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俗事】之三十《燒窯》

過去蓋房子所用的主要建築材料是磚,是用粘土製成坯子,再用火燒製成。用來燒磚的設施叫磚窯,而這個將泥坯燒製成磚的過程,就稱之為燒窯了。

為了解省成本,農村的土燒磚窯都是用來經燒製的磚坯砌成,直經五六米的圓形。在窯的南面留有兩三米寬三米高的窯門,供裝窯進磚坯和出窯運磚所用,同時也燒窯填燃料和觀察燒製情況的地方。每砌一層在外邊用土圍擋,在外層邊坡,做一條螺旋形踴道。其用途一是對所砌體有一定加固作用,二是便於運送砌牆材料,成去搭設腳手架的麻煩。整個窯體窯內下小上大,窯外下大上小,大約五六米高,外觀成梯形園柱體。

燒窯主要分四個步驟。第一個是壯窯,將磚坯運進窯內。在底部預留好燃燒室後,逐層立式碼放,磚與磚間留有少許空隙。第二是燒窯。一窯磚燒的成色怎麼樣,燒窯這個環節至關重要。過去人迷信,開窒之前要舉行儀式拜窯神,保佑順順利利。燒窯主要原料是煙煤,先用玉米秸等軟柴當引火。至少兩個人輪班燒,中間不能停火,一旦停火整窯磚就廢了,不但顏色不均勺,而且強度也低。也不能火太大,燒過了磚就會結瘤,雖然硬度提高了,但磚會變形,不能使用。一般要玩四十八小時,由燒窯師傅掌握,技術水平高低在此一舉。第三是悶窯。燒的火候達到了,將窯門封死堵嚴。同時窯的上口也要用土封住,不能透風漏氣。大概需要悶三天左右。第四齣窯就筒單了。首先起封后有兩個處理方法。大家知道磚分為紅藍兩種顏龜。紅磚等窯溫降下來後,直按出磚即可。而藍磚,則需要麼窯頂往下澆磚。工作量比較大,過去都是人工挑水,沿踴道一步一步走上去。要不怎麼過去蓋房都是外層單磚,內牆用大坯了,只有真正有錢的人,才住的起青磚大瓦房。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村曾在村南建了窯場,都是燒的藍磚。燒窯開始用的是煤,後來也不知是誰通過什麼途經,拉了兩大汽車舊皮鞋燒窯用。那時農村人布鞋都不夠穿,孩子們大冬天都露著腳指豆。看到這麼多舊皮鞋,眼晴都亮了。成群結隊到窯地挑選。你還別說,有的還挺好。你一雙他兩雙拿回去給家裡人穿。一時間全村好像都發了橫財是的,出門都穿上了大皮鞋。可問題是成幹上萬雙皮鞋想找到一對的的,無異於大海撈針,只能將就湊合。這下樂了可大了,有的穿的是一順,有的號碼一隻大一隻小,有的樣式、新舊程度不一樣。更可笑有的居然顏色不一樣,甚至一隻單一隻棉。即便是這樣,也讓鄰村的人羨慕不已。

當時是大集體,出磚後也不賣。按人頭分,一家分上成百上幹塊,誰家看建房都能用上。前幾天我們鄰居拆房,有許多是哪時大隊窯地燒的磚,比現的機制磚尺寸大許多,份量也重。見稜見角,方方正正,質量真是槓槓的。

隨著時代發展,我所說的單棟窯變成後來的轉盤窯。特別是近些年來,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國家加大了環境資源整治力度,粘土磚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燒窯的記憶,確在心中永遠的保留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