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老字號地圖

又到一年清明時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我向來對軟軟糯糯的吃食是沒有抵抗力的。從小屋裡廂外婆、姆媽都愛吃糯米類的糕點,吃到消化不良也不願意放手,而我,也遺傳了一個糯米胃。

像條頭糕、雙釀團、金團、方糕、定勝糕等等,這些老底子的糯米點心,都是隨時可以在店裡買了帶回去吃的。可是,與其他糕點不同的是——青團。青團是添了艾青或麥青的糯米粉團,包著豆沙等餡兒,色如碧玉,吃起來有春的清香。青團是有節時的,過時不候。

眼下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除了踏青掃墓之外,人們最關心的還是這一口應節的美食——青團。但是青團還有一點和許多糕點不同,一般它總是冷食,不吃剛出爐的。事實上,青團真正所應的節叫作“寒食節”。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青團源起“寒食節”

從農曆冬至算起的第105天,一般在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又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據說,寒食節還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呢。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因為這一天不能生火煮飯,於是必須在節日之前準備能供幾天食用的,並且可以存放和直接食用的食物,青團等寒食正是因此而誕生的,又因為正值祭祀之期,後人又訛以為寒食就是清明祭祀專用的食物了。當然,無論是傳統的寒食,還是祭祀用的食品,青團等食物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是功不可沒的。

老字號的青團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在新冠疫情稍為緩和的三、四月裡,上海街頭的各家食肆商號,但凡是售賣糕團點心類食品的,大多都能看見青團的身影。雖說如今吃上個把青團絕非難事,但是追求品質生活的都市人們總愛圍著那幾個老品牌、老字號轉悠,所以,每年為買上幾盒老字號青團,老百姓也是費足了功夫,不惜花上兩三個鐘頭甚至更久去排隊。但是,上海老字號和名家店鋪真不少,背後的故事就更不少了。看看下面這些故事中的老字號,哪一家在你年年清明必食清單上?

杏花樓丨王家沙丨泰康食品

真老大房丨王寶和丨大壺春丨沈大成

第一食品丨五芳齋丨新雅粵菜館

喬家柵丨光明邨丨功德林

杏花樓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以前,到上海想吃粵菜去哪家?杏花樓。初秋,月餅上市,哪家的月餅最行銷?杏花樓。以經營正宗粵菜和製作廣式月餅為主的“杏花樓”是上海一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百年老店。

人們從河南中路或者山東中路往南走,到福州路,迎面就能看到坐南朝北一長排樓房店面,中間立式招牌,寫著“杏花樓”三個大字,遒勁渾勻,筆勢流暢,下款“朱汝珍書”。“朱汝珍”何許人呢?是清代末科探花、著名書法家、廣東人。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杏花樓招牌

杏花樓,原名生昌番菜號,是由一個名叫“勝仔”的廣東人所開設。1863年創於老大橋(威爾斯橋)直街第三號門牌。1883年9月在《申報》登載啟示,遷至福州路現址,改名杏花樓。最初只是一家兩開間門面,經營小吃、點心的小店。隨著福州路的發展興盛,這家小店的生意不斷興旺,被一個歐姓的廣東同鄉看中盤下來,擴建裝修成飯店(菜館),經營粵菜。

20世紀20年代,杏花樓由當家名廚李景海為經理。他雄心勃勃,募資成立公司,把原來場地翻建成7間門面,鋼筋混凝土結構4層樓房,裝潢富麗堂皇,“專辦中國宴席,兼營歐美大菜”。整個餐廳古色古香,典雅別緻。這一來,杏花樓名氣就大了,引來了工商、軍政各界要人,都來飲宴。一些官宦、富戶因嘗過杏花樓的菜餚,齊聲誇讚,杏花樓的名聲大振。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一天,來了一位廣東客人,說是與杏花樓的老闆是同鄉,因聞杏花樓粵菜有名,特來品賞。李景海接待了他,相互寒暄通款之後,他報了自己的名字叫朱汝珍。李景海一聽,這是廣東赫赫有名的文人。

朱汝珍當年應試,是慈禧太后執政。主考官送呈的前三名考卷,把朱汝珍的卷子放在最上面,呈送給慈禧太后,她也是首先閱覽考卷,對朱的文章讀時頻頻點首、含笑稱好。誰知讀完看到考生名字,突然臉色下沉,把這份卷子壓入底下,僅賜予探花。原來,慈禧太后將朱汝珍文章從第一名壓到第三名,不是他文章不好,二是他的名字觸怒了太后。

