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慾望是人遭受磨難的根源,誠然,慾望可以使人得到歡樂和幸福;但這歡樂、幸福的背後卻是苦難,樂極是要生悲的;一切慾望實現之後,卻也免不了災難。

在這個時代,得到一些東西實在是太容易了,如果你覺得是財富致使你得不到,其實不對,因為任何東西它都有層級,你得不到最好的,但是你可以得到同類產品中相對來說功能性不會喪失太多的高性價比產品,比如手錶,你可以說十幾萬的手錶對於你來說是天價,但是就走時和實用性來講,你買個幾百的手錶其實完全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只是它滿足不了除了實用性之外的需求,如社交價值,但無論如何你不可以說你買不起手錶,你買不起的只有你內心的慾望罷了。

比如過去的大哥大是有錢人的專屬,現在手機人手一臺,一萬的手機買不起,幾百的手機爛大街,其實都很好用的。儘管有句話說“開奔馳,坐寶馬”,但就出行代步的實用性來講,普通的車大家都買得起,都是在馬路上跑來跑去,實在不行二手的也可以,實際上再過幾代人都有車的時候,國人也不會在車的社交價值上去浪費時間和金錢了,這一點可以參照日本。

比如過去的很多技術都是國家部門甚至軍方在用,可現在依舊是轉換成為民用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在今天的黃金年代,你所謂得不到的其實極少極少,如果說有難得到的,那也就是房子了。

但除此之外,其實那些除了慾望與現實的差距致使你得不到的之外,剩下的就是你這個階段本來就不需要的,只不過互聯網信息的充分交流使得你以為你需要,這不能怪到慾望本身,準確來說應該是你沒有搞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經常有人喜歡進行比較,其實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講事情,別講人,羅素說過一句話,當你被人談到的機會越多,你就越希望被人談到,所以作為主播,這方面的東西一定要剋制,一定要淡下去,當一個人,無論他是誰,他喜歡被人談及,他喜歡被人比較,他喜歡被人擁護的感覺,那就是墮落的開始,那就是做不了真正事情的開始,那就是失去本我的開始。

因為男子只要有人奉承,使他的驕傲與慾望獲得滿足,就極容易上當和自滿,所以各位請在這方面一定是要認清楚的。

寡慾心自清

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

很多人理解錯了清心寡慾這個詞,寡慾不是說讓你什麼都不要,是隻要你需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需要的是有限的,而想要的是無休止的。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給自己慾望找個藉口,把慾望換了個詞叫“剛需”,但實際我們想想,所謂的“剛需”真的是你需要的嗎?

如果說一個月掙3000元,你經常想要買上千元的鞋子,結果是致使你的生活陷入了困頓,原因是被網絡潮流,或者因為消費主義的陷阱而強調“剛需”,如果你真喜歡且不缺錢買了也就罷了,但如果不是,那麼我們問問自己真的喜歡嗎?或者說這雙鞋子本身真有這麼高的價值嗎?

人總是這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省事之本,在於節慾這個欲不是指控制自己,而是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老子講:

“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裡面我只解釋儉,這個儉的意思也不是說你強逼著自己什麼都不要,其實那種壓抑反而會帶來反彈。

比如你強迫自己坐在那學習,其實你接下來不是好好學習,而是會在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堅持不下去了,隨之而來的就是瘋狂的放縱和玩樂,這是起了反效果,這叫反者道之動,千萬別這樣做。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這個儉指的是你只取你需要的,你時刻想的是自己內心真正的對於一個東西的本質需要,而不是外部環境加給你的額外需要。

比如我用的手機是五年前,我之所以不換手機是因為它沒有壞且運行不卡,滿足我的需求,這叫本質需要,至於新出的樣式和功能對於我來說是額外需要,這個我不在意,所以也就不會在換什麼手機上去做無意義的糾結了。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略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他認為利益的追求會促使人們嘗試為非作歹,為什麼追利在他們眼中一定要為非作歹呢?因為利乃你多我少,你少我多,如果在非正常狀態下,則是我有你無,你有我無,這就致使人們不斷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因為利會深度調動人的貪慾和妄念,以至於填滿一屋金子,人也絲毫不會覺得足夠。

