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對決:透過金庸的筆端,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和呂文德

次日天甫黎明,便聽得城外鼓角雷鳴,蒙古大軍來攻。襄陽城安撫使呂文德和守城大將督率兵馬,守禦四門。郭靖與黃蓉登城望去,只見蒙古兵漫山遍野,不見盡頭。蒙古大軍曾數次圍攻襄陽,但軍容之盛,兵力之強,卻以這次為最。

安撫使呂文德瞧著這等聲勢,眼見守禦不住,心中大怯,面如土色的奔到郭靖的身前,叫道:"郭……郭大俠,守不住啦,咱……咱們出城南退罷!"

——引自金庸《神鵰俠侶》第39回《大戰襄陽》


38年對決:透過金庸的筆端,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和呂文德

襄陽之戰

以前愛讀金庸,《神鵰俠侶》也看過了幾遍,所以對襄陽守將呂文德印象頗深。原以為這是一個金庸先生虛構出來的人物,後來才知道歷史上確有其人,只不過沒有小說中描寫的這般不堪。

恰恰相反,呂文德戎馬一生,轉戰江淮、荊湖、四川各地前線抗擊蒙古三十多年,戰功赫赫,說他是南宋抗蒙的中流砥柱也不為過。故南宋朝廷對呂文德極為倚重,讓其節制保康、寧武兩軍,並封為崇國公、衛國公。1269年,呂文德病死,諡號"武忠"。要知道在歷史上死後諡號能帶"武"字的,無一不是戰功卓著之輩。

既然我們從金庸的《大戰襄陽》說起,那就仔細盤點一下歷史上真正的襄陽之戰。

襄陽古稱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分為襄陽和樊城,二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地勢險要,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最開始蒙古的滅宋戰爭進攻重點一直在西部的四川,

自大汗蒙哥死於合州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一役,忽必烈將進攻路線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轉變,於是,襄陽成為了戰爭風暴的中心。


38年對決:透過金庸的筆端,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和呂文德

襄陽之戰形勢

其實,把襄陽之戰稱之為一次戰役並不確切,真正的襄陽戰役是一場歷時長達38年的漫長、膠著的戰爭過程,從公元1235年,窩闊臺三子闊出帶領中路軍兵指襄陽開始,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元朝。在這段時間內,上演了襄陽城的失而復得又得而復失,南宋和蒙古各自的內部權勢紛爭、雙方爾虞我詐的談判、打打停停的軍事對峙等諸多的事端。宋蒙雙方為了爭奪這個號稱"跨連荊豫,控扼南北"的水陸要塞,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歷時38載,雙方死傷人數超過40萬之多。這場戰爭對宋蒙雙方來說,都是一場痛苦的煎熬。

從時間線上可以把襄陽之戰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公元1235年到公元1239年的宋理宗時期。南宋與蒙古人的滅金同盟隨著金國的覆滅也煙消雲散,素有入主中原野心的蒙古大汗窩闊臺,集合了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馬共計50萬,兵分三路,開始了歷時45年的滅宋戰爭。其中由窩闊臺三子闊出帶領的中路軍,兵峰直指南宋的軍事要地襄陽,襄陽之戰就此拉開大幕。


38年對決:透過金庸的筆端,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和呂文德

蒙哥像

第一場交鋒,因為宋將趙範貪酒誤事,被蒙軍所乘,導致襄陽失守。

第二個階段從公元1239年到1257年間,在這個階段的前半段即公元1251年之前,宋軍在戰場上佔據了主導地位,在名將孟珙和李曾伯的,前後兩次收復襄陽,併成功地加強了襄陽的防務。

而自從1241年窩闊臺病死,蒙古帝國開始自顧不暇,無心再戰,因為他的繼承者們陷入了汗位爭奪的政治鬥爭中,一直到1251年選出了新大汗蒙哥才又把進攻襄陽提上日程。

第三個階段是關於1257年到1267年,在這個十年中,宋蒙雙方的政治高層都陷入了內鬥。戰至此時,襄陽仍然只是蒙古人攻宋的副戰場,呂文德也沒有在襄陽之戰中出場,這時,爆發了一場對雙方都是意義深遠的激烈戰役——釣魚城之戰。

剛才說過,在忽必烈之前,蒙古的戰略路線還是以四川一線為主,蒙古大軍在蒙哥汗的親自統領下圍攻合州釣魚城,此時呂文德已被調往四川,被任命為保康軍節度使、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


38年對決:透過金庸的筆端,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和呂文德

忽必烈像

呂文德領軍溯長江而上,準備解合州之圍,而蒙哥麾下大將紐璘率軍水陸並進,駐軍涪州,於長江構築防線,欲阻止呂文德和向士璧等所率之援軍入蜀,雙方一直相持了數十日。到了五月,呂文德趁長江漲水和順風之利攻斷蒙軍所築浮橋,打通蜀道,進入了重慶。

六月初,呂文德又率戰船千餘艘,沿嘉陵江而上合州,增援釣魚城。兩軍於合州東山的黑石峽激戰,是役呂文德雖然戰敗失利,但這次釣魚城之戰對於合州保衛戰的起到很大的支援作用。