“朱汝珍”三個字,有兩個對太后犯忌。第一個是“朱”字。這朱字是明王朝皇帝姓氏,清軍進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後,明朝朱姓王室後裔,不時的反清復明活動,如今看到呈送上來第一份考卷名字姓朱,她能高興嗎?名字中第三個字是一個“珍”字,這個字又是觸痛太后神經,她一看到就會聯繫到被她處死投井的珍妃。有此兩忌,朱汝珍的文章再好也不會點你頭名。

辛亥革命後,朱汝珍旅居上海。聞杏花樓粵菜味美,特來品嚐。老闆盛情招待,見他吃得酒足飯飽,十分高興,就拿出“文房四寶”請他題寫招牌,朱汝珍毫不猶豫,當場寫了“杏花樓”三個字,這就是今日仍然高懸杏花樓的招牌。

王家沙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王家沙的命名由王家厙而來。王家厙是當年靜安區東部一老社區,當時以靜安寺路(現南京西路)、卡德路(現石門二路)、同孚路(現石門一路)、愛文義路(現北京西路)等圍成一箇中心地帶。王家沙創始人姚子初原為《申報》廣告科科長,1945年4月5日,王家沙正式開張。後來因為其地段好,店名響亮,加上不少點心師傅紛紛加盟,王家沙日益發展紅火。

當年的王家沙在質量上以鮮取勝,選用的雞肉為當天活殺的草雞,蝦仁均為活河蝦,豬肉採用剛宰殺的豬腿精肉,保證食物新鮮美味,並且服務以笑待客很快在上海灘聚攏了很高的人氣,其中蝦肉餛飩、蟹粉生煎、豆沙酥餅、兩面黃這四款特色點心,被稱作“四大名旦”,王家沙也成為上海家喻戶曉的小吃地標。年紀稍長的人都記得當年談朋友蕩馬路的時候,路過王家沙,吃上一份兩面黃,這種派頭絕對不亞於帶女朋友去吃“米其林”大餐。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王家沙點心堅持以上海點心為本,又結合江南點心風味變化出新,博採眾長,兼收幷蓄,自成一格。王家沙點心 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風味獨特,如“小籠饅頭大王”之稱的蟹粉小籠,選用大閘蟹為原料,每天現拆蟹粉,用老母雞熬製的高湯拌制而成,皮薄餡鮮,湯汁香濃。“湯糰大王”的蟹粉湯糰堪稱一絕,外糯內鮮,湯汁飽滿。“八寶飯大王”的王家沙八寶飯更是糯香可口。

沈大成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南京路步行街與浙江路轉角處有一家百年老店,店名叫沈大成,它是上海現在最負盛名,擁有顧客最多的一家蘇幫糕團、點心店。很多人家辦喜事、做佛事、搬房子要買糕團饋贈親友,總是向沈大成訂購。沈大成每天從早到晚門前窗口擠滿了顧客,店內各個座位前面一個在吃,後面就等著一個,爭著購買該店著名點心、油氽饅頭和“油煎餛飩”。

“沈大成”的故事我們有專門寫過(戳《沈大成的故事》查閱原文),是無錫人沈阿金所開,創建於光緒元年(1875),原是開在福州路湖北路口的一家粥店。勤奮經營,生意還比較穩定。後來阿金病故,其子子芳接任,雖不善製作糕團點心,但頭腦靈活,善於調排變換,他看中南京路浙江路口是五路交叉,往來人流最多,認為這是最好的市口,在這裡開店就會有做不完的生意。於是就在民國初年(1912)將店遷往南京路,不再經營雞粥,用重金到蘇、錫聘請幾位糕團師和點心師,製作“福桃”、“壽糕”等品種。還精心製作了上海人喜食的油氽饅頭、油煎餛飩等。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改革開放以後,沈大成拆建,擴大了門面,營業面積達到800平方米,底層東面(沿南京路)設外賣部,西面供應大眾點心,二樓風味小吃。賣品部幾乎集中了所有的蘇式糕團點心,有壽桃、定勝糕、條頭糕、青團、金團、雙釀團、粽子、赤豆糕、密糕等等,品種多、質量高、地段好,客流多,所以一天到晚顧客盈門,生意不斷,成為南京路最鬧猛的一家點心店。

真老大房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老大房的故事也值得一說,我們曾細細寫過(戳《“老大房”的故事》