這句話的意思是,過度的物質享受非但不能增加人的快樂,反倒使人心麻木,人與人之間的惡性競爭不斷演練,人類的理智就會從神學的一頭走向極度求利的世俗性 昏亂,以此為起點出發,人類小到自身,大到社會和文明的一切將走到一種無法控制的局面。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關於社會和文明我在東西方哲人為什麼反文明等節目講過,不知道的,聽往期,這裡我只說個人,個人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則是你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因為一個慾望的滿足不是終點,而是下一個追逐的開始,人們不能給慾望規定一個時間和場景的,故,無休無止,無窮無盡。

為什麼對人類的慾望要求如此甚嚴?德謨克利特早在幾千年前就說過一句話:“動物如果需要某樣東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數量,而人類則不然”他這句話非常的真實。

所有動物只取自己所需的,哪怕是倉鼠、松鼠這類的,它也只索取夠自己過冬的糧食就可以了,不然收集食物的過程中極易被天敵殺死,且如果食物過多來年開春自己的樹洞子裡的食物會腐敗,他還得往出搬運,這樣麻煩的事情動物不做,往期節目有介紹過這個內容,如果不懂,請看BBC相關紀錄片。

慾望無法消除,但你可以直面它

我不是批評慾望,也不是讓大家消除慾望,那是痴人說夢,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個東西是人無可避免的,我要告訴你的是慾望本身無法消除,佛家也做不到消除,我們只能認清楚它,然後面對,這時候就是你控制慾望而不是慾望控制你,這兩者簡直天差地別,一味的批評只是牢騷者的哀怨,很多人拿口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來為自己發聲,我之前解釋過這句話的本意,這裡不贅述。

這些人過分強調自己的慾望,是為聒噪;過度主張自己的嫌惡,是為煩躁;無法平息自身的迷惘,是為浮躁。

所以哲學思考者要做的是告訴大家慾望究竟是什麼東西,你究竟該以什麼樣的起點去思考這些問題,思考關於慾望無可避免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去支配它,而不是它支配我們。儘管你表面上看起來我剛才關於慾望說的話和那些指責慾望的人云雲是差不多的,但背後的實質是不一樣的。

就好比我之前講東西方哲人反文明反社會,如果他們是消極的,他們幹嘛要說話?沉默有三種:一是不說話;二是無慾望;三是無思想,哲人們會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發聲,以至於被世人討厭和誤解,他們有慾望、有思想,所以他們是積極的,但他們的確悲觀的。

正因為慾望才使人類有了今天,人類的今天越美好,可能就預示著越是悲哀和悲劇,因為人生終點是死亡,文明的終點也是死亡,宇宙的終點更是死亡,所以如果沒有把很多問題想的更透徹一點,當你追逐慾望的路途中突然間抬頭髮現你面對的不是光亮,而是黑暗,帶給你的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但如果你能早早想明白這個窮途末路的黑暗前景,可是你依舊積極面對悲劇和荒誕的現實,那麼你就無所謂慾望滿足不了的恐懼,因為永遠無法滿足,你的慾望追逐也就無所謂貪戀不已,這樣就不是你追著慾望往前飛,或者慾望趕著你往前走,因為你知道一切都會有終點,當你把你的死亡,文明的死亡,宇宙的死亡作為你思考和做事的起點,而不是終點的時候,這一切於你何懼?

心靈荒漠

黃金時代的人們好像不再珍視什麼了,書籍成了裝飾品,對於文化和知識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是捧在手裡小心翼翼怕摔碎了的,人們之所以捧著是因為以中華文化之類的標籤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如果這份獲得丟失了,這個原本捧著的手會立刻插進兜裡,然後抬起自己的頭,用斜視眼去冷嘲熱諷一番,甚至可能會吐口痰。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正如同當我們面對著四季不斷供應水果和蔬菜,當人們拿起每一個咬一口就扔掉的時候,很可能不只是一個人的麻木,而是整個時代人們的文化和精神危機。

