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有純正的漢人嗎?

綾羅春水



漢人覆蓋中國絕大多數地域,這種移動不僅是文化的移動,更是Y染色體的移動與覆蓋,中國各地的漢人Y染色體單倍群高度一致,超過很多小型民族,漢人南北相貌的差異,除了氣候原因之外,主要是母系的多樣性造成.
漢人的父系傳承相當單一,純度遠遠超過200多萬人口的蒙古國,漢人與蒙古人同屬黃種人,但在分子人類學中,漢人的O 與 蒙古人的C ,血緣相當遠,漢人更接近芬蘭人的N,而蒙古人與澳洲土著同屬C單倍群,之所以漢蒙相貌相似,完全是母系遺傳所造成。

白齊光


純種的漢人長相是這樣的 闊面 塌鼻 寬眼距 。有符合條件的嗎?


伏魔金剛杵


最純的漢人應該在貴州安順地區,他們都是明朝的時候來貴州戍邊駐軍的,由於歷史原因就再也沒有回去(江蘇)。他們的裝束和生活還保持著明朝的習慣,我們也叫他們為穿青人。



黔地一瘋人


純血統民族是幾乎不存在的。漢族只是一個血統純度很高的民族。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下分子人類學。簡單說,漢族主體基因是60%左右的O3基因。而4600年前龍山文化出土的古人骨,其Y基因檢測,只有O3。而龍山文化的年代,和炎黃時期大體相當。所以絕大多數漢族都是炎黃的直系後裔。

而其實不管是O3還是O1、O2都是同源的,同是O基因分支。全國各省漢族的O基因大多可以達到80%甚至90%。也就是漢族的基因純度相當高,只是因為龍山文化匹配炎黃時代,尤其是O3的強勢發展(60%的高比例)能匹配華夏的擴張。所以,O3是漢族的標誌性基因。O1和O2是O3的兄弟基因,是一兩萬年內的同族兄弟。

而當代中國,有56個民族,大多數民族都包含30-50%的O3基因。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大多是主體民族漢族在給各少數民族輸血。所以,說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沒有什麼不對。再者,民族大融合也導致漢族融入其他基因,但漢族一直是多數民族,少數民族的融入,並沒有顛覆漢族血統的高純度,當今各省漢族O3基因依然在60%左右。

再者,放眼全球,超過1億人口的民族,還擁有60%高純度血統的民族,幾乎不存在。而漢族確有十二三億。為何這樣強勢?那就得從華夏為何崛起的而談起了。

而原因是什麼?姓氏文化,或者說姓氏是一種制度。同樣的再放眼全球,姓氏歷史有華夏這樣早的民族也幾乎不存在。而姓氏出現的目的,其一是別婚姻,其二是分貴賤。(姓以別婚姻,氏以分貴賤)

姓,女生也。姓早在母系氏族社會就已經出現。母系氏族社會,其婚姻制度是走婚制和群婚制。男女之間沒有固定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伴侶。因為生產力比較低,相對固定的伴侶組成的家庭,無法對抗大自然和其他部落。這就需要靠族群的力量來維護了,女性負責養育後代和輕體力勞動,而男性負責重體力和高危險性的勞動或戰爭。所以,姓出現的原因,就是通過戰爭屠戮了異族男性,而俘虜了異族女性,異族和同族女性生育的後代之間,需要區分,所以姓出現了。比如最典型的兩個上古八大姓,姜和姬。姜,羊女,牧羊女是也。姬,女奴(臣)也。(臣字確實有奴隸的意思,比如臣服,臣僕等詞)

而姓的出現,結合了一個基本制度,也就是同姓不婚。這個制度貫穿了中華幾千年歷史。不僅僅先秦時代,姜姬姚媯等上古八大姓 同姓之間不通婚。時至今日,部分姓氏還有類似說法。比如孔孟不婚,就是因為這兩姓氏同源。

而史前同姓不婚的制度,所導致的是什麼?族群中同姓人數不斷擴大,又因為對近親結婚所導致的低能兒現象的恐懼。所以,同姓不婚,促使華夏祖先的擴張慾望進一步增強。只有不斷屠戮異族男性和不斷掠奪異族女性,才可以減少同姓婚姻的概率。