查閱原文)。“人怕出名豬怕壯”,說的就是老大房。

清光緒年間,上海南市開出了一爿“陳大房”的糕餅店,店主自己不善製作糕點,請了幾位糕點師幫工,其中有一位名叫陳奎甫,善制糕團,質量高,口味好,所以生意特別好。這就引起了他離店自賣的想法。後來他就借了一個機會,向老闆辭職,離店自做生意。最初,他在董家渡人流最多的地方擺了一個攤頭,現做現賣糕團,有人熟悉他是“陳大房”的老師傅,做出來的糕團味道很好,就常來買,並且還經常向人介紹,所以生意非常好。沒有多久,就積蓄了一筆不小的鈔票。光緒二十五年間(1899),就在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租了一間店面,開設起糕餅店,招牌就叫“老大房”。這就是上海第一爿老大房。生意好,獲利多,三年後,又在英大馬路(即南京東路現址)開設了第一家分店。

19世紀末的上海灘,已是萬商雲集,百業競技。陳奎甫知道,要在這樣的大城市裡開店站住腳跟,沒有真價實貨的特色商品不行。他除了開動腦筋自己動手創制優質糕團外,還以重金聘請泗安鎮著名糕餅師,精心製作特色商品。其中,“太師餅”一炮打響。

相傳,殷(紂王)朝時,聞武王伐紂,紂王命太師聞仲帶兵出征。為縮短行軍時間,聞仲派人專門製作一種便於攜帶、隨飢可食的幹餅(燒餅),這種餅既好吃,又耐飢,很受士兵歡迎。傳到了民間,人們誤稱為“太史餅”,到了西漢,國家強盛,經濟發展,糕餅食品開始發展,人們追溯它的起源,就尊聞仲為始祖。太史餅正名為“太師餅”,成了人們非常喜愛的糕餅。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老大房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繼開設南京路分店後,又在靜安寺設西區“老大房”,在霞飛路(現淮海路)設西南“老大房”,在董家渡設協記老大房。“樹大招風”,老大方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一部分人的眼紅,紛紛尋找市口,開設食品店、糕餅店、糖果店,招牌都掛“老大房”。陳奎甫這人,創作商品,發揚特色,開拓業務方面腦筋非常會動,他在防偽拒假等方面卻少了一個心眼,老大房開出來後,產品已經出名,品牌卻沒有向政府登記註冊,所以遇到別人鑽空子冒你的牌就無法抵抗。在事實面前,陳奎甫清醒了。1937年就以“真”字作為商標,向政府重新登記註冊。

但是,為時已晚。這個登記註冊,除了證明你是第一家開設的真正“老大房”外,已無法制止其他老大房的開設。據瞭解全市最多的時候,大大小小加有記號的“老大房”有60多家。到解放後的1953年統計,“有名有姓”有地址的加有各樣記號的老大房共有48戶,大部分商店經營時間都超過了30年

新雅粵菜館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在上海流行的菜餚有京、粵、滬、蘇(錫)菜最走紅,冠生園、大三元、杏花樓、新亞酒店、新雅粵菜館等都是有名的廣幫菜館。在這眾多廣幫名店中,最突出的當推“新雅粵菜館”。解放前,著名的錦江飯店女老闆董竹君在《我的一個世紀》中曾寫道:

“多少年來,南京路上新雅粵菜館,曾是上海中菜館中的頭塊牌子,名聲頗著,它不僅壓倒了幾家有名的粵菜館,也超過了其他有名望的中餐館”。

新雅粵菜館也是海派粵菜的首創者,什麼叫“海派粵菜”?簡單點說就是粵菜上海化。新雅創辦人蔡建卿,廣東海南人,1880年生,父親是一位新加坡華僑,蔡建卿10歲時,父親送他到香港讀書,畢業於香港皇仁學院,後從事華僑商務事業10餘年,到漢口“揚子口岸鹽務所”任稽核處英文秘書,後任處長。由於薪俸較高,很快就有積蓄。他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希望獨自施展才華,闖出一番名堂。

上世紀20年代後期,上海發展迅速,成為遠東最繁華的一大商市。蔡建卿就離漢來滬,傾其所有,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虯江路口租了一開間二層樓的房子,開了一家茶室,取名“新雅”。這塊招牌確實名符其實:一新二雅。新在哪裡?新在與中國傳統的茶館不同,門面裝潢是當時最新型的氣派很大的名店格局,不掛燈籠,也不掛大“茶”字。進店窗明几淨,既無橫七豎八的方桌板凳,也沒有肩掛白巾,手拎長嘴茶壺的“跑堂”、“茶博士”。中間放長臺、座椅,沿窗設方几靠椅。雅潔清淨,備有清茶香茗,也有咖啡糕點,兼售罐頭食品,這種店型很像西方“文藝沙龍”。1926年8月開業,吸引了滬上一批文人雅士。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新雅粵菜館舊時廣告