科技快速發展,時代日新月異,即使你得不到的,網絡紅人可以通過在網絡上的展示讓你暫時在視覺和心理上“獲得”,我稱這種獲得叫“我看見了,所以我擁有了”比如你生活中沒有見過幾億元的購買力是如何,《西紅柿首富》這部電影帶給你這方面的滿足,你在生活中無法實現自己想要的,都市異能以及玄幻小說可以給你滿足。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這些例子不勝枚舉,所以我們活在一種“想像的擁有”,就像蠟筆小新看動感超人,他總會模仿那個動作,想像自己發出動感光波,很多小孩看武俠小說,便想像自己是個大俠,於是一群流著鼻涕的膝蓋人就開始了“華山論劍”。

所以,自網絡時代之後,尤其是短視頻時代,一切都似乎越來越易得,那麼還有什麼是值得看重和珍愛,值得我們為之發自內心歡笑的呢?其實很少的,我稱這種是一種病態的“享受”,因為你只要思考後就會發現自己成為了囚徒,這個囚徒比起柏拉圖理想國中講的洞穴囚徒中的那些人層級要低的很多,因為那些人還算是人類的思考者,你可能會說一個人經常學習那就不是囚徒了。

其實,就算你是在聽某某節目,某某讀書會,某某科學,某某綜藝,實際你是被設計了,在這個時代,數據比你更瞭解你自己。圍困人們的不是今天咱們要講的小說中主人公周圍的高溫岩漿,其實更多的是自身價值基座的不穩固,是對個人價值的忽視,是深不見底的虛無感,正是這些造成人們強勢的向另外一個極端去走,並且很快樂的去走,這個極端一般被人們稱為“娛樂至死”。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似乎擁有一切,其實又對一切毫無興趣,因為多數所謂的興趣不過是為了在圈子裡找定位的需要,或者說是自我麻痺,你總有一天會想明白的,或者成長了之後回頭看看,你會發出一聲感嘆的。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是沒有關注自己內心的需要,我管這個叫“身處綠洲之地的現代人,心靈的所到之地卻盡皆荒漠”

。怎麼解決?我無能為力,各位請自行斟酌。

短片:正義使者——網絡暴力 ↓

一場與陌生人的旅程

下面開始講《帶上她的眼睛》故事內容:主人公在月球上連續工作了兩個月然後請假,準備回到地球旅遊放鬆一下,領導有個條件,得帶著一雙眼睛回到地球。這個眼睛是一副傳感眼鏡,類似VR眼鏡,只要戴上就能讓另外一個戴同樣傳感眼鏡的人接收到一模一樣的畫面信息。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原因是太空時代,回到地球度假實在是一件昂貴的事情,但是有上百萬人在月球和小行星帶上工作,應需求就有人發明了這個被稱為“眼睛”的東西,它不僅能讓太空裡的人看到地球景色,還能讓太空上的人聞到地球的空氣,還能感受到觸感,太陽的照曬感,甚至可以細微到微風吹過頭髮劃過臉龐的感覺。

《帶上她的眼睛》是劉慈欣在1999年寫的,20年前VR還沒有出來,人們只是提出構想,或者某些實驗室在搞研究,直到今天,VR已經很常見了,儘管沒有書中那麼厲害。不過未來的研究和製造一定會往這個方向去走的,據說現在谷歌做的最新VR眼鏡功能已經很厲害了。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回到故事,眼睛的另外一邊是一個小女孩,主人公通過視頻見到了這個女孩,主人公在這裡有點疑問,為什麼他倆之間通信不存在延遲?可見小女孩與地球的距離不遠,或者就在地球內部,那為什麼要讓主人公帶她虛擬旅行呢?並且,這個小女孩穿的太空服,竟然沒有防輻射系統,但隔熱系統和冷卻系統用的卻是頂級的,主人公好奇的問領導:“她在哪個空間站?”,領導支支吾吾的,且臉色竟然變得很難看,他說:“這個……你先別問了。”因為涉及隱私,也不太好再繼續過問。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最後,小女孩決定,去塔克拉瑪干。不過,她去這裡不是看沙漠,現在叫做塔克拉瑪干大草原到了大草原,然後主人公掏出眼鏡,同時小女孩也看到了大草原的畫面。看到這樣的美景,小女孩居然發出一陣輕輕的抽泣聲。她說:“自從上次離開這裡以後,我就經常夢到這裡,我現在的感覺,就像是從很深很深的水底衝了出來,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鮮空氣一樣,我太害怕封閉了。”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可是你現在並不封閉呀,和你周圍的太空比起來,這片草原太小了。”小女孩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她突然驚叫了起來:“花兒,有花兒!以前我來這裡的時候沒有。您能靠近一點嗎?”

