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世之功,孙策为何未谥为帝?

江左孙吴,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江南的南朝,六代第一个朝代,汉末三国中所存时间最长的国家,其鼎盛时,雄踞江左,万里长江大半在吴国掌控之下。孙吴,占据三国中足以与曹魏相当的领土面积,北达盱眙,西至黔边,东到夷州(今台湾),南控交趾(今越南北部),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在江东士族遍布的领域能建起一个国家,可谓极为艰辛。孙家,出身寒族庶民,却两代三世数十年间创下不世之基业,拥有纵横天下的资本,最终成就帝业,可谓一家皆为真英雄也。

不世之功,孙策为何未谥为帝?

孙策创业

细数孙家创业的历程,主要分为三步。首先是孙坚拼死搏得名声,孙家出身低微,在汉代举孝廉的体制下,完全没有上升空间,孙坚凭一腔血勇,单人手刃海盗,吓退群匪,在郡县内搏得显赫声名,开始出仕为官,但是因为出身低,所以只能任司马和县丞等低微的官职。自古以来,皆是时势造英雄,恰逢此时,黄巾之乱爆发,孙坚作为不世出的猛将,自此得到了上阵的机会,从此如龙翔天穹,虎啸山野,鱼入大海。平定黄巾之后,又屡被重用,先后参与和主持平定凉州,区星和越地的叛乱,因军功受封为长沙太守,自此成为汉末封疆大吏,掌握一州之权。其享誉千古的一件事便是联军伐董卓,凭借其孤军奋战,履败董卓,斩华雄,破汜水关,进驻洛阳,一时间董卓闻之惊颤,天下为之震动,孙家从此跻身名门,足以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但是这一切都因为孙坚的莽勇丧命而终。

第二步便是孙策创业,其父孙坚并没有给孙策留下太多的家底,孙坚的残军大都被袁术吞并,孙策不得已委身事袁术,为袁术东征西讨,攻城掠地。最后以一千多人渡江开始创业,击退刘繇,先后攻取吴郡,钱塘,会稽等江东重地,沿江西进,战退黄祖,后又轻取豫章(今南昌),鼎盛时期,甚至击退刘表,进军江夏(今湖北鄂州附近)。孙策以一己之力,率一千多兵勇,最终拿下江南半壁江山,坐拥江东,观望天下,手下强军数万,战将百员,天下无人敢觊觎江东,更无人敢擅自攻伐,江东自此稳固下来。

第三步便是孙权稳定江东,举贤任能,把守基业,击退强敌来犯,最后开国称帝,建立下一代伟业。

孙家创业艰难,孙坚孙策都是以命相争,最终挣得天命,成为了名留青史的人物。这三步之中,最重要的是创业,若是没有孙策打下这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了以孙家为核心的江东体系,有了土地,军队和政府,那便是割据一方的诸侯,江东富庶,相比于久经战乱,生民百余一的中原,更加稳定。孙策能在群雄环伺的情况下,起一千之兵,拔城攻寨,击败严白虎,刘繇,黄祖等一众割据势力,最终拥军数万,统一江东。孙策所取得的土地,一直是东吴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乃东吴的立国之本,更客观上讲,孙策乃东吴王朝的奠基人,其作用相当于魏之曹操,北齐之高欢,北周之宇文泰。

但是孙权称帝之后,一直都只追授孙策为长沙桓王,未谥为帝。其父孙坚谥号为武烈皇帝,依照汉代规制,皇帝的儿子封王,所以孙策的身份仅仅只是孙坚的儿子,孙权并没有在谥号上面承认孙策作为东吴基业奠基人的身份,比之司马炎谥其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高洋谥其兄长高澄为世宗文襄皇帝,孙权及其子孙对于孙策的行为,就显得有些局促,故陈寿在三国志后传中提及陈寿在传后评论,孙策作为奠基人,但子孙未被封为王爵,孙权于义俭矣。

不世之功,孙策为何未谥为帝?

孙策


不世之功,孙策为何未谥为帝?