有一著名攝影大師郎靜山,他本是這裡茶客,因見這家茶室很有特色,常找店主蔡建卿聊談,就從老茶客變為老朋友,最後兩人成為“莫逆”,常為蔡建卿出主意,使新雅的經營不斷豐富、提高,增加了粵菜、小吃,吸引的顧客範圍更廣。1930年營業額達到30萬元,淨利9000元,躍上同業之首。這時,蔡建卿覺得活動的空間太小,小打小鬧不過癮,再加上郎靜山的慫恿,1931年就以高價向哈同洋行標得南京路新新公司對面(新雅現址)的一塊菜場地皮,建造新房,集資15萬元,成立新雅粵菜股份有限公司,經濟上有郎靜山作靠山,投資入股,郎成了“新雅”最大股東之一,任董事;技術上由蔡長子蔡顯裕(解放後為華東建築設計院總工程師)自己設計製圖,建立了一幢三開間門面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三層樓房,建築面積2119平方米,菜館大門面向南京路開,氣派一流,蓋過當時赫赫有名的“冠生園”。因此,開業顧客盈門。

“新雅”經營的是粵菜。開業前蔡建卿曾進行調查研究,聽取了上海人對廣幫菜的意見,對粵菜就進行了改革,在保持粵菜的特點和特色風味的基礎上,吸取了京、蘇、淮各幫和西菜的優點,博採取長,改革創新了適合於上海消費者的“海派粵菜”,上海人稱為“上海廣東菜”。比如說,原來粵菜偏重色彩新鮮、豔麗,蔬菜要保持原色(碧綠生青)、牛肉、豬肝要油亮紅潤,使顧客一見就感到一種美的享受,能引起食慾。但上海的消費者認為強調色彩,未免一生二硬(蔬菜),“好看不好吃”。因此蔡建卿就作了改革,既重色彩,又注意生熟適度。既好看又好吃。

1936年,上海曾經出版過一本《食品大觀》,在《食在上海》一章中,對上海的廣幫菜有這樣一段評語:“廣東菜館的優點,就是菜味豐腴、花式新穎、氣派宏盛、設備多考究華美,富麗堂皇……在上海菜館中,自然可獨操勝券,能執廣幫菜館牛耳的,當推新雅,其次要算杏花樓,大三元等”。

1951年,蔡建卿病逝,“新雅”的後人,繼承了前輩的傳統,繼續改革創新,使“新雅”名氣越做越響。

第一食品商店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被稱為“食品天地”的“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是迄今上海一家經營品種最多、最全、商品質量最為可靠、擁有顧客最多、在全國影響最大的一家食品專業商店。他開設在南京路720號,解放前被稱為“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原址上,擁有7800平方米營業場地,建立前後兩大部分商場,分設21個櫃組,經營糖果、糕點、炒貨、蜜餞、南北貨、果品、滷味、醃臘、香菸、瓶酒、山珍、海味等28個大類,共12000多種商品,每天接待國內外顧客五六萬人,最多時超過十萬人,在消費者中享有盛名。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創建於上海解放初期的1952年,最初的名稱是國營上海市土產公司第一門市部。當時國家剛剛度過“三年經濟恢復時期”,生產開始發展,人民生活逐漸提高,消費需求增長,為了豐富和繁榮上海市場,滿足人民多種需要,於1952年開設了以經營全國各地土特產品、食品為主的土產公司第一門市部。

“民以食為天”,土產食品、副食品在人民生活中與米、面糧食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土產公司對此經營十分重視,他們抓品種、抓質量,儘可能地把全國各地著名的土產、特產、名優食品組織進來,並把食品衛生放在首位,嚴格把住商品質量關。因此上櫃商品品種多、質量優,吸引了消費者。

1957年改名為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擴大了經營品種,自設工廠,發展特色品種。1992年5月,改製為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股份公司,同年6月股票上市。企業的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以食品為主業、批零兼營的大型綜合性商業股份制企業。經營品種由原來的8000多種增至12000餘種。1999年抓住商機,發揮一店在茶食、南北貨、糕點、蜜餞、補品、臘味、散裝食品、月餅等八大門類在市場中的優勢,以“節”興市,先後舉辦了80餘個節慶活動,迎來了消費,擴大了銷售。