主人公蹲下來,靠近了那幾朵小花。小女孩此時能聞到花香,她說:“真美呀,味道也好聞。”然後主人公在草原上帶著眼睛走來走去,來到了一條小溪旁,小女孩說:“唉?等等,我想感受一下溪水。您可以把手伸進溪水裡嗎?”。主人公想起了她太空服上的隔熱系統和冷卻系統說:“你那兒很熱吧?”,“熱,熱得像地獄一樣。”但小女孩似乎不太想聊這個話題,她接著說:“天哪,風,我感覺到了風。”

就這樣,主人公在草原上轉了一天,最終看完了落日,回去的路上主人公對她說:“你很珍視這些平凡的東西啊?”,小女孩回答:“為什麼不呢?這才是生活。”,主人公說:“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個時代,得到太容易了,物質的東西不用說,就連情感體驗,友情、愛情,也都可以在虛擬世界裡體驗,所以人們不再珍視什麼了。”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回到酒店,累了一天的主人公倒頭就睡,睡得正香又聽到了小女孩的聲音:“醒醒,醒醒,請帶我出去好嗎?我要看月亮,月亮升起來了。”

他不情願的走到了酒店外面,月亮剛升起來。我把眼睛掛在樹枝上,對小女孩說:“你自己看月亮吧,我得去睡覺了,明天還要趕回宇航中心上班呢。”,等主人公醒來的時候是上午10點,外面烏雲密佈,眼睛仍然掛在樹枝上。原以為她看了一晚上月亮,現在正在睡覺,但沒想到,她還醒著,在那邊哭。

他趕緊把眼睛從樹枝上取下來說:“真對不起,我昨天晚上實在是太累了。”“沒關係,不是因為你,天從三點半就陰了,五點多又下起了雨,我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日出啊。”

落日計劃

主人公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裡,他就在想,為什麼和小女孩聊了這麼多,但她就是不願意說自己在哪,還有非常奇怪的穿著,通信也沒有延遲,那她到底在哪裡呢?突然,主人公想起來一個地方,他趕緊去找領導,領導早知道他會來說:“你可能已經猜到了吧,她是落日六號的地航員。”,主人公此時癱坐在地上,心中懊悔不已。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落日顧名思義,是落到地平線以下,一個探索地球內部的計劃,這個計劃準備發射十艘飛船,分別是“落日一號”“落日二號”一直到“落日十號”。地下航行,比在宇宙裡航行更難受,在宇宙裡航行,最起碼宇航員能看到太空的其他天體或者說星光,可在地層航行的地航員,由於他們周圍都是地球內部的高密度物質,所以打通的通道在飛船的尾部,就會被高密度物質瞬間填滿恢復原狀,也就是說這個打通的空間就是飛船的大小。

有一名地航員回憶說,即便是探險結束回到地面以後,他一閉上眼,還是能看到不斷壓下來的高密度物質,那是一種地面上的人無法理解的壓抑感,那種感覺,折磨著每一個地航員,所以小姑娘才會那麼嚮往外面的世界。

落日一號直到五號都實現了預定目標,落日五號創造了人類在地層中航行的最深紀錄,是地下3100公里,在地層下3400公里到3500公里的地方,是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也就是古騰堡不連續面,一旦過了這個交界面,飛船就會進入地核,地核裡的液態鐵鎳物質,密度極大,人類的技術還不能在那種密度下航行。

