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道的王陽明,是怎樣一位歷史人物?

大野澤的風


王陽明,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一位傳奇人物,一生功業事蹟完美的實現了中國古代讀書人最崇高的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後代學者讚美他是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他上馬為將,下馬為師,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用內聖開出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讀私塾期間,詢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人,老師說讀書登第,王陽明卻說讀書做聖人是第一等人,可見其少年便立有大志。


十一歲時,王陽明跟隨父親來到京城,得到進入京城求學的機會,也因此王陽明得以閱讀大量的儒家經典,讀過萬卷書之後,王陽明有了下一個行動,行萬里路,這一次他遠赴邊塞,遊歷了居庸關、紫荊關與倒馬關,聽聞當地百姓各民族情況,詢問備邊防禦的國策,邊覽大好河川,胸中建功立業、勒石記功,感嘆自己能在以後的人生中有一番作為。

在邊塞考察了一個月的王陽明回到家後,寫下了削平草寇的策略要向皇帝上書,寫好奏章遞交給了父親,希望他能交給當今聖上,不過卻迎來了父親的當頭棒喝,說他太狂妄了。


公元1489年,王陽明回到老家,拜會了理學名宿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立志能夠參悟程朱理學的真諦,便將格竹作為參悟程朱理學的一段歷程,在父親官府後院的那段竹林裡,王陽明找到了尋求天理的載體,靜靜的看著這片竹林,整整7天,茶飯不思、夜不能寐,期待著恍然大悟,不過王陽明也積勞成疾終於敗下陣來,顯然王陽明沒有通過格竹領悟到天理,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弘治十一年,王陽明參加會試,考取進士。初入官場,王陽明被派到工部學習,當時西北邊疆常有戰事,朝廷下詔求言,一直有著邊塞情節的王陽明終於可以實現了自己少年夢想,於是上《陳言邊務疏》,提出八項對策,但自己的奏摺卻因朝廷官員得過且過毫無回應,王陽明感覺自己一事無成,感到異常苦悶與彷徨。


弘治十五年,王陽明請假回鄉養病,來到陽明洞天,在這裡打坐勤修,每日靜坐冥想,思索著自己過去種種,在離開陽明洞前,決定迴歸孔孟,打破程朱理學,走一條自己的道路。


公元1505年,王陽明時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開始在北京正式招收門徒,遇到了理學家湛若水,找到了思想上的知音,相互切磋,期許在主流思想之外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明武宗繼位後,太監劉瑾等人日益得寵,專權擅政,打擊正直的大臣,此刻身為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內心開始矛盾,如果選擇仗義執言那就仕途不保,甚至引來牢獄之禍,如果明哲保身,那就官位可保,王陽明陷入了知與行的矛盾中,一番思索之後,王陽明決定挺身而出,冒死進言,被投入牢獄,重打四十大板,貶到了貴州龍場驛。


王陽明來到貴州龍場驛,沒有被哪裡惡劣環境所打敗,始終保持著樂觀的精神狀態,在這裡苦思冥想,逐漸體驗到內心平靜,突然一天晚上王陽明找到格物求理的問題,即是心就是理。


自此之後,王陽明創立心學學說,發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提出知行合一的學說,但王陽明沒有在龍場停留太長時間,在一年內連升三級,正德十一年,贛南時常是盜寇頻發,45歲的王陽明經舉薦,出任江西巡撫,僅僅用了一年時間,王陽明平定了盜寇,正德十四年,江西爆發了寧王叛亂,王陽明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僅僅用了36天平定了這場叛亂,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平定寧王叛亂後,王陽明對善與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提出致良知學說,也因平定寧王叛亂之功,王陽明獲封新建伯。之後,王陽明創建陽明書院,開始講學,達到一生思想的巔峰狀態,王陽明的心學開始流傳於後世,影響整個世界。


王陽明在人生的最後實踐了自己的心學思想,留下了這樣至理名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雲中書翁講史


你所知道的王陽明,是個怎樣一位歷史人物?那就發表自己的一點粗識見解吧!