泰康食品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在著名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西面街首六合路附近,有一家四開間門面的食品商店——泰康食品公司,已是一家迄今馳騁將近百年的老店。它在20世紀40年代,曾經擁有佔地18畝的一個總廠,還有3個分廠,9個分公司,生產餅乾和罐頭兩大拳頭產品,成為最著名的一大工商聯合企業。

泰康公司原由山東濟南遷來上海的。20世紀初,青島有兩個商人,一位叫莊寶康,在青島開了一爿“萬康南北貨號”,另一位叫徐泳春,他開了一爿“華德泰百貨食物號”,這兩爿店都有一定規模,生意比較好,在消費者中小有名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避戰禍,“萬康”和“華德泰”主人都逃到濟南。兩人在濟南碰面成友,志同道合地擬開一爿食品工廠,兩人各佔一半,共投資銀圓5000圓,招牌從兩人的店名中各取一字組成“泰康罐頭食品公司”,1914年6月開業,委託寧波鎮海人樂汝成任經理,主持業務。開設商店、自設工廠,經營南北貨和自己作坊生產的糕點、糖果,頗有特色,生意興旺,成為濟南城中同業之冠。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泰康舊時冰淇淋包裝紙

這樂汝成是個頗會做生意的人,他看到因受進口食品影響,在濟南已有人研究仿製罐頭食品,覺得這是個方向,中國食物資源豐富,消費人口多,罐頭食品能經得起較長時間的保質、保鮮,食用方便,能獲厚利。於是,從1916年開始,“泰康”生產罐頭食品。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鏖兵正烈,西方各國忙於戰爭,對華輸出商品大大減少甚至中斷,這對“泰康”的發展無疑是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樂汝成就抓住時機,開拓發展,把產品擴銷從津浦線、滬寧線沿線各大城市一直擴大到上海各食品商店,泰康公司的名氣也就響到江南,成為濟南城中首家一流的大食品廠。

這時候,樂汝成又想到泰康公司(商店)銷售的餅乾是從上海批發進來,生意很好,能不能反過來,泰康公司自己生產銷到外面去?樂汝成這個人可以說是個敢想敢做的人,他想到並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就會立刻動手去做。現在他想到了餅乾,又聯想到糕點糖果,立即動手擴大生產場地,從生產罐頭髮展到罐頭、餅乾、糕點、糖果,把原來手工作坊式的工場改變為機械、手工結合的近代中國式綜合食品工廠。

到1921年,“泰康”的資本總額達到了15萬元,比初創時增長了30倍,企業更名為“濟南泰康罐頭食品有限公司”。這時泰康的雄心更大了,開始把目光轉向上海,他先在上海東新橋吉慶坊設立了一個批發部,重點是經營罐頭批發業務。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西方資本主義各國捲土重來,進口罐頭食品大量進入上海市場,其中有一種罐頭沙丁魚(上海人叫曬臺魚)銷路很暢。樂汝成1922年在上海製造局路建立生產工廠,生產罐頭魚品。以後又發展了鳳尾魚、黃花魚(即小黃魚)、油燜筍等罐頭食品,不僅在國內暢銷,還受到海外華僑的歡迎,出口到南洋各國,成為中國特色的罐頭品。1927年,泰康資本總額已達50萬元,就將原來的批發部改為“上海濟南泰康罐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市中心的南京路福建路口設立發行所。1928年把濟南的總管理處遷到上海,在南京路雲南路口(今泰康食品公司)成立發行所,二樓成為總管理處。1933年,在小木橋路購地18畝建造新廠房(即今泰康餅乾廠),並向英國購買了當時最新型的餅乾製造機器,這是中國食品工業最早向國外引進的機器生產的工廠。生產的餅乾質量高,口味好。同時又重金禮聘了英國技師潘其進行技術自導,在質量上精益求精,超過了美商生產的“沙利文餅乾”。

後來,泰康公司改名為“中國泰康罐頭食品公司”,並向南京國民政府註冊,產品暢銷國內外,在美國費城百年紀念博覽會上展出獲榮譽獎。

王寶和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王寶和酒家,創業至今二百餘年來,代代興旺,持續發展,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登峰造極,突飛猛進,迄今已從一家酒家發展成擁有一家60畝土地的現代化酒廠、王寶和酒家、王寶和大酒店和多家經營部的王寶和大酒店有限公司,成為上海灘上煙糖酒業中名孚中外的大企業。

