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死——读《乡关何处》

故乡之死——读《乡关何处》

因为《江上的母亲》,很早就在知道野夫。这篇长文流传甚广,催人泪下。一个自尊自强的母亲,一生饱受时代命运的折磨,最终不忍拖累儿女,决绝地走向 了深秋的长江。十年来,野夫对母亲的投江失踪,始终耿耿于怀,恍若巨石在喉,在历经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他最终提笔写下了《江上的母亲》这篇令人撕心裂肺 的长文。今天,当我在《乡关何处》中再次读到它时,依然是情难自禁,泪满衣襟。

确实,国在,山河变了。

《乡关何处》里,有故乡,有故人,有故事。这是一次步履维艰的走访,是一次抽筋剥骨的回忆。土家野夫回忆故乡所阐述的景象,以及每位亲人、友人的残片信息,无不透着折损萧瑟之气。现如今,桥不是那座桥,街道也被搬空,它们带着储存着的那些旧时记忆一起灰飞烟灭了--这次重返,野夫发现自己像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一样。

野夫背井离乡到大都市时,故乡在沦陷;他在城市举步维艰时,乡愁变成了一厢情愿但固执的寄托。带着乡音,他无法证明自己属于面目全非的故乡,拿着名片,他无法暗示自己属于暂住的异乡。在异乡,他做了生他养他的祖国的客人--外地人。

但他依然怀念,怀念那虽然穷困,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都有着天然的信任的年代和故乡,他笔下那些事后的爱情还是可以琴瑟和鸣,一映数年;他笔下真有不认识的人热心帮你,不求回报;也真可以因为投缘,就把生人领回家。时间上的故乡消失,比空间上的更让人扼腕叹息。野夫眼里,这样的故乡和城市没两样,变得凶悍、强硬、没个性且心机重。原来的故乡气场奄奄一息,甚至荡然无存。野夫是痛的,他真正的思乡原因,是这些今不如昔的痛感。

丧失了故乡就是丧失了安全感。在这一点上,野夫是幸福的,他还有过去那种能够使生命感到充实的经验。在他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野夫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谅和自我慰藉。

野夫的文字便是这样一边在脑海朦胧的记忆中徜徉,一边游荡在四面铁黑无情的墙壁之间--两面是凌厉和克制,两面是酷烈与悲悯。文字规矩有棱角、冰冷又凝重,感情到了最凌厉悲悯处就折回,更显出作者的血亲蜷曲一生的脆弱,让人撕心裂肺。而全书以每个悲情人物分节,仿佛折子戏的韵律节奏,背后透着作者心里隐隐的,不紧不慢、不卑不亢的控诉。

数十年间,我们几乎重建了一个新世界,但是当我们生活在现代化之中的时候,我们感到空虚和失落,我们发现自己割舍不掉对故乡的怀念。故乡是精神和空间天人合一的一个世界,它是一种诗意的散文式的栖居。现在每盖起的一个新小区都只是商品房,住在里面你想的是房子会不会增值,已经完全没有了诗意。人和故乡的距离感逐渐淡漠,因为回新家显得比回老家更让你觉得重要。尽管我们可以拥有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故乡,但当精神也无所依之后,人们才终于被连根拔起了,成为行尸和孤魂。财富不能挽回故乡,可惜的是,野夫这般的抒情也不能了。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也许故乡就是个伪概念。每个人都有一个忘不掉、回不去的故乡。等你回去,故乡已不是原来模样。它养大过我们身体,我们拼命离去要到更大的地方。为了储备离开故乡的能力,我们努力学习;为了给离开故乡树立目标,我们追寻理想;为了给离开故乡找借口,我们求生存谋发展,直到我们终于离开了,给自己找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就算我们回来,也仿佛是为了证明故乡确实不似从前那样,这时只能留下一段惆然的盲肠,我们称它为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