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隨著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僅用時3天,未來兩個月將要上映的大部分好萊塢大片統統宣佈撤檔。


這其中就包括已經首映,備受中國人關注的《花木蘭》真人版。這部影片原定於3月27日在中國內地和北美同步上映,現已因疫情而延期。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除此外,還有一些預計上映後就會佔據2020年全球票房榜單的電影,如《速度與激情9》、《007:無暇赴死》、《寂靜之地2》、《黑寡婦》等影片也宣佈推遲上映。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圖片來源藝恩,侵刪)


更讓影迷備受打擊的是,因此停拍的大片數量更多。如《阿凡達》系列、《黑客帝國4》、《侏羅紀世界3》等,這些影片停止拍攝後,將直接影響未來兩年的歐美票房總量。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圖片來源藝恩,侵刪)


相比之下,在抗擊疫情逐漸迎來曙光的中國,影視行業逐步恢復正常運作。橫店在2月份時就已允許劇組拍攝,國內部分地區影院已經開始恢復放映。照此看,若疫情不反覆,上半年中國電影很有希望恢復正常運轉。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由於進口片數量減少,待疫情恢復後,中國電影在國內和國外的機會都會相應增加。於是,有很多人認為屬於中國電影在世界綻放光彩的時候到了

但從現實的角度分析,這種理想化的情況,想要發生的概率並不大。


首先,觀眾重回影院需要時間

雖然現在中國部分影院恢復了營業,但從實際的營業狀況來看,收益並不是很好。


燈塔專業版上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16家影院產生收益,但累計分賬票房才3.9萬,觀影人次1278人。這樣的票房對一家影院來說都是杯水車薪。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對於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影院上映的影片多為重映影片,對觀眾來說沒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說明全國的影迷們並沒有完全從防疫的緊張狀態中脫離。

無論造成這樣影響的主要原因如何,中國的影市如此低迷勢必會讓很多國內的製片方更加謹慎,繼而影響國產電影在國內放映的節奏。

而國產片又未有先再海外上映以後再回到中國上映。所以即使海外沒有疫情,中國電影再度現身國外影院的週期也是相當漫長。


其次,國外流媒體也可以解決影院困境

疫情期間,國外的流媒體也和我們的視頻平臺一樣,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

3月18日消息,據外媒報道,向聯網電視提供視頻和廣告服務的Wurl公司發佈最新數據顯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全球用戶觀看流媒體內容的時間在過去這個週末激增了20%,其中奧地利和西班牙更是飆升了40%。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在這樣的形式下,媒體公司已經放棄了他們的正常策略,以滿足那些被困在家裡的人對節目日益增長的需求。


有線電視巨頭康卡斯特旗下的環球影業在三部電影上映前,首先提供在家租看服務。而迪士尼則提前數月在流媒體服務上發佈了《冰雪奇緣2》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這樣的操作是不是像極了我們春節期間院轉網的《囧媽》和《肥龍過江》?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面對疫情,國外的電影公司也會像中國的影視公司一樣需求自救的機會。加上國外會員訂閱和線上視頻付費習慣遠遠要好於中國,預計未上映的影片均有機會與本國的觀眾見面。

所以綜合來看,疫情並不見得會給中國電影帶來紅利,真正能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還是我們自己本國的製作方。只有中國電影的本質改變了,品質提升了,未來才能真正的被全世界認可和欣賞。


3月14日,知名媒體人、影評人、《看電影》雜誌主編阿郎在中影▪影視高級總裁班的直播課中提到了中國電影怎樣會更加容易走出去,在國外電影節拿更多獎項的經驗。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其中,阿郎老師提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國產影片在國外斬獲多項大獎,如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賈樟柯導演的《天註定》《小武》等。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電影節認為中國比較神秘,把中國電影當做奇觀來看待,在評選時會因此捨去對畫質、拍攝手法等方面的考量。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但現在的中國已經非常開放和發達,對於國際來說中國不再神秘,所以在評選時會把中國電影和其他國家的電影等同來看。

那在失去了地域優勢後,怎樣才能在多國提交的作品中殺出重圍呢?


阿郎老師觀察多部獲獎影片後,總結出了一個影片是否能獲獎的幾點規律:


1、現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通常是以本土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國際化的故事。

例如獲得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了一個比親人更親的“家庭”,使用的形式非常日本,但是故事中探討的“老齡化”“家暴”“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等問題卻是全世界都在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所以這樣的影片拿到國際上會更容易得獎。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2、常是同時充滿低劣和高尚的複合型電影。

例如《海邊的曼徹斯特》、《綠皮書》,包括最近得獎的《寄生蟲》等影片,讓通俗的個人情感和高尚的精神相遇,這種碰撞和衝擊是獲獎影片普遍具有的特徵。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3、同時要兼顧所投獎的電影節偏好,做好商業宣傳。

一部影片能否獲獎不僅和影片的質量有關,和最終的運作方式和選擇也有很大的關係。


目前國際上A類電影節都要求是首次投遞,也就是說一般想入圍一個A類電影節需一屆只有一次機會。每個電影節選片的喜好不同,這就要求片方一定要找準自己的片子適合投哪個電影節。


比如如果影片商業屬性強,又擁有足夠的公關費用,則可以嘗試奧斯卡;影片偏文藝,帶有極強的政治性因素,可以嘗試柏林電影節等等。


歐美電影撤檔停拍,中國將率先復工,疫情能否帶來全球格局洗牌?


中國電影至今很難在國際上引起反響的主要原因也在於沒有掌握這幾點規律。我們總是在講求像好萊塢學習,學習他們的工業製作模式,學習先進的技術,希望提升我們電影的品質。

但其實,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在意對大片的模仿,反而丟掉了屬於中國電影的文化特點徵

師夷長技以制夷。歷史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和教訓,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反思。任何單一的模仿都很難做到超越。我相信,當我們真正的接受了“中國故事也可以是世界故事”這個概念的那一天,世界也會同樣為我們的故事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