王寶和被稱為上海的酒祖宗,這個美名是當之無愧的。“王寶和”誕生於中國黃酒故鄉——紹興,現在普遍的說法是它創始於清乾隆九年(1744),但另一種說法是,紹興齊賢林頭村發現一排明代建築的民房中,挖掘出來的破殘酒埕上,就有“王寶和”的字樣。乾隆九年的“王寶和”是他的後代王桂臣所開設。從1744年開業至今,前後已達260年。看看上海商業發展歷史,查一查上海酒業興衰資料,上海現有多少菸酒油醬商店、餐飲酒館,還有哪一家歷史比王寶和長,名氣比王寶和響?即使20世紀30年代曾與王寶和齊名的馬上候、同寶和、善元泰、言茂源、王三和、章豫泰等酒店,除了“王寶和”,也無一不是“俱往矣”。

“王寶和”初進上海時,雖只是一爿小店,店主王仁山卻很懂得打牌子。他宣傳自己經營的酒是正宗的紹興酒,鑑湖水、金壇、丹陽糯米,用料好,功夫到,入口醇厚。招徠了顧客,做出了名氣。1852年遷至花園弄(即今南京路)後,設立釀坊,前店後場,發展了王寶和品牌紹興黃酒,生產加飯、善釀、元紅、花雕、太雕等優質黃酒,形成了特色。這些酒製作工藝到家,質量標準掌握嚴格。

當王寶和酒家傳至第四代王耋夫當家,繼續發揚前輩經營的特色,始創用陳年黃酒拼製出風味獨特的新型特色黃酒,暢銷一時,“王寶和”就用其店主之名,命名“耋酒”,後來一些以詩會友的文人雅士,見此酒色澤金黃純清,似金波清流,很富詩意,就叫“金波黃酒”,一叫就出了名,成為王寶和獨家擁有秘製名酒,王寶和的名氣也就更響。1910年、1916年王寶和黃酒送往南洋勸業會,巴拿馬賽會展覽,先後都獲獎;1925年西湖博覽會王寶和紹興黃酒被評為全國十大名酒之列,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及南洋各國。

20世紀30年代,上海進入一個鼎盛時期,福州路西藏路一帶成為上海文化娛樂消費中心地區,適應這個變化,王寶和從南京路遷移至福州路,把單純的釀酒、賣酒發展到制酒、賣酒兼餐飲,把業務經營又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解放後,曾經多次改組、改造、改牌,但由於“王寶和”三字在人民群眾中印象深刻,牌譽卓著,生意未衰。

改革開放後,1981年,老字號恢復了老招牌,並積極發展餐飲,改建和擴大了“酒家”的營業面積。還建立拼酒工場,挖掘和整理了王寶和特色名酒資料,聘請了著名拼酒技師,恢復和發展獨家專長的特色名酒。著名書法家胡問遂飲後,讚不絕口,潑墨揮毫,大書《不醉不歸》四字。此外,還新配製香雪酒、異香酒等新品特色酒,使“王寶和酒”知名度更高,牌子更響。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好酒美菜似牡丹與綠葉,相得益彰。王寶和的另一手是抓菜。他們在回顧瞭解放前的“王寶和”曾經經營過“清水河蟹”,以蟹興酒。那時每到金秋時節,“王寶和”門前,用大燈泡作蟹眼,一隻特大河蟹廣告照耀下,一隻只蟹籠放置了大大小小雌的雄的大閘蟹,顧客買了拎進“王寶和”,“王寶和”就現扎、現蒸,並配以佐料。顧客入座不久,一盆熱騰騰、紅澄澄、香噴噴的清水大閘蟹端上來。酒香蟹肥,品酒持蟹,不知醉倒多少食客。回憶了這個情景,啟發了現在的當家人。1979年10月,在恢復供應清水大閘蟹的同時,推出了“蟹宴”。

1985年,王寶和把名酒和蟹宴提到文化藝術品位上來對待,在保證酒、菜質量的前提下,在菜餚的色、香、味、造型上下功夫,創作出“石上一枝梅”、“菊花對蟹”等美餚,用蘿蔔絲精工細作成菊花,用蟹肉、香菇等拼製成對蟹,配上蟹爪,蓋上蟹殼,怒放的金菊下一對“活靈活現”的河蟹似在爬行。食客見了,嘖嘖稱奇,注目欣賞,不忍動著。“吃蟹要到王寶和”,“王寶和”又獲得了一個美稱“蟹大王”。

