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將常用的戰爭策略,千里奔襲畢其功於一役

大唐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因其文化、經濟、軍事都在中國曆代王朝中屬於頂尖水平。文化繁榮是因為大唐的開明政策,經濟繁榮是因為大唐的包容,而軍事的強大除了國力的支持外也少不了大唐擁有眾多當時的一流名將。而這些一流名將的成名之戰都是相似的戰爭策略,那就是千里奔襲其功於一役。


大唐名將常用的戰爭策略,千里奔襲畢其功於一役

李靖滅東突厥,三千精騎雪夜奔襲大破頡利王庭

唐朝立國之初,東突厥一直是唐朝最為強大的敵人。突厥最強大的時候:控弦百餘萬, 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更是在李世民剛登基的時候,帶領了十幾萬騎兵南下逼迫李世民簽訂了“渭水之盟”。

到貞觀初年,強大的東突厥開始衰弱,而唐朝因為休養生息開始強盛起來。於是在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決定遠征東突厥,這次遠征李靖為行軍大總管,並命李世勣、丘行恭、柴紹、衛孝節、薛萬徹、李道宗為各道總管共六路大軍十餘萬人進攻東突厥。


大唐名將常用的戰爭策略,千里奔襲畢其功於一役

次年正月,唐朝北部邊境在天寒地凍、漫天大雪的路上,李靖正帶領著三千精銳騎兵頂風冒雪的從馬邑(今山西朔州市)出發,兵鋒直指頡利可汗的王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就是這樣一隻孤軍,在寒冬臘月的深夜突襲到了頡利可汗的王庭,而此時的頡利正在溫暖的大帳飲酒作樂。面對唐軍的到來頡利完全不知所措,聽見廝殺聲就慌忙逃跑了,李靖孤軍深入一戰定乾坤佔領了定襄。唐代詩人盧綸就為這次戰爭寫了一首詩:

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侯君集徵高昌:橫穿兩千裡沙漠,千里遠征滅高昌

唐朝一直想要經營西域,但想進入西域,高昌是一個繞不過的坎。而高昌又與西突厥結盟進攻伊吾,想要徹底封鎖河西走廊。李世民對此很是生氣,於是決定派遣大軍征討高昌。


大唐名將常用的戰爭策略,千里奔襲畢其功於一役

貞觀十三年(639年)十二月,李世民命侯君集為交河行軍大總管率領大軍遠征高昌。高昌仗著與唐朝路途遙遠,而中間又隔著兩千裡的沙漠戈壁,於是對於唐朝的發兵有恃無恐。但這並沒有難倒唐軍,克服種種困難,侯君集帶領大唐將士於貞觀十四年五月到達了高昌邊境,之後對高昌國發動進攻。到達八月八日高昌國王投降,唐軍佔領了高昌境內全部城池。這件事之後高昌國內流傳出了一首民謠:

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滅。

蘇定方平西突厥:跋山涉水率軍遠征,以一萬大破十萬突厥軍

在唐高宗剛登基的時候原西突厥降將阿史那賀魯叛離了唐朝,還一戰平定了西突厥並自立為可汗。野心膨脹的阿史那賀魯還攻佔客唐朝的金嶺城和蒲類縣。對於阿史那賀魯的所作所為,唐高宗大為憤怒決定平定阿史那賀魯。


大唐名將常用的戰爭策略,千里奔襲畢其功於一役

唐高宗一共三次派兵西征,但前兩次都沒有打的收穫。於是在顯慶二年(657年)正月發動了對西突厥的第三次遠征。這次遠征兵分兩路,其中一路由蘇定方擔任總管從北線進攻西突厥。蘇定方一路沿著金山山脈打敗並收編了駐紮在金山北麓的處木昆部落,之後繼續西進準備進攻突騎施部落。阿史那賀魯得知唐軍的動向之後為避免被各個擊破,於是集結了十姓部落共十萬人在曳咥河西岸列陣準備阻擊唐軍。而面對十倍於幾的西突厥軍,蘇定方鎮定自若,並在此地大破西突厥十萬大軍。

高仙芝亡勃律國:百日行軍翻越帕米爾高原,一戰滅亡小勃律

唐玄宗時期,吐蕃擊敗了小勃律國,並以此為跳板控制了西域二十餘國。之後朝廷雖然派遣了兵馬想奪回小勃律,但都無功而返。


大唐名將常用的戰爭策略,千里奔襲畢其功於一役

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命高仙芝率領一萬餘人再一次遠征小勃律。高仙芝率領大軍經過十五日到達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又經過十日到達握瑟(今新疆巴楚),再過十天到達疏勒城,又過了二十日到達蔥嶺守捉,後又行走了四十日到達了五識匿城(今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錫格南),總共行軍有百日之多才到達目的地。而途中大都是高山峻嶺,行軍極為困難,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短暫休息的唐軍一舉攻下了吐蕃城市連雲堡,只有又一舉攻滅小勃律。

千里奔襲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決心,不僅要克服途中的種種困難,還要面對孤軍深入異地作戰的不利條件。一旦失敗就是萬劫不復的下場,以上的幾位名將都是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難千里奔襲 畢其功於一役,留下了屬於他們的傳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