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纵买相如赋" 说说古人的稿费

古人的稿费不叫稿费,隋朝叫"润笔"唐人叫"义取",明代叫"利市"。

千金纵买相如赋


“润笔",是个典故,古人用毛笔写字,动笔前要先用水将笔毛泡开,让笔容易着墨,写起来顺当。据说隋文帝有个大臣叫郑译,是心腹,后来有人举报郑译干了坏事,文帝就撤了他。再后来,文帝又想起郑译的好,叫大臣李德林写个公文,恢复郑译的官爵。姓李的没有立马动笔,丞相高颎好开玩笑,对郑译说∶"李长官的笔干了,写不动啊,你得意思意思。"郑译回答说∶"我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拿什么给李长官润笔啊!"

这个段子传开来,稿费就叫润笔了。

千金纵买相如赋

史上最贵的稿费,据说是汉武帝的陈皇后付给司马相如的。汉武帝小时候就喜欢表姐陈阿娇,许下过"金屋藏娇"的誓言。不过,金屋藏娇后,他又爱上了别人,陈皇后在卓文君那消费百两黄金的酒,司马相如就帮她写了一篇《长门赋》。汉武帝看了《长门赋》以后,再次宠爱陈阿娇。《长门赋》共633字,润笔费是价值黄金百斤的美酒利润。司马相如家的酒没有包装,利润远高于今天的茅台五粮液,估计净利润超过80%。武帝时,一斤黄金相当于1万个五铢钱,,100个五铢钱可以买上1石米(约60公斤)。可见这笔稿费真的惊人。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千年后辛弃疾干脆给司马相如的赋提价了"千金纵买相如赋"。

千金纵买相如赋

司马相如拿过最高稿费

唐宋名人有很多是高价写手

唐宋年代,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文人给活人写传记给死人写碑文,拿稿费就成规矩了。

唐代散文大腕韩愈,号称文坛领袖,王公贵族家死了人,如果没有韩愈写的碑文,就是很没面子的事,因此,韩愈的润笔费很可观,时人说他"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白居易替好朋友元稹写墓志铭,元稹给他车马、绫帛、银鞍、玉带等,价值七十六万做润笔费。白居易推不掉这钱,收了后用元稹的名义全部捐给了香山寺,替朋友在菩萨那里极了德。

北宋诗人王禹偁贬官到商州时,一面喊没钱,"无花无酒过清明",一面很嘚瑟地说:"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帝王鼓励这种用金钱对好文章的褒奖。《陔馀丛考》记载,宣和七年,宋徽宗喊王禹晚上进宫,加班写文章,一晚写了4篇,赏了很多御用珍品。

千金纵买相如赋

韩愈写文章收入颇丰

大臣呢,遇到能给自己加分的文章,也不吝啬。寇准拜相时,是杨亿写的委任状,文章里说称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寇准觉得写出了自己的特色,直接送上百金。

唐朝时流行把稿费叫着"义取",表示这是用正当手段取得利益,这里面就有读书人的理直气壮了。

治丧的人家可以出售名人写的墓志铭

史书上记着,李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萧俛、韦贯之、白居易等人都得到过不少的润笔。其中白居易的诗歌远销朝鲜,朝鲜商人曾拿着卖高丽参所得的钱向白居易购买诗歌新作。唐文宗李昂时,长安城里盛行找作文高手撰写碑文墓志铭,一旦有达官贵人死去,他们的家门口就跟闹市一般,人们高声喊叫,争着要购买碑文墓志铭,死者家属往往也以此为荣。

明清扩大稿费范围至书画

明清时期,社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产品得到了更多追捧。稿费得取得,就不仅是给帝王写文章,给活人写生平给死人写碑文了。书法绘画作品也开始标价出售。扬州才子郑板桥就曾自己标注书画作品价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最后还加上一句,到我这求字求画,送衣服毛巾或猪肉鸡蛋,都没有直接送银子好。

千金纵买相如赋

郑板桥书画明码标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