题上,也得悠着点儿,不能太着急。

这么干,很容易犯众怒,进而影响自己的成长进步。赵光义上台以后,张去华慢慢开始受到重用,先后几次随他出征打仗。在赵光义手下,张去华先后做过河东、江南、河北等路的转运使。所谓“路“,是宋代的一种行政区划,高于府、州、县,大体相当于如今的省。

少年成名张去华,为官刚正关注民间疾苦,而且重情重义

而转运使,是主管一路财税的官员,同时兼管监督弹劾所在地方官员。转运使虽说权力不小,但品级并不很高,比知府、知州要低。由于工作很是称职,赵光义决定委任张去华为陕州知州。临上任前,张去华撰写了《大政要录》三十篇,呈献给赵光义作为施政参考。

赵光义看了以后,认为很有价值,觉得像这样的人才,还是留在身边做京官比较合适。于是,张去华便做了京城开封府判官。在开封任职期间,因为处理的一个案子让赵光义很不满意,张去华受到了降级处分,被贬为安州司马。

少年成名张去华,为官刚正关注民间疾苦,而且重情重义

有才干的人跌倒了,东山再起者不乏其例,比如张去华。后来他又担任过晋州、杭州、苏州知州等重要职务。宋真宗赵恒上台后,仍然比较器重张去华。比方说,张去华曾撰写《元元论》供宋真宗参阅,主要内容为休养民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元论》受到了宋真宗的高度重视,他命人将其用白绢书写成十八幅条幅,悬挂在龙图阁四壁,以便随时阅读思考。六十七岁那年,张去华走上副部级高干岗位(工部侍郎),但不久便因病致仕,也就是退休了。两年后,不治而逝。

张去华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嘴上功夫也煞是了得。他为官刚正,关注民间疾苦,而且重情重义,曾收养了父亲好友的两个儿子。不仅照料他们的生活,还出资供他们读书求学,将他们抚养成人,成为有用之才。值得一提的是,张去华的儿子张师德,后来子承父业,也考上了状元,成就了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

作者介绍:我是“根据环结结巴巴”,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