地心深處的小女孩

新的落日六號在航行了15小時40分鐘的時候,突然,警報響了,地層雷達顯示,航行區的物質密度,從每立方厘米6.3克猛增到了9.5克,物質成分以液態鐵鎳物質為主,也就是說,落日六號進入了地核!其實落日六號的深度才是2000公里,但是因為地幔裡有一條通往地核的裂縫,裂縫裡充滿了地核裡才有的高壓鐵鎳物質,所以相當於進入了地核。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警報發出以後,落日六號立刻轉向,準備逃離這片區域,但鐵鎳物質的密度實在是太大了,飛船在前部、中部和尾部的推進發動機,幾乎瞬間被撕裂。沒有了動力裝置,落日六號在地層裡就動不了了。更糟糕的是,建造落日六號用的中子材料,比鐵鎳物質的密度還大,也就是說,失去了動力裝置的落日六號,會慢慢沉入到地心裡,再也不可能出來了。

事故發生後的一年時間裡,落日六號航行組堅持工作,他們把從地核取得的寶貴資料,全都發送到了地面,壓抑、高溫的環境,像毒蛇一樣撕裂著落日六號地航員們的神經。有一天,地質工程師從睡夢中突然跳起來,然後竟然打開了他所在的封閉倉的隔熱門,開門後的一瞬間,熱浪把他燒成了一段木炭,但好在這裡只是四道隔熱門中的第一道,艦長趕緊關上了他前面的隔熱門,這才避免了落日六號被徹底毀滅,但關門的時候,艦長被嚴重燒傷,沒過幾天就死了。

從此之後,落日六號上,就只剩下小女孩一個人了,落日六號目前已經下沉到了地下6800公里,她是第一個到達地心的人類,那裡是地球的最深處。小女孩的活動範圍只有10平方米的落日六號,飛船上的眼睛,是她和地面世界的唯一聯繫,就在主人公帶她去看草原的那一天,小女孩和外面世界的聯繫就中斷了。那個沒有日出,細雨濛濛的早晨,就是小女孩最後看到的地面世界。

但是小女孩沒有死,落日六號上的生命維持系統,還能工作50-80年,小女孩會在那個不到10平方米的地心世界裡,度過自己的餘生。這時來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聲音時斷時續,但這聲音很平靜。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你們發來的最後一份補充建議已經收到,今後,我會按照整個研究計劃努力工作的。將來,可能是幾代人以後吧,也許會有地心飛船找到‘落日六號‘並同它對接,有人會再次進入這裡,但願那時我留下的資料會有用。請你們放心,我會在這裡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我現在已適應這裡,不再覺得狹窄和封閉了,整個世界都圍著我呀,我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上面的大草原,還可以清楚地看見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再見。”

主人公說:“我曾經躺在海南島的海灘上、阿拉斯加的冰雪上、俄羅斯的白樺林中、撒哈拉燙人的沙漠上。……每到那個時刻,地球在我腦海中就變得透明瞭,在我下面六千多公里深處,在這巨大的水晶球中心,我看到了停汨在那裡的“落日六號”地航飛船,感受到了從幾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傳出的她的心跳。我想象著金色的陽光和銀色的月光透射到這個星球的中心,我聽到了那裡傳出的她吟唱的《月光》,還聽到她那輕柔的話音:“……多美啊,這又是另一種音樂了……

主人公此時內心獨白:“在以後的歲月中,我到過很多地方,每到一個處,我都喜歡躺在那裡的大地上,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離她都不會再遠了。”

每個人或多或少被綁架在生活的瑣碎裡,我也不例外,我也需要麵包和清水,但,無論在忙什麼,生活不能不顧,人活著就是為了生活,別走反了,請給時光以生命,不是給生命以時光,這篇小說在喚醒已經麻木的感官同時,鼓勵人們仰望星空,請抬起頭,多看一看圍繞在自己周圍的這個世界,歷史中多少牛人,現在不過是灰土中的一部分,你又何必自我折磨?

這個文中的女孩儘管面對如此的困局,她從沒有,也永遠不會停止認真地對待生活,儘管她的生活在其他人眼裡是地獄,是火獄,但是,人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不僅僅會接納生命中的美好,她也不會逃避也不會畏懼苦難,如若陷於泥淖之中,仍然向著天空伸出雙手,儘管這背後承受的是無比的壓力和痛苦,儘管這需要付出極大的勇氣,但依舊欣然嚮往

這,就叫人生.......