五芳齋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在上海,還有一家迄今已有140餘年歷史的老字號點心店,它的招牌取名由來,說起來也很有趣,這就是“五芳齋”。

五芳齋創建於清咸豐八年(1858),是上海開埠後開設的第一家正式的糕團店。當時,上海正處在開埠後初創時期,百業始興,各地商幫紛紛來滬競技。時有蘇州一位糕團師,名叫沈敬洲,到上海遊覽,看到上海客商雲集,市面繁鬧,心有所動:如在這裡開一爿正宗的蘇州糕團店,一定很有生意。於是就託人在山西路盆湯弄靠近楊家墳山(也稱外國墳山,今山東中路)的地方找了一處房屋,開起了一家蘇式糕團店,製作赤豆糕、黃松糕、定勝糕、壽桃、方糕、湯糰、密糕等等正宗蘇式糕團。

開店要有店名,糕團店取什麼名呢?老闆一時也想不出,正巧,這時外面闖進了一位客人:“好香呀!什麼東西這樣香,誘人口饞”?

“香的東西多了”沈敬洲隨口回答。

“你倒說說看,是些什麼”?

“我這裡做糕團作料都有香味,有芝麻香、松花香、玫瑰香、松仁香、薄荷香,……”

老闆說著,客人邊聽邊掰指頭:“有五種香料,好啊!五味芳香”。

“什麼?五味芳香?五味芳香!那就叫五芳齋吧”!

五芳齋的店名就是這樣取出來的。

1919年在南京路山西路口,開出了一家“北萬興蘇式糕團店”,他資本厚、實力強、地段又好,以壓倒優勢挑戰五芳齋,那時五芳齋的沈敬洲已過世,其女兒掌門。這位女老闆也是強人,她不怕對手,決心應戰。到蘇州以重金禮聘葉桂福、陸三寶二位技高的點心師,由他們悉心研究,刻意創新,創出用水磨糯米褂粉製作的湯糰,皮薄、軟糯比市上的湯糰更加細膩可口,特色鮮明,顧客讚不絕口,到處傳誦,五芳齋的名聲遠揚。

1865年,花園弄拓寬改建成南京路,五芳齋遷至南京路(後來搬到四川中路),從建立到現在,一百多年盛名不衰。

大壺春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說起上海的生煎饅頭,老上海最有名的就兩家:浙江路上的“蘿春閣”和四川路漢口路轉角上的“大壺春”。據說這兩家店的老闆是一個人,名叫唐妙泉(另一說唐妙權)。“蘿春閣”原來是擺在王楚九“蘿春閣茶樓”旁的一個做生煎饅頭、“蟹殼黃”、牛肉湯的小食攤。因為生煎饅頭味道好,價格便宜,生意特別好。茶樓裡的老茶客喜歡吃它的生煎饅頭,是最大的顧客群,所以稱生煎饅頭為“蘿春閣生煎”。後來王楚九也默許唐妙泉用“蘿春閣”正式作為生煎饅頭店的名字了。1932年,唐又在四川路漢口路口開了一家“大壼春饅頭店”,不料生意又是特別的好,每天有人排隊來買生煎饅頭,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解放後。所以上海人無論大小都知道吃生煎要吃“蘿春閣”和“大壺春”的。

“壼”字念kǔn(音:困),意為宮闈中的路。其他解釋有壼奧(室內深處,也用以比喻事理深微隱奧的地方);壼闈(內宮);壼閣(閨閣、閨房);壼闈(宮闈、閨闈);壼則(婦女行為的準則、榜樣);壼訓(為妻室者的言行儀範)等。

再仔細想想,當年為唐妙泉起店名的肯定是位老“學究”,新店名也許要與“蘿春閣”意思相近,所以起了個“大壼春”。“大壼春”―——皇宮裡一條幽徑或一個閨閣的名字,與“蘿春閣”倒蠻配的。唉,中國文人老是搞文字遊戲,“壼”字比“壺”字只多了一橫,讓我們大家讀了幾十年的“白字”,而且要將錯就錯到底了。