而以此,戰爭更加頻繁了。更因為有姓的出現和同姓不婚的制度,華夏祖先降低了近親結合的概率,也導致了低能兒出現的數量少,所以戰爭總能獲得勝利。

戰爭,畢竟是男人的事情,當不斷取得戰爭勝利。當男人逐漸因為戰爭和生產力的提高獲得更高的族群地位,就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階級社會。而氏,因此產生。先秦有句話是,姓以別婚姻,氏以分貴賤。通過炎黃到秦始皇,也就是先秦時代,氏的發展。可以確定氏代表了軍功,代表了發明,代表了爵位。

而除了姓氏制度,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基礎制度。也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既不是單純的一夫一妻制,也不是單純的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妾制度的產生,就是因為華夏從史前開始發展到階級社會,取得過太多戰爭的勝利。而又因為姓氏的存在,所以哪怕是一夫多妻,也不是單純的,妻妾不平等,妻需要門當戶對,妾,偷搶拐騙買……都有可能。

而有史以來,正是因為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堅持,所以不僅僅保持了華夏60%O3的血統高純度,也導致了漢人總有幾個特大姓氏的存在。比如,張王李趙劉等人口大姓。

再多說一句,以前回答過關於歐洲為何總分裂,中國卻可以統一的原因。那就是中國分裂的時代,其實大多是同民族之間的割據。而歐洲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涇渭分明。所以,春秋戰國天下士人可以為了修身齊家平天下而促使天下統一,但歐洲從未有這個可能出現。就是因為,高純度血統民族有更高的凝聚力。而多民族地區,尤其是沒有主體民族的國家和地區,沒有血緣為紐帶,只靠制度和戰爭很難統一。


淡藍色榮譽02


漢人不是民族概念,是文化概念。夷入華則華,華入夷則夷。這可是古人說的。凡是尊我聖賢,受我禮儀者都是漢人!

尊我聖賢,守我禮儀。這幾個字可不是我自己隨便說的,這是北宋皇帝對那些遠道而來,想在汴梁定居的猶太人說的。這些猶太人後來形成了現在開封的七姓八大家的猶太人後裔,可他們的身份證上,寫的都是漢族!

另外,你們知道嗎?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也是宋朝移民到福建的阿拉伯人的後裔!他也成漢族了吧?

這就是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及同化能力的體現!再說一個實例:客居全世界各地的移民之中,只有華人和猶太人在每個定居的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堂或宗廟,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傳統,但猶太人在中國卻沒有做到。

大家不要抱著狹隘的大漢民族主義思想,你我等絕大多數人的祖先很可能都不是純種的華夏族人,漢族本來就是幾百上千個民族融合形成的。現在的非漢族,三代後就會成為鐵桿的漢人了!

海納百川,兼收幷蓄,這是我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既包容又堅守自己的根本,萬變不離其宗。

狹隘的民族主義,只會讓我們故步自封,走向衰落。這對於國家民族,城市企業都是一樣的。


用戶65266645492


這問題,問的!世界上還有什麼物種是純正的?

這牽扯到環境選擇和物種淘汰上了,互相交溶,取長補短,才能更適應生存。

純的物種早斷絕了,連渣都沒了,真當農牧業研究,來配種不成!

漢這個名稱是漢武帝以後對漢朝境內所有百姓的稱呼,這本身就不是以血源來稱呼的。

而且漢族一直都是文化民族,祖宗說入夷則夷,入華則華,這個問題一股民族黑的味。

漢族起源於華夏族。

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兩族達成聯盟並將蚩尤滅掉,佔據整個中原。

此後,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後來華夏族融合了藏緬族、吐火羅人、東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後代、匈奴、鮮卑等等。

楚國南征、秦徵百越之後俘獲上百名越酋長到咸陽,又在兩廣地區置郡縣。吳越發展、秦國滅巴蜀與義渠、燕國的徵東北也有效的拓展了華夏人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使華夏族更加擴大。

西漢時期,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產生了。

西晉之後五胡亂華,中原漢人大批南遷,融合了大批南方少數民族。

而留守在中原地區的漢人在與五胡的戰爭與交流中又融入新的血液。

加上胡人的自我漢化,至隋唐時期,漢人形成了一個更龐大,非單一來源的新漢族,隋唐時期的皇室多是混血兒,例如楊廣、李淵、李世民都是,而長孫無忌、尉遲恭、宇文化及等也都是鮮卑人,這是漢人的壯大時期,加入了更多的血液,此時已不存在五胡。

到了南宋北宋元朝,東北西北的女真,契丹,党項等又接受中原文化,元朝乾脆把女真,契丹,高麗統一歸入漢人類,這些民族和党項人又溶進漢族了。

所以漢族並不是血源來論的民族,是以文化為聯繫的民族,本身就是很多民族組成!

