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表情豐富走紅網絡的“奇葩”陶俑,在古代的職業原來真的是搞笑


成都是古蜀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十大古都之一。豐厚的文化必將孕育出精彩的藝術。被稱為“中國第一俑”的“擊鼓說唱俑”即出土於成都天回山崖墓。在這件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奇葩”背後,蘊含的是千年文化積澱的厚度與深度。

因表情豐富走紅網絡的“奇葩”陶俑,在古代的職業原來真的是搞笑

東漢 《擊鼓說唱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擊鼓說唱俑”是1957年由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天回鎮發現的崖墓群中發掘而出的東漢時期的作品。在經歷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之後的東漢晚期,人們在日常生活或是在藝術創作中,都呈現出了更為“世俗化”和更為“享樂”的傾向,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形式在那個時代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

因表情豐富走紅網絡的“奇葩”陶俑,在古代的職業原來真的是搞笑

東漢 《擊鼓說唱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東漢晚期及蜀漢是四川地區陶塑藝術發展的高峰期,俑像多為“模製”,入窯燒製後,一般都在表面塗敷白粉,並加彩墨勾繪。“擊鼓說唱俑”原亦有彩繪,出土時已剝落。這名俳優頭上著巾,戴笄,額前有花飾;上身赤裸,大腹便便,赤膊上有瓔珞裝飾,左臂環抱一鼓,右臂向前平伸握一鼓槌;下身著長褲,赤足,動態表情十分誇張。其高55釐米,是一個“微縮”的形象。

“說唱俑”亦稱“俳優俑”。“俳優”正是“擊鼓說唱俑”所表現出的表演形態。“優”是中國古老的表演藝人,早期的優人以滑稽諧戲為主,亦表演歌舞。到了漢代,優人則主滑稽,以言語譏諷引人發笑為業。而“俳”則主演各種小型滑稽節目,作“雜戲”,且表演的內容有一定的故事情節。

因表情豐富走紅網絡的“奇葩”陶俑,在古代的職業原來真的是搞笑

東漢 《灰陶說唱俑》 四川博物院藏

“俳優”是結合“優”與“俳”的表演,在大型節目表演間隙,邊擊鼓邊歌唱,插科打諢,烘托氣氛。他們除了製造“笑料”,亦擅歌舞雜耍。做“俳優”的藝人,通常是侏儒,更增添了喜劇效果。這件“擊鼓說唱俑”生動地反映了其時俳優的表演狀態。

因表情豐富走紅網絡的“奇葩”陶俑,在古代的職業原來真的是搞笑

東漢 《紅陶說唱俑》 震旦博物館藏

每一個看到“擊鼓說唱俑”的人,對其印象最為深刻之處,必定是它那純粹而極富感染力的笑容了。“擊鼓說唱俑”那嘴角幾乎咧到耳朵的笑臉,讓人覺得是一份發自內心的歡樂。這位“俳優”似乎不是在為生活表演,而是在為生活“歡唱”。與別地墓葬隨葬品多車馬、軍隊、侍衛不同,天回山崖墓中專職於“娛樂”的俑像居多,這樣的現象在整個四川地區並不少見。

因表情豐富走紅網絡的“奇葩”陶俑,在古代的職業原來真的是搞笑

東漢 《擊鼓說唱俑》局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其實,“說唱俑”在四川漢代時期俑類製作中屬於“大宗”,各式各樣的“說唱俑”在多個墓葬中均有出土,其中精彩者亦不在少數。“說唱俑”很多都不侷限於常規的寫實比例,姿態活潑多樣,表情刻畫微妙動人。

就“擊鼓說唱俑”而言,其個體與同墓穴出土的其他陶俑在形象上確實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其他陶俑皆延續著較為寫實、自然主義的造型特徵,“擊鼓說唱俑”在其中卻像個特例,顯得尤為誇張、浪漫。

因表情豐富走紅網絡的“奇葩”陶俑,在古代的職業原來真的是搞笑

東漢 《說唱俑》 中國三峽博物館

“擊鼓說唱俑”雖然是一名地位低微的“俳優”,但他仍有心真誠地唱出對生活的讚美,露出最燦爛的笑容,這是“說唱俑”的“心境”,直到今天這份樂天與從容依然是四川人千年不變的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