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托马斯·斯当东为何会从乾隆的粉丝变成鸦片战争的始作俑者?


小托马斯·斯当东为何会从乾隆的粉丝变成鸦片战争的始作俑者?

1793年9月14日,热河,凌晨4点。

此时的天空依然是漆黑一片,不过避暑山庄内却是灯火辉煌,此时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帝王乾隆皇帝,已经做到了自己的宝座上。

今天他要见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些人,通过一年的艰苦跋涉,经历了千辛万苦,总算是从大西洋的另一端来到了中国。他们就是来自日不落帝国的马戛尔尼使团。

他们对于这次出使,信心十足,幻想着可以通过这次的出使打开这个东方神秘帝国的大门。

此时的不列颠帝国凭借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横扫了西半球,滚滚的浓烟,将英国的商品送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唯独在中国,英国人没有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甚至地位还不如自己的手下败将葡萄牙。

这是这个刚刚崛起的新贵所绝对不能接受的。

所以,英国人急需一次对话,一次平等的对话,从而使得东西方的两种文明可以得到融合。

为了显示自己的信心,这次的使团带来了很多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他们想以此彰显自己的实力,从而为自己在谈判中获得主动权。

来到中国后,他们获准在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对于马戛尔尼来说,这是莫大的一种荣耀。但是700多人的使团,不可能全部到避暑山庄。

更多人还是留在北京等候,获准觐见的只有马戛尔尼勋爵、他的副手乔治·斯当东爵士、翻译李神父以及乔治·斯当东的儿子,小托马斯·斯当东。

小托马斯·斯当东为何会从乾隆的粉丝变成鸦片战争的始作俑者?

小托马斯·斯当东这时候仅仅十二岁,他对于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充满着好奇,所以在700人的使团中,只有他一个人愿意学习中文。

他的任务很简单,负责为马戛尔尼大使提着他身后的骑士斗篷的下摆。

然而,马戛尔尼单膝下跪的礼节显然不符合三跪九叩的中国礼仪,而他们本来自信满满的工业产品,也未能获得乾隆皇帝的青睐。

这一切,对于83岁的老皇帝而言,这些东西无非雕虫小技,奇技淫巧罢了。如果没有小斯当东,这次觐见必将因沉闷、无趣和一事无成而载入史册。

当斯当东父子上前向乾隆皇帝行礼的时候,乾隆皇帝对12岁的见习侍童小斯当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他得知这个小孩子是使团中唯一一个学会了说中国话成员时,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不仅赐给了一块翡翠,而且从自己腰间解下一个绣有龙纹的黄色丝织荷包送给了小斯当东。

这无疑是莫大的荣耀,小斯当东也十分的高兴。而这两件御珍至今还收藏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但是,对于英国人要求的开放舟山、宁波、天津等处作为贸易口岸、在北京派驻大使以及固定关税的请求,乾隆皇帝都给与了断然的拒绝。

而且在中国政府的再三催促下,马戛尔尼使团不得不满怀遗憾地离开,他们在大学士松筠和两广总督长麟等人的一路护送下经大运河、赣江、北江穿越中国腹地。

不过70多天的漫长旅程,使英国人完成了对于中国的情报工作,对这个停滞不前的帝国印象也变得深刻。

铩羽而归的马戛尔尼不得不尽力掩盖这次令人难堪的失败。

他干脆隐匿了自己的出使报告,他请副使老斯当东公布了一份相对婉转的记录,这就是1797年出版的《英王陛下遣使觐见中国皇帝纪实,主要摘自马戛尔尼勋爵的文件》

小托马斯·斯当东为何会从乾隆的粉丝变成鸦片战争的始作俑者?

这份报告显然顾全了英国的面子,它隐藏了几乎所有令英国人感到难堪的细节。

尽管如此,它对中国社会的描写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认识。

在出版商的追逐下,使团中其他人的记录陆续出版。

“狮子”号大副爱尼斯•安德逊、小斯当东的家庭教师赫脱南以及士兵霍姆斯的记录很快成为欧洲人街头巷议的中国新闻。

10年以后,使团的另一位副使约翰•巴罗发表了自己的出使报告,他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批评。

这份报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致于《爱丁堡评论》专门撰文,欢呼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

和那些抱有不同动机的成年人不同,天真无邪的小斯当东忠实地记录他所目睹的一切,包括父亲和马戛尔尼大使由于外交上的原因而刻意掩饰的事情。

他的记录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史料。

尽管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形象的急剧恶化,但天真无邪的小斯当东却对这个怀柔远人的国家抱有善意,他津津乐道于乾隆皇帝对自己的接见,还与大学士松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于是在1800年,小斯当东决定重返中国。

1800年,小斯当东被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聘为书记员,再次来到中国。

1801年,老斯当东去世后,小斯当东承袭了父亲的爵位。1814年,小斯当东当选为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的管理机构——特选委员会的成员。

1815年,他又被选为特选委员会主席,全面负责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事宜。

小托马斯·斯当东为何会从乾隆的粉丝变成鸦片战争的始作俑者?