但這些加入漢族的民族,起源上和華夏族淵源很深。

所以漢族雖然溶進很多民族,但還是比世界上所有民族更純!

當代DNA測定,漢族父系是世界各民族內純度最高的。

可想而知,世界別的幾百個民族雜成調色盤了!

看下漢族DNA測定!

漢族屬於東亞人種,基因標記為主要是O,其中03(炎黃系)佔54%,01和02各佔大約8%,合計70%。

而中國幾乎所有少數民族DNA測定都有03基因。說明什麼呢!蟥漢!

復旦大學李輝教授的研究表明:

南方漢族和北方漢族Y染色體的相似性達到82%,線粒體基因的相似性是59%,這在人類基因組系譜裡面絕對是一個高得不得了的數字,表明南北漢人基本上起源於同一個父系祖先,在母系祖先上相關度也很大。這是目前為止國內最權威的研究,文章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山坡羊(民族黑)

歷史己去,恩怨可了?

蝗蝗屈屈自以為正。

某族仇,某族雜,是否問下你祖上。

基因純否可著落?

純,不是你

雜,確是你




蓉兒是妹紙





當然有 那就是華夏祖地 陝西咯!



華夏曆史人文


  • 這問題真噁心,千奇百怪的回答更噁心!

  • 古埃及,皇室為了保證血統純正、皇族高貴的血統不被平民低賤的血統汙染,只允許皇族內通婚,也就是無比噁心的近親繁殖,這項國策推出後,埃及的法老一個比一個短命、畸形……直至滅絕;皇室開了頭,平民爭相仿效,這就是你們引以為傲的純正血統?


  • 日本天皇有高大上嗎?自以為萬世一系,血統尊貴,其實都是那個啥?日本的歷代天皇和皇后都有血緣關係,甚至血緣非常近,噁心不?

  • 漢族本名華夏族,是華族和夏族的後裔,經歷近5000年的民族融合,吸收了多個少數民族的血統才形成今天的漢族,所以,純正的漢族根本就不存在,漢族的主體血統保持不變,這才是漢民族值得驕傲的事。

  • 世界上有純正血統的民族,但是這樣的民族人口數量都非常少、生產力落後、都居住在深山老林裡,比如……


一何鄙


小腿粗壯,有力,有毛髮,出汗,我是漢人,汗人😂



多麼黑才算黑暗


首先大家要明白,任何的族群身份(ethnic identity)都是在族際互動中形成的。漢族(漢人)的情況也是如此。

假設我們以17世紀明代靠近山海關生活的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那麼界定何者為漢人,何者為女真人(或滿人)就很有必要,這是由於當時敵我雙方群體在此地接觸或者作戰;反之,同時代生活在內地的漢人,諸如山東或河南人,就不會用漢人這個詞語稱呼對方,原因在於毫無意義。

那麼,在族際互動的過程中,存在怎樣的標準來決定一個族群的身份呢?主要的標準有二:意識形態和制度。

意識形態。這是指“族群意識”(ethnic consciousness),或者說“作為一個民族的關聯感”(a 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people),這一感覺通常能夠體現在的文化實踐和所謂的共同血統上。就好比本問題中的“純正的漢人”,意思就是血統純正。但有時候純正不純正並不是關鍵問題,關鍵在於大家用這個標準區隔你我,並以此組織起人民的思想和行為;同時,利用血統純正這些口號,在與其他群體互相競爭時,進行內部動員。在動員之下,大家都樂意使用“漢族”或“漢人”等名稱界定自己,並以追溯血緣的方式形成同一民族。20世紀的民族主義運動大多遵循這套規則。

制度。舉一個例子:北美的一些清史學者如Mark Elliott等,都注意到清代17-18世紀滿人受到漢文化浸染嚴重的情況,但為何滿人仍能保持自己族群認同呢?這裡面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八旗制度。同理,今天人們的民族身份自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民族制度的影響。具體我就不展開細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