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什麼都好,為什麼很多漢族人還是難以接受?

火葬什麼都好,為什麼很多漢族人還是難以接受?

土葬和火葬不過是不同的喪葬習俗,但土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而漢族又是一個擁有幾千年土葬歷史的民族,入土為安、厚葬才是孝的觀念難以徹底擯棄。而火葬則原本是印度教和佛教的教徒們會選擇的屍體處理方式,至於屍體燃燒後剩下的骨灰也有不同的安置方法,有人拋灑在水中,也可以埋葬在地下,甚至將其發射到太空。

火葬什麼都好,為什麼很多漢族人還是難以接受?

毋庸置疑,火葬的有點的確有很多,只需要一個溫度可達到870-980°C的火爐,便能夠將死者的屍體徹底瓦解。這也是為什麼從20實際開始世界各地都提倡火葬。比如,火葬能夠有效的節約土地資源,而我國目前的火葬比例也已經達到了53%左右。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某些地方,就已經有一部分人遵循著火葬習俗,不管是《列子·湯問》、還是《墨子·節葬下》這樣的資料中都有記載。

屍體火葬的過程是怎樣的?

事實上,專門用於火化屍體的火爐也在技術上有所提升,比如,在60年代早期之前,火化爐的主要燃料就是焦炭和煤,而柴油和瓦斯則是當代火化爐常用的燃料。並且,現在還有專門的控制系統可以用來檢測和調校火化爐的實時情況。通常情況下,只要不是處於防疫考慮,死者的屍體並不會進行集體火葬,每個火化爐每次只能火化一具屍體。

火葬什麼都好,為什麼很多漢族人還是難以接受?

或許不瞭解火花的人會有這樣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什麼一個重達一百多斤的人,為什麼在火化之後並沒有殘餘多少灰燼。這其實是因為火化爐中可高達上千攝氏度的溫度,而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氣體和熱力,遠遠足以讓人體的所有軟組織和大部分器官全都氧化和破碎。

所以,當一具屍體火花之後,生下來的主要是鈣磷酸鹽和次要礦物質,它們本質上就是幹骨頭的碎片。倘若要將這部分物質的質量和屍體的質量進行對比,那麼,兒童可佔據身體質量的2.5%左右,而成人則可以佔據到總質量的3.5%左右。當然,由於不同的人在身體結構上存在細微的差異,幹骨頭碎片的質量主要取決於人體的骨骼重量,所以這個佔比值會在個體身上表現出一定的差距。

火葬什麼都好,為什麼很多漢族人還是難以接受?

為什麼不再提倡入土為安的土葬習俗?

在古代時期,土葬不僅有一次性葬法,還有二次、乃至多次葬法,而厚葬高峰期的時候,還有諸多奢侈的殉葬品會和死者一同入土,比如大家熟知的秦始皇陵。而土葬演化到薄葬的時間大約是魏晉南北朝。土葬,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視為死者最後的必然歸屬,只有當身體埋入地下之後,已經從身體脫離的靈魂才能昇天。而那些隨葬的物品,則是寄託了死者能在另一個世界好好生活的美好願望。

火葬什麼都好,為什麼很多漢族人還是難以接受?

只要經歷過親屬土葬的人都應該體會到了,從“棺木盛屍”到“掘土為墓”,以及報喪、哭悼、守靈、入殮、出喪和七七四十九天的守孝儀式,土葬其實是一種禮儀特別繁瑣的喪葬習俗。但由於傳統觀念對不少人依然具有很大影響,而且,還有人認為只有這樣的下葬方式才能將自己身前的地位體現出來,比如,生前就打造好雄偉的墓碑。所以,火葬的推行在許多人的思想上,依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土葬這樣的喪葬習俗其實也會對環境帶來影響,至少,防腐液中存在的甲醛和汞會導致地下水汙染便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土地資源本來就稀缺,土葬的佔地面積也較大,包括靈柩也是確定的環境汙染源之一。甚至,就連在死者生前就已經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也會導致環境汙染,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提倡火葬這種喪葬習俗。

火葬什麼都好,為什麼很多漢族人還是難以接受?

喪葬習俗並不是只有火葬和土葬這兩種

簡單來說,喪葬習俗其實存在明顯的民族之分,而流傳了幾千年的喪葬習俗在簡化之後,依然不影響其稱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土葬便是其中流傳時間最長、產生時間最早且在民間使用範圍最廣的一種喪葬習俗。而火葬也被稱為現代葬俗,這種喪葬習俗不僅可以有效節約土地,還能杜絕特殊疾病的蔓延,這也是為什麼目前不少地方都已經明文規定,死者必須採取火葬的方式。

火葬什麼都好,為什麼很多漢族人還是難以接受?

但是,喪葬的類型其實並不是只有火葬和土葬,還有幾種主要的其他類型,比如,部分南方地區在古代時期流行的懸棺葬(棺材至於懸崖峭壁上)、將屍體至於大樹或深山任其風化的古老樹葬(也被稱為“風葬”)、主要盛行於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天葬(鳥類會在指定地點將屍體啃食乾淨)、被稱為世界大化史上一大奇蹟的崖葬(在濮越民族中盛行)和在屍體腐爛之後多次對屍體進行處理的二次葬(該習俗至今依然在福建、廣西等地的部分農村保留)。

火葬什麼都好,為什麼很多漢族人還是難以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