王陽明是明朝時期的歷史人物,有獨到之處是很認可。在當今這樣經濟發展人文進步的社會,像王陽明這樣的人物,大有人在,現在的專家,科學家不計其數。


王陽明處於那時的封建王朝時代,有這樣的思想境界,功勞業績。也確實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對現在的有志之士有著很大的借鑑。

一,出身家庭環境很好,父親在朝庭做官,相當於現在的國級官員,那個朝代就帶到京城接受高等教育,遊雲名聖,開拓視野,對後來發展,步入仕途墊定了很大的胸懷大志基礎,憑這點,平民佰姓是做不到的,王陽明憑家庭背景得到發展,沒有什麼值得稀奇,可以說是意料之中。

二,他的才志來說,確實有獨特之處,他的中舉考途並不順利,但很執著,很自信,最終成功中舉,是有家庭經濟基礎作後盾,也應該如此。


三,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認為天下最緊要之事,“科舉並非第一緊要事,而是讀書要做一個聖賢的人”。得知北部邊界戰事緊張,就鑽研軍事方面知識,所以後來平定叛亂,消除匪患很成功。是一個很有遠大理想之人。作為朝庭官員之子也應該具備,得到重用也在情理之中。

三,很有正義感,對當時朝庭不作為,敢於上書朝庭整改,而導致流放貴洲龍場山區並差點丟了性命。這一行為就是因為有父親在朝庭做官才有這個膽量,在當今社會是沒有什麼必要,可以看做出風頭而以,但是他的指導思想是很對的。

四,工作認真負責,儘管朝庭小人當道,使他三起三落,但一旦重用就知責任重大,盡心盡責完成,如在贛南任巡撫期間,幾十年的匪患勢力得到清剿,並設立縣治駐地管轄,廣東和平縣和江西崇義縣就是他建立的,一直至今並發展很好。這是我們現今社會有志之士學習的榜樣。


五,對教育領域有很大的貢獻,他把自己的學術思想作高度和深度的概括,並行成自己的思想體糸。有傑出學說“文事武備”成為儒派一流人物,他的心學成果“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四句教”更是深入人心,對當今社會教育領域培養德才兼備人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很大的借鑑作用,這是王陽明一生最大成就,最大貢獻!永世留芳在此一舉。

綜上簡議,王陽明一生的作為,在思想方面,政治方面,軍事方面,教育方面有著很大的貢獻,至於成“家”有點過喻了吧!也只能說是個“思想家”而已!


劉夢輝1445414400581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為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有人說: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者,只有兩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曾國藩。

毫無疑問:王陽明乃一代曠世聖哲。


應該有好多人是從《明朝那些事》知道王陽明的吧,然後再去詳細瞭解他,從而對他產生尊崇與敬畏。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中國早已被尊為了王聖人,尤其是由他所創立的心學更是源遠流長,影響和啟迪著世界上的一代代人。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別號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軍事家,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從小天資聰穎,且勤奮好學,所謂好學並非用於考取功名利祿,雖然他從小四書五經早已爛熟於心但是卻一心想著做聖人,不斷探索聖賢之學,所以他的行為從來異於常人,在父親眼中,王陽明是一個不務正業、整天胡思亂想、叛逆且不可教誨的人。

年少的王陽明在思想上的成熟早已遠遠超出了同輩甚至長輩,所以遭遇的冷嘲熱諷以及挫折也是數不勝數,然而他從不在乎外人的看法,一心想著聖賢之學、為國家建立功績做大事,由於現實並非他所願,且十之八九並非遂他願,思想上長時間的困惑使他年少便鑽研佛學、道學,希望能夠從中找到答案、由於天生體質不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又痴迷於道家的養生術。

可以說早期的王陽明思想尚處於混沌期,直到被貶官龍場悟道,他的心學開始發芽,並且很快在當時偏僻的死生之地貴州開始散葉成蔭,由此踏上了他的輝煌征途。

當時明朝匪患四起,且藩王叛亂,王陽明臨危受命,利用自己的心學打出了一次次經典的戰役,並且靈活周旋於朝野奸佞之間,竭盡全力一次次救民於水火之中;在為朝廷建功立業的同時,王陽明更是不懈探索完善自己的心學並持之以恆地向世間推廣著他的心學。

王陽明的功勳並不被當權者承認,但是換來的是萬民對他的頂禮膜拜;一批批心學信徒不遠萬里只為目睹聖人一面;王陽明用他的功績給心學做了很好的佐證。


其實關於他,多少還是有些遺憾的。楊廷和不喜歡他,南方離不開他,王陽明並沒有進入大明王朝的最高權力中心,我其實想見見,王陽明這樣的聖人,如果真的身處最高權力之間,對於歷史的發展,百姓的福祉,將帶來怎樣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