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見證上海灘歷史滄桑,北外灘一帶的前塵往事→

近代以來,虹口北外灘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了上海的水上門戶,中西文明在這裡交融碰撞,積澱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為上海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塑造,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就一起來回顧虹口北外灘的滄桑往事吧。

下海”在哪裡?

上海既然被叫做“上海”,那麼下海在哪裡呢?有上必有下,有南必有北,在中國地名上,這似乎是一種古已有之的慣例。“上海”,其實有與之對應的“下海”。

【记忆】见证上海滩历史沧桑,北外滩一带的前尘往事→

舟帆雲集的下海鋪

南宋年間,上海沿襲唐朝的建制,還是一個小鎮。為改善吳淞江(今蘇州河)的洩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每隔五里許開通一條進入吳淞江的水道。這種支流水道(人工河)成為“浦”。當年吳淞江的南岸有一個浦,叫“上海浦”,在吳淞江北岸,近虹口海門路一段,亦有一個浦,叫“下海浦”,為當年漁民出海捕魚的起始點。

【记忆】见证上海滩历史沧桑,北外滩一带的前尘往事→

1870年上海港碼頭分佈圖

建於乾隆年間的下海廟(位於今昆明路海門路口),就是因為廟宇前有這麼一條下海浦而得名。居民、船民進廟燒香,常常提籃而過橋,這一帶也因此喚作“提籃橋”。因為年久淤塞,只得填平。我們現在說的下海,是指下海浦曾經流經的地方,也就是當年漁民在蘆葦蒼蒼的岸邊,泊舟曬網,醃製魚乾的場所,大致是以東大名路楊樹浦路交會處為中心點,再向周遭延伸,即今日北外灘一帶。

【记忆】见证上海滩历史沧桑,北外滩一带的前尘往事→

1937年黃浦江主要碼頭分佈示意圖

北外灘一帶襟江帶海。明永樂初年,治水開河,吳淞江和黃浦在陸家嘴匯合,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浦江合流”水利工程,形成了黃浦江新航道。至明中期,黃浦江江面壯闊,水深湍急,為天然良港,海輪可直抵城下。上海開埠後,從1845年,第一個碼頭“虹口碼頭”始建,到1949年,北外灘沿江建有揚子江碼頭、招商局中棧碼頭、匯山碼頭、楊樹浦碼頭、黃浦碼頭等12個碼頭,以及兄弟倉庫、沙遜倉庫、馬登倉庫等數十個倉庫,為上海面向世界的水路港口。

【记忆】见证上海滩历史沧桑,北外滩一带的前尘往事→

19世紀中葉的虹口港

從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前期,美商、英商、日商、輪船招商局等,在虹口沿江搶灘,建碼頭,蓋倉庫,造堆棧,開船廠,競爭激烈。結果是小碼頭被兼併,木碼頭和駁船碼頭被鋼筋水泥框架碼頭所取代。到了上世紀20至30年代,虹口的港口成為東亞的航運中心之一。江水悠悠,汽笛聲聲,看十里港口,聚八方巨輪,吞吐海外貨物,吸納外來文明。依靠航運業的支撐、輻射,以港興市,推進了虹口的商業繁榮和文化發展。

郵政大樓外牆玻璃上的彈孔

從蘇州河水緩緩流過的四川路橋上向北望,看到的第一幢建築,就是馬蹄型的郵政大樓。這是一幢白色巨柱支撐,水磨石外牆,綠色窗框,鐘塔樓高聳,氣勢磅礴的西洋古典主義建築。它1924年建成後,作為上海郵政總局啟用,總建築面積2529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187間。其中二樓營業大廳面積為1200餘平方米,大廳寬敞明亮,富麗堂皇。

【记忆】见证上海滩历史沧桑,北外滩一带的前尘往事→

初建成的上海郵政大樓全景

1949年5月,我人民解放軍在四川路橋蘇州河南岸,曾與駐守在對岸郵政大樓的敵軍激烈槍戰。

【记忆】见证上海滩历史沧桑,北外滩一带的前尘往事→

電影《戰上海》中的上海郵政大樓

當竹竿頂著一件白襯衫,從郵政大樓頂部玻璃窗裡伸出來,表示繳械投降時,戰士們歡呼雀躍:“勝利啦!”硝煙火藥味漸漸散去了,但郵政大樓外牆頂部的兩塊大玻璃上,佈滿了這場槍戰洞穿的累累彈孔。

【记忆】见证上海滩历史沧桑,北外滩一带的前尘往事→

郵政營業大廳

現這幢大樓為上海郵政博物館。60多年過去了,那兩塊留存彈孔的大玻璃,作為歷史見證,至今未換。

【记忆】见证上海滩历史沧桑,北外滩一带的前尘往事→

解放軍向四川路北側郵政總局的殘敵猛攻

當年拍電影《戰上海》時,解放軍與郵政大樓的敵軍交火那場戲,本應該在四川路橋上拍攝,但因其是主幹道,有21路電車等公交車通過,怕堵塞交通,就改到距四川路橋數十米,東面的乍浦路橋上去拍了。

【记忆】见证上海滩历史沧桑,北外滩一带的前尘往事→

郵政大樓鐘塔基座旁的信使群雕

1996年,國務院公佈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郵政大樓榜上有名。現上海郵政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有電梯可直達屋頂花園,登高望遠,一覽蘇州河兩岸的旖旎風光。

資料:虹口區新聞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