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不是詩人,你怎麼知道詩人寫詩的意象?

吳堅信


首先,這個問題似乎把“意境”誤寫作“意象”。其實,“意象”易知,“意境”則不是人人易懂。\r\r 所謂的“意象”,就是用來寄託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事物及其形象;而所謂的意境,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觀情感和客觀景象的描寫統一起來,在這種統一當中,表現出意味雋永的畫面和情感。\r\r 要理解詩人作品的意象或意境,除了首先區分兩者概念上的區別外,還要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人生感悟與作品對話,產生“共情”、“共鳴”,方可進入到作品的“詩情畫意”中,與詩人產生類似的情感體驗。\r\r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能讀出與詩人創作時體驗稍有差異的感受,也實屬正常。畢竟,時代不同,生活體驗不同,心境不同,閱讀的環境不同,對同一首詩歌作品的感受就會產生一定差異。但不得不說,這種“異”,根本上來講,還是“大同小異”,你總不能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理解為“在太陽底下咀咒別人”吧?\r\r 欣賞詩歌,必須會通過作品已知的意象,深入到意境中去。無論是古詩還是現代詩,其閱讀、賞析其實遵從一致的原理。以中國古詩為例,我們民族的審美習慣,崇尚委婉含蓄,喜歡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意象當中。意境包括景、境、情三方面。比如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描寫的就是不怕挫折打擊,品性高潔而不同流合汙的梅花的形象。而意境呢,就是一組意象的統一,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既可以拎出一個個具體的意象,更容易讀到渾融如一的意境。\r\r 欣賞詩歌,首先要能抓住詩中所展現的圖景畫面,會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能夠概括出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的特點,掌握一些鑑賞的詞語,如蕭瑟悲涼,恬靜優美,壯闊雄渾,寂靜冷清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體,就是要結合具體的意象或者意境來體悟作者為什麼高興或者傷感。\r\r 因此,一個人即便不是詩人,但積累一定的詩歌理論基礎,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完全可以認知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的“意境”、“情感”。


野煮鄉愁


二、詩的意象是什麼?簡單地說,意象是一種帶有詩作者主觀感情色彩的物象,意指心意,象指物象。舉個例子。比如“馬”是物象,“白馬”是具象,“烈馬”就是意象。為什麼呢?因為一匹馬的烈與不烈,是靠人主觀判斷來完成的。又比如 :“山”和“水” 是物象,“青山綠水”是具象,“窮山惡水”就是意象了。另外,“意象”還有一說,那就是認為“意象”是指詩作者寫作構思時的一種想象,實際可能不存在,比如鳳凰、仙山等。在詩歌創作中,意象是為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服務的,所以選擇恰當的意象進行表達,是一首詩成敗的關鍵之一。以楊柳為例,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因此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挽留、離別、相思等情感。如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有了好的意象,加上詩作者的功底與寫作技巧,就會在詩詞中產生一種藝術意境之美,引起讀者共鳴和喜歡。讀者們所喜歡的意境也正是詩人努力想表達的,畢竟詩人寫詩是給大家看的,不是為了孤芳自賞。

最後以答者原創的七律《春別》結束回答,其中也用到了一些意象,不是詩人也能讀明白。

七律·春別

春風送客出西城,又拂徵鞍向蜀行。

千里浮雲連草綠,一江流水接山清。

車塵漠漠梨花淚,楊柳依依杜宇聲。

別恨未消還惜別,斜陽高處滿離情。



楚韻春秋


詩,是真情的流露

什麼是詩人呢?就是寫詩和吟詩的人。就拿唐朝來說,有據可查的有四萬多首詩,經過千年來人們的挑選,有了今倍受青睞的“唐詩三百首”。其不僅語言優美,想象力豐富,更主要的是詩人內心真情的流露,深深打動了讀者。詩仙、詩聖,不多說了。就舉個才女李治的“八至”為例:

至近至遠東西,

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親至疏夫妻。

這是李治當尼姑時,愛上一僧人,寫了這首愛情詩。那僧人被她充滿愛意的真誠的詩,深深打動。終於倆人衝破禮數 ,過上一段美好的日子。這詩淺顯易懂,但其直抒心意的愛,至今我們讀起,也會被深深打動。

還有曹植的七步成詩,通過煮豆燃豆萁的形象比喻來抒發對同胞兄弟相殘的沉痛心情。因而打動了要殺他的哥哥曹丕。

雖然我們不是詩人,但心有所動,也會吟那麼幾句,直抒胸臆。再說了,詩除了格律詩詞,還有自由體、打油詩等等,有的詩才那麼一、二句,因其獨特的風格和意境也倍受推崇。

真情流露,才打動人心,才讓人體會詩的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