十几年的中国经验,给小斯当东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1811年,小斯当东与“好朋友”松筠在广州再度碰面。新任两广总督的松筠,为小斯当东深入了解中国官场打开了方便之门。

勤奋的小斯当东注定会成为最了解中国的英国人。

在华期间,他十分注重搜集和整理有关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信息。甚至不惜花费十年的时间,翻译了《大清律例》。

就在这本著作问世的时候,小斯当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中国视角。

1810年,他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大清律例评论》,直接批评马戛尔尼对这个民族产生了更高的估计,而自己的父亲却犹豫不定,只有巴罗的观点准确而公正。

1823年,小斯当东与亨利•托马斯•科尔布鲁克共同发起创办了皇家亚洲学会,致力于推动对亚洲各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工作。

小斯当东还积极推动英国的汉学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英国伦敦大学大学院和帝国学院聘请教授,开设汉学课,专门教授汉学课。他由此被誉为“英国汉学之父”。

此时的小斯当东,对于中国已经从最开始的向往变成了精通,他期待着自己能有一个机会,去完成当年马戛尔尼勋爵和父亲没有完成的使命。

终于,在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使节前往中国,这次的大使是威廉•皮特•阿美士德勋爵,为了避免重蹈马戛尔尼无功而返的覆辙,他需要一位富有中国经验的英国人作自己的副手。

小斯当东当然是不二人选。

在此时,中国也不再是康乾盛世的时代了,乾隆皇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给了嘉庆皇帝。

而嘉庆皇帝的命运似乎远不如他的祖先,刚刚上台,中国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

为了镇压这场起义,嘉庆朝前后耗费了数亿多两白银,从此清王朝陷入财政亏空的困境。

但是,嘉庆皇帝此时已然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他对于西方世界所发生的的一切,并不知情。

此时的英国刚刚赢得了反法战争的胜利,在整个西方世界已经所向无敌。

而即将完成的产业革命更是把英国变成了世界工厂,渴望世界市场的英国人比23年前更加迫切想打开中国的市场。

小托马斯·斯当东为何会从乾隆的粉丝变成鸦片战争的始作俑者?

尽管在马戛尔尼的前车之鉴,他们依然希望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只是,这一次,使团比马戛尔尼遇到了更加糟糕的经历。

7月28日,使团到达北直隶时便展开了“叩头还是不叩头”的老问题的争论。

使团第三把手埃利斯认为叩头只是无关大局的形式,而小斯当东则坚决反对叩头。

他在给阿美士德勋爵的报告中直言不讳:“哪怕会导致使命的失败,也完全不应该同意叩头。”阿美士德接受了他的意见。

1816年8月28日,阿美士德使团夜里才抵达北京,而清政府则安排他们连夜前往皇宫。

在一场推推搡搡,连拉带拽的礼仪之争中,阿美士德明确表示拒绝向嘉庆皇帝叩头。

显然,嘉庆皇帝对于当初马戛尔尼未向乾隆皇帝叩头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因而此时看到了英国的态度,愤怒的嘉庆立即下旨将英国使团赶出北京。

在小斯当东眼里,这一次的屈辱远远胜过了上一次。当他们沿着旧路南下广州的时候,陪同官员的敌意代替了乾隆时代的微笑,供给也恶劣得让人难以容忍。

而嘉庆皇帝写给英国摄政王的信更让英国人感到绝望:“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如称问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意思很明确,大清王朝不欢迎英国人。不仅如此,嘉庆皇帝还下令将小斯当东驱逐回国。

尽管事后中国政府出于歉意或者息事宁人的目的颁布了几个有利于欧洲人经商的地方法规,却无法平息小斯当东内心的愤怒。

他意识到“屈服只能导致耻辱,而只要捍卫的立场是合理的,态度坚决却可以取胜”。

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乾隆时代带给他的那一点点的亲切感已经随着嘉庆皇帝粗暴的态度彻底消失了。

1818 年至1852 年间,小斯当东数次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是当时英国下议院中对中英关系较有影响的议员之一。

就在小斯当东们因为中英之间的困境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另一股力量正在改变着中英两国的关系,他们就是鸦片走私商。

由于自从贸易开展以来,英国人的各种工业产品都无法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商人,只能走私鸦片来平衡过于畸形的中英贸易。

但是,鸦片走私的暴利很快就超出了始作俑者的意料,参与走私的也不仅是英属东印度公司。

小托马斯·斯当东为何会从乾隆的粉丝变成鸦片战争的始作俑者?

鸦片走私的猖獗彻底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中国由入超变为出超,大量白银外流,引起了国内的银荒。

而吸食鸦片对中国人身体的残害更让中国人担心它将摧毁帝国的武装力量。于是,清政府中禁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终道光皇帝决定委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立即引起了英国下议院的激烈讨论。

议员格莱斯顿反对为了一种罪恶的交易而挑起战争,日不落帝国,绝对不能成为“武装贩毒集团”。

而此时,小托马斯•斯当东站了起来:“我们进行鸦片贸易,是否违反了国际法呢?没有。当两广总督用他自己的船运送毒品时,没有人会对外国人也做同样的事感到惊讶。”

“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印度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如果我们要输掉这场战争,我们就无权进行;但如果我们必须打赢它,我们就无权加以放弃。”

此时全场肃静,所有人都在倾听他的讲话。几分钟后,他给出了最后的结论:“尽管令人遗憾,但我还是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随即,大厅里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三天后下议院投票,结果是:主战派271票,反战派262票,9票之差。就这样,在英国人看来是为了正义的鸦片战争爆发了。

小托马斯•斯当东也成了促成了鸦片战争的爆发的始作俑者。

而这场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英国获得了胜利,大清帝国一蹶不振。

小托马斯•斯当东不会想到,他对中国的看法不仅引发了一场鸦片战争,而是彻底的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