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穎欣何

獨立雙子女

讀書/寫文 、行走/看世界

煲湯/養花、早起/愛運動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人性不僅存在於學術理論研究裡,在文學裡也能被找到。

毛姆被認為是最瞭解人性的作家之一。

在《刀鋒》中,他創造了兩個探究人性深處的文學形象:泯然於享樂物質世界的伊莎貝爾和不斷追問人生意義的拉里。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追問本心,在精神與物質生活中,我到底要什麼,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

我追求自洽的精神生活,同時也會為想要的物質生活而不懈努力。

伊莎貝爾依附於他人所追求的物質生活並非我想要,而拉里苦行僧似的精神追求也並非我所想。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奮鬥型的享樂主義者,不想因過分追求金錢而變得空洞乏味,也不想因過分貧困而敏感自卑,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千金在手,而我另有高興之事,而這高興之事,來源於精神生活。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刀鋒》的作者毛姆,為國內的大多數人所熟知,大概因他的《月亮與六便士》,而《刀鋒》以第一人稱的局外人視角進行敘事的風格,也與《月亮與六便士》如出一轍。

毛姆出生於法國巴黎,十歲那年經歷了雙親相繼離世。

他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這些悽清的經歷,給自尊心很強的毛姆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痛記憶,同時讓他變得敏感、內向,以至於他的文字總是那樣的直擊人性,略顯刻薄。

他有過從醫的經歷,在求學的過程中,他堅持觀戲、記錄感悟,為他的創作事業打下了堅實的文學藝術基礎,並最終棄醫從文。

毛姆的一生是經歷豐富的,他是孤僻的孩子、醫學院的學生、富有創造力的小說家、放蕩不羈的巴黎浪子、成功的倫敦西區戲劇家、英國社會名流……

同時他還經歷過一戰和二戰,而《刀鋒》便是毛姆二戰期間,在美國、南卡羅來納、紐約和羅德島等地呆了六年之後的作品,《刀鋒》出版後,反響強烈,並受到當時置身於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刀鋒》的故事背景,也與二戰有關,故事的主人公拉里在戰爭中,在親眼目睹自己的好友死去後,戰後歸來的他遲遲沒有工作,並帶著心中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故事裡的人物並不多,有於戰爭歸來後變得“出世”的拉里,與拉里有著婚約卻在最後選擇更有物質保障一方的伊莎貝爾,在經濟危機中變得脆弱和蒼老的伊莎貝爾的丈夫格雷,以及在感情重創後自甘墮落差點成為拉里妻子的索菲,臨終前仍舊活躍於歐洲上流社會的古董掮客伊莎貝爾的舅舅艾略特。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他們的人生,相互交集,互相影響,卻無關好壞。

就像書裡寫的那樣:因為人不論男男女女,都不僅僅是他們自身;他們也是自己出生的鄉土,學步的農場或城市公寓,兒時玩的遊戲,私下聽來的山海經,吃的飯食,上的學校,關心的運動,吟哦的詩章,和信仰的上帝。這一切東西把他們造成現在這樣,而這些東西都不是道聽途說就可以瞭解的,你只能通過親身經歷才能懂得。

所以,在這本書裡,毛姆始終保持著旁觀者的態度,沒有給予人物角色過多的評價。

書裡是這樣寫的:我不想哄騙讀者……雖然我用自己的語言來複述這些交談,但我相信表達的意思不會走樣。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在整本書裡,毛姆用一次次的談話來豐富迷戀物質的伊莎貝爾,和不斷尋找人生意義的拉里的兩個人物形象。

伊莎貝爾自始至終認為自己愛的是拉里,但在那場親人勸說拉里參加工作,並要求他別嫁給格雷的談話裡,可見她更愛的是自己。

她說:”我為此而恨他們,但我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恐懼,擔心他們說得對。

可別說我能體諒人。我還沒有開始理解他的追求。

在作者說她其實可以立刻選擇和拉里一起去巴黎展開新生活時,她又說:我不願嫁給一個無所事事的人。

伊莎貝爾是被按照某種方式培養長大的,她接受了灌輸給她的那套原則。

她並不考慮錢,因為她從來不知道沒有了她所需要的一切是個什麼滋味,但她本能地意識到錢的重要性。

錢意味著權力、影響和地位。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而拉里認為:他能夠提供給伊莎貝爾除了香奈兒服裝依舊有的漂亮,不住凱旋門和富士大街依舊有的有趣。

他希望伊莎貝爾能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麼的激動人心,體驗是多麼豐富。

但伊莎貝爾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正常的女孩,她只想趁自己年輕的時候痛快地玩一玩。

身穿精緻的長外衣、頸戴珍珠項鍊、寬敞的房間、富麗的裝潢才是她想要的真實的一切。

拉里所承諾的那些虛無縹緲的一切都是虛妄,最終伊莎貝爾嫁給了格雷,而拉里消失於人群,去了印度等多個國家,走向尋找自我之路。


《刀鋒》:要巴黎喂鴿子,還是印度學靈脩?


書的最後,每個人都得願以償的在這個世界裡找到了自己合適的位置。

艾略特成為了社交名人;伊莎貝爾得到了穩固的地位,有一筆可觀的財產做後盾,生活在一個活躍而有文化氛圍的圈子裡;格雷得到了一份可靠而有錢可賺的工作,有了自己的事務所,每天朝九晚五的去上班;蘇珊·魯維埃得到了生活的保障;索菲求得一死;拉里得到了他想要的快樂。

物質生活的滿足與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是一個極端的選擇,就算吃飽喝好穿金戴銀常伴有情郎,也得多想想自己為什麼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