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春天,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周氏兄弟 | 疫情下的春天,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疫情下的春天,哪怕 “閉關” 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周氏兄弟 | 疫情下的春天,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Group Dance》, 周氏兄弟,1994 , 木刻版畫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烈

水波溫柔

一層層白雲覆蓋著

我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徹底乾淨的黑土塊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泥土高濺

撲打面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

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詩人海子:原名查海生,當代詩人

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989年3月26日年在河北山海關離世


周氏兄弟 | 疫情下的春天,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 藝術家 周氏山作


音樂的力量到底有多神奇呢?

最近,被隔離在家的意大利民眾們,紛紛打開了窗戶,走上了陽臺,開啟了歡樂的“陽臺音樂會”。

從專業音樂家到普通人,從小提琴、小號、手風琴等樂器,到隨便什麼能發出聲的鍋碗瓢盆,那些無聊、擔心、祈盼與鼓勵的心情,全通過隔空的演奏,傳達出來了。

面對災難,用音樂相互致意的行為,很浪漫。難怪木心會說:“用音樂來發脾氣當然最愜意。”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聲相應,故生變。”

——《樂記》


周氏兄弟 | 疫情下的春天,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Dance》, 周氏兄弟,1974 , 布上油畫


人心被外物所感動,聲音跟著情緒流淌出來,進行高低起伏長短不一的變化,音樂就產生了。

自然萬物有各自的聲音,在浪漫的耳朵聽來,也就成了旋律。

所以有人說,風是指揮家,鳥兒是樂手,蟲鳴與蛙叫一唱一和,森林裡的萬物聲是一場“自然音樂會”。

梁實秋也曾描述過一次自然音樂會,他說:


風吹動樹葉的“颯颯聲”

如潮湧;如急雨

如萬馬奔騰;如銜枚疾走

風定之後

細聽還有枯乾的樹葉一聲聲的打在階上。


而落雨時先弱後強的節奏

也有著完全不同的音色

初起如蠶食桑葉,窸窸嗦嗦

繼而淅淅瀝瀝,打在蕉葉上清脆可聽。


周氏兄弟 | 疫情下的春天,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在盒子裡舞蹈》, 周氏兄弟,1996 , 版畫


如今,這些自然的聲音也成為了一種自然音樂療法。當人閉上眼睛,迴歸到流水淙淙、竹露清響、小鳥啁啾起落的自然中,很容易安靜下來,接受這種原始的療愈。

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的“小型音樂會”,不妨留心聽聽看:比如雨後早晨,雨水從屋簷落下的滴答聲,頗有爵士樂的感覺;比如偶然聽到飛鳥之間的對唱,一個清脆開嗓,一個熱情回應;比如誤入家中的蛐蛐,也要找一隅角落,繼續自己獨特的節奏。

風吹動著,海浪湧動著,溪水流動著。人的心,又何嘗不是跳動的呢?

生活在此刻,我們也可以像風,像海浪,像溪水,以歌唱,以翩翩起舞的姿態,對抗那些無常與糟糕。


感恩,

保持醒覺,

一切將不會再是一樣的。


主編 | 西妍

文字 | 清然


周氏兄弟 | 疫情下的春天,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周氏兄弟 | 疫情下的春天,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周氏兄弟 周氏山作和周氏大荒(ZhouB——Zhou Brothers) 世界著名當代抽象藝術家,世界藝術史上罕見的合作時間最長的兄弟藝術家組合。

自從1986年赴美,憑藉自身的努力加上天分,創造了藝術史和美國尋夢的傳奇,成功展現了深刻的東方哲理及具有強烈震撼力的“當代藝術觀”。

周氏兄弟 | 疫情下的春天,也要有盎然的音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