大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吴创业者和奠基人的孙策在死后没有被谥为帝,只追授了一个长沙桓王的身份,孙策之子孙绍也只是一个上虞侯侯爵的身份。下面我们就以此进行分析和推理一番,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孙权即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阻力很大

不难想象,孙权即位并非像史书和演义描绘的那般顺利和顺理成章,孙策死时,孙策之子孙绍尚还年幼,只有一岁多,雄才大略的孙策显然不愿家族基业就此没落,但是即使是孙策内心对于继承人的选择是偏向孙权的,江东众将和众臣未必就愿意扶持孙权掌权。对于众将,孙策以武力开创基业,孙权却是文人,从未上过战场,从其后期的表现,他连简单的战役都指挥不了,被张辽乐进等连连击败,逍遥津更可以说是有战役记载以来最大的耻辱之一,所以众将显然是内心上效忠于与他们同袍浴血创业的孙策,更愿意立孙策的儿子为继承人,一起同生共死过的战友往往是有一辈子过命的交情。对于文臣,文臣掌国,自然是希望立年纪小的君王为主,这样更有利于文臣们掌握朝政大权,这帮文臣大都出自于江东世族,对于大家世族来说,君上权力越是小,能力越是弱,他们更自由,拥有更多的权利。

所以可以这样表述,孙权即位之初,除了得到了孙策的遗命之外,在军中和文臣内部都完全没有根基。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会有文臣武将勾结发动兵变,那样江东就将陷入内乱。若不是孙策挚友拥有东吴水师的都督周瑜等人还朝支持孙权即位,那孙权的位置能不能坐稳,还得两说。所以孙权对于孙策之子是有芥蒂的,为了避免孙绍有想法,自然不敢承认孙策的地位。

2、没有先例可循

孙策孙权之前,兄终弟及大都非主动,要么被权臣操控,要么是近亲原则。而像孙策孙权这种情况,历史上从未有过先例,纵观历史长河,也不算太多,司马炎算是开了一个先例,后来更有了高洋等。所以对于此,孙权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可供参考,为了保证自己地位稳固,自己儿子的地位安稳,于是只能不承认兄长孙策的历史贡献,没有追谥其为皇帝。

3、避免家族内乱

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孙权若是承认孙策的地位,并且追封孙策为皇帝,那孙策之子孙绍又该如何分配,必然会封王,其也有名正言顺的国家继承权,孙权若是不杀他,将会为自己这一脉的子孙和国家带来无穷的隐患,于是索性就只是追授孙策为王,其子为吴侯,后改为上虞候。孙绍之子孙奉后期也卷入了皇位之争被杀,所以这是皇族内部争权夺利所难免的。

不世之功,孙策为何未谥为帝?

孙权


不世之功,孙策为何未谥为帝?

二乔


不世之功,孙策为何未谥为帝?

孙策

4、东吴素来谦恭,孙权不愿以汉代旧制过分推崇皇族。

东吴在汉末三国中一直是比较低调的,最早立国,却最晚称帝,以偏安为主,并无进取中原的雄心。再加上皇帝的权力也并未像蜀汉和曹魏一般中央集权,大量的权力被世族所分摊,孙吴是个利益共同体,所以孙权做事向来低调,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主动出击的战争也是败多胜少,一直处在历史和政治的主舞台边缘,所以这些也可以理解孙权并未追谥孙策为皇帝。

总而言之,孙策作为江东基业的真正奠基人,对于孙吴有不世之功勋,最后却仅仅被追谥为长沙桓王,除了因为孙权的薄情之外,还有以上四个原因。只是可惜了一代雄才孙策,仅用短短五年便创下了江东基业,东吴自孙策之后,开疆拓土可谓艰难万分,仅是取半个荆州便花了整整十二年时间,基于此,我们可以断言孙权并非开拓之一代雄主主,只是个敬小慎微守土偏安的优秀政治家。站在巨人兄长的肩膀上,却不敢兄长的历史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