宋理宗在開慶元年(1259年)六月說:"況合州之圍已解,亦其(指呂文德)應援之力" ,可見南宋朝廷肯定了呂文德的戰功。

七月,蒙軍見合州戰事無望,遂從四川撤軍,大汗蒙哥也因受傷死於撤軍途中。蒙哥既死,忽必烈和他的兄弟們隨即陷入了蒙古王位的爭奪戰中,一直到公元1264年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登上汗位,這才徹底結束了蒙古內部持續了四年的內亂。

可見,呂文德至此時仍沒有出現在襄陽戰場,金庸先生在小說中來了一個移花接木,把釣魚城之戰的戰場放在了襄陽。大汗蒙古也死於這裡,其實只是一種文學的手法罷了。


38年對決:透過金庸的筆端,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和呂文德

呂文德實際是員悍將

關於呂文德從軍的契機,還是一段頗有意思的故事。呂文德原本在安豐賣柴為生,一次將軍趙葵出行,在路邊上看見一隻被丟棄的麻鞋,竟長達一尺八寸(按宋制約合56釐米),大吃一驚,覺得這鞋的主人應該是個極為魁梧的人,打聽一番知道是呂文德的鞋子,於是派屬吏去拜訪呂文德的家,把帶他回來面見,趙葵見他"魁悟勇悍",便讓他留在自己軍中效力了。

至於金庸為什麼要把呂文德塑造成一個膽小怯弱的宋軍將領,一個原因是為了凸顯郭靖為國為民的俠肝義膽,另一個原因也許是這個人有兩件事引起金庸先生的極度反感。

首先是人品問題。歷史上的呂文德是一個極為妒賢嫉能之人,容忍不了身邊能力強的人存在,因為唯恐會危及他在朝中的位置,對賢能之士用盡手段打擊壓制。比如他麾下大將劉整,因有出色的軍事才能,便招致了呂文德的妒忌,對於劉整的出謀劃策他一向策置若罔聞,劉整建立功勳也不予上報,後又重用與之素有矛盾的俞興到四川做制置使來專門針對劉整。日益受到呂文德的迫害,劉整愈發感到不安,終於在1261年六月帶著瀘州十五郡投降了蒙古,給南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個劉整投降蒙古後,成為蒙古水軍的創始人之一,是他提出了"欲滅南宋,先取襄陽"的關鍵戰略,併為忽必烈所採納,可以說呂文德逼反劉整給南宋造就了一個致命的敵人。


38年對決:透過金庸的筆端,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和呂文德

蒙古軍隊

呂文德還善於趨炎附勢,貪墨營私。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他起初倚靠宋相趙葵,等謝方叔取代趙葵為相後,他又開始攀結上了謝方叔 ,後來奸相賈似道權傾朝野,呂文德阿附依舊。作為一員武將,在許多事情上卻與賈似道狼狽為奸,這一點最為後人所不恥。

另外,呂文德在軍中剋扣貪墨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南宋名將岳飛曾統轄30萬兵力鎮守京湖,賈似道鎮守京湖時還剩20萬,到了呂文德上任後,又將這20萬京湖兵力裁減至7萬,對朝廷仍以30萬之數領取軍資,自己則將餘出部分攫為己有。他籍此集聚了大量財富,以至於當時人們形容呂家"寶貨充棟宇,產遍江淮,富亦極矣", "石崇又何足數也?"

其次是呂文德在襄陽之戰的第四個階段(1267年到1273年)的指揮中犯了兩個不可原諒的錯誤,最終導致了襄陽之戰的失敗。第一次失誤是宋蒙僵持時期,呂文德收受了蒙古人的賄賂,竟然同意他們在襄陽城東南開設榷場。榷場是古時候設於邊境用於互市的市場,蒙古人設立榷場後,以保護貨物為名開始修築城牆,而真實目的是為了構築工事,阻隔宋軍南北相援。第二次失誤是在1268年蒙古大軍捲土重來時,沒有重視蒙軍修築鹿門、白河等城寨的舉動,導致後來蒙軍有防可倚,可以長期圍困襄陽。

事後呂文德自己對晚年所犯的錯誤深感愧疚,以致於1269年12月因疽發背而卒,但大錯已鑄,於事無補。


38年對決:透過金庸的筆端,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和呂文德

今天的襄陽古城

雖然呂文德集團率領守軍憑藉地形險固,一直堅守了襄陽城三年,但蒙軍已在襄陽城外站穩了腳跟,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最終使城內物資匱乏,士氣低落。忽必烈適時勸降,承諾不傷及城內百姓,呂文煥無奈在1273年的二月舉城投降。持續瞭如此之久的襄陽之戰最終以宋軍失敗而告結束。

襄陽之戰的勝利,使蒙古統治者在消滅南宋政權、入主中原的道路上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加速了南宋封建王朝的覆滅。

這一年距呂文德病死整整四年。又過了五年之後的1279年,宋元最後一戰崖山之戰爆發,丞相陸秀夫為了南宋的小皇帝不再像靖康之恥的徽、欽二帝那樣受盡凌辱,毅然揹著年僅8歲的末帝趙昺投海自盡,南宋就這樣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