最後我們講一點伊比鳩魯的哲學,伊壁鳩魯的倫理學被稱為快樂主義。按照感覺主義的準則,快樂無可辯駁地具有崇高的價值:感覺證明了快樂為善、痛苦為惡這一常識的正確性,感情顯示了趨樂避苦的自發性和自明性,快樂的倫理價值是顯而易見的真理。

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是慾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樂哲學

伊壁鳩魯雖然把快樂與幸福相等同,但卻堅決反對把快樂與享樂相等同。他說:“每種快樂由於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種善,但並不是每一種快樂都值得選擇。”那麼,什麼樣的快樂才值得選擇呢?伊壁鳩魯區分了三類不同的快樂:

  1. 是自然的和必需的,如食慾的滿足,你不吃就餓死;
  2. 是自然的但卻不是必需的,如性慾的滿足,有人可以終身不做動物都能做的這個事情;
  3. 是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需的,如虛榮心、權力慾的滿足。

他又區分了強烈但不能持久的快樂與平靜而長久的快樂,還區分了動態快樂和靜態快樂;前者是慾望的要求和滿足,如娛樂和高興,後者是痛苦的消除,如無飢無渴、無慾無求的輕鬆狀態。伊壁鳩魯在比較了各種快樂的得失之後,認為靜態快樂高於動態快樂。

他的理由是: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減的,人們在動態快樂中得到的享受或強或弱,只有在靜態快樂中才能處於平穩不變的幸福狀態。

從歷史上看把希臘哲學中流行的“不變高於變化”的觀念應用於“快樂”概念,始於亞里士多德。他曾說,快樂更多地存在於靜止之中,而不在運動之中。伊壁鳩魯也認識到,享樂無止境,慾望對快樂的追求和滿足是貪得無厭的。

你在需要快樂的時候,正是你因缺乏快樂而痛苦的時候,人們在痛苦時主要通過對快樂的回憶和期待來擺脫痛苦,而快樂所提供的體驗是回憶和期待的來源,但是,慾望的追求和滿足總是擺脫不了痛苦,人們總是苦了又樂,樂了又苦,這是一個動態過程,並且反者道之動,任何過度的享受反之導致痛苦,任何過度的痛苦反之會導致快樂,比如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這也是“慾壑難填”的道理。

正如佛家講“苦諦”之意,在於說明世界一切皆苦,人生無事不苦,廣義言之,佛教認為三界五趣之屬,有情無情之類,無一物不是五蘊諸法因緣會合而成,也必將隨此種因緣關係的分解而消滅。

人生從始到終充滿了苦,人的一生當然也有欲求實現而享受到快樂,但諸行無常,好景不長,一時之樂無非過眼雲煙,到頭來終成空幻,依然是苦,你的樂必然帶有前面的苦,你的苦必然會帶來後面的樂,所謂人生一世,苦樂不單行,因此之故,宇宙萬物皆不能免於生滅變化的流轉過程。一切存在都有生滅,故一切皆苦。

伊壁鳩魯所謂的靜態快樂指身體免遭痛苦和心靈不受干擾兩個方面;或用肯定的方式表述,指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伊壁鳩魯認為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身體遭受痛苦時心靈不能寧靜;反之,心靈受到干擾時身體健康也會受損害。但是,他更加強調心靈的快樂。

“寧靜”的心態是靜態快樂的主要特徵,伊壁鳩魯把它和審慎的生活相聯繫,認為這種生活才是最高的善。他本人對自己的倫理思想身體力行,一生過著寧靜生活,贏得追隨者的信任和尊重。

伊壁鳩魯沒有提倡享樂主義或縱慾主義,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且需要強調的是: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礙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的前提下才能被認作快樂,這就是伊比鳩魯的快樂。

最後只能感嘆一句:“人就是這樣,不確定的得到讓人期待,不確定的失去讓人恐懼,確定的得到使人不珍惜,確定的失去使人憤怒。你的人生怎樣,應該由你去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