生煎饅頭雖然只是小點心,製作上的學問卻不小,我們在《生煎饅頭的底細》一文中有寫過。比如,它有揚幫(開口朝下)和本幫做法(開口朝上)的區別;有肉餡厚實、湯汁偏少的“肉心幫”和餡摻皮凍、肉嫩多汁的“湯心幫”的區別;有全發麵、半發麵甚至不發麵的區別……大壺春屬於本幫做法,又是肉心幫,還是全發麵,故在上海灘上獨樹一幟。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大壺春的生煎饅頭之所以全發麵、少湯汁,是因為從一開始,老闆唐妙權就認定:生煎饅頭既然是饅頭,就應該像個饅頭的樣子,大是自然要的;外皮應當有一定的彈性和質感;肉餡須緊密紮實;饅頭的開口怎麼能朝下呢……這些元素,其他都沒問題,關鍵在於由外皮厚可能引發的吃口差該如何解決?大壺春就在發麵上下功夫,使之蓬鬆而不失咬勁。發麵、揉麵是個技術活兒,天寒、地凍、陰雨、重霧等等氣候因素,都會影響發麵質量,須全憑師傅的經驗和感覺。而顧客對於生煎饅頭質和量的訴求,幾乎均由“做大”來解決——做成一個標準的饅頭的體量。

喬家柵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本名不響外號響”,顧客叫出來的店名代替了原名,這是百年老字號“老飯店”成名的故事。如今,再說一家創作出一種點心,色香味形出眾,被群眾公認,以地名代替店名,在全國聞名的點心店——喬家柵。

喬家柵的故事很有意思(戳《喬家柵 從路邊攤到老字號》《喬家柵的柵在哪裡?》查閱喬家柵相關故事詳情)。在老西門和襄陽南路腎功能有兩家招牌都叫“喬家柵”的點心店,前者叫“喬家柵點心店”,後者稱“喬家柵食府”,這兩家店出自同源,他們繼承和發揚了喬家柵傳統特色名點,膾炙人口,至今持續旺盛。

喬家柵原是明朝一位將軍喬一琦住宅外設立的柵欄(圍牆),柵外有一條小浜,也以喬宅為名,叫喬家浜,通方浜,因此常有船隻載人、運貨往來於城廂內外。很多人從城外十六鋪、小東門遊樂、購物回來,到這裡登岸,沿著柵外走直徑回家,日久就踏出一條路來,人們就叫它為喬家柵 。明末,喬家衰落,家宅荒蕪,柵欄毀損,人們可以自由出入柵內,這樣走的人越來越多。任何什麼地方,人流一多,人氣一旺,就必然會有肩挑手提的行販來做生意。

其時,有一安徽含山籍行販,名叫李一高。他本是挑著擔子,在城隍廟區穿街走巷,現做現賣湯圓為生。由於他的湯圓味美、質高,生意不錯,手頭就有些積累。一天,他挑擔到喬家柵,看到這裡人流穿梭,心內怦然一動:我何不也到此來開一爿湯圓店。他做的湯圓粉糯、餡香、皮薄、汁多,吸引了周圍食客,在一二十個點心攤中,他的生意獨好。

李一高也許是長期勞累關係,年紀不大,頭上已禿。一些顧客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光蛋”。這“小光蛋”文化水平不高,但腦子很會動,他常聽到有些顧客說“這裡湯糰軟糯味好,很想讓家裡人嚐嚐,但不能盛帶”。他就把這些意見記在心上。一天,他看到有小販叫賣白糖梅子,頓受啟發,梅子在糖鑊中一炒裹上了糖霜,甜酸香脆,味道更美,這糰子是否也可裹上一層東西,裡溼外幹,可食可拿。他反覆琢磨,最後,採用炒熟赤豆磨粉,把煮熟的湯圓放在赤豆粉上滾動,一個內溼外乾的糰子——擂沙團製成了,上市試銷,生意特別好,一時成了“小光蛋”獨創獨營的新的特色點心。引起了那些肩挑食品的小商販也來批發。批去後,就沿街叫賣“喬家柵擂沙糰子”,“喬家柵”就這樣出了名。李一高也由此攢了不少錢。

1909年,“小光蛋”就用賣糰子掙來的錢,在喬家柵(路)42-44租了兩間門面,開了一家點心店,出售自制擂沙團、湯糰等點心,為圖長久興旺,取名為“永茂昌點心店”。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不料,儘管你已是一爿招牌上有名有號的點心店,生意越來越好。卻沒有一個買點心的顧客叫他“永茂昌”。逢人問擂沙糰子何家賣?回答總是“喬家柵”。聰明的李一高見此情形,就順應民心,尊重消費者習慣,遂把店名改為“喬家柵擂沙糰子店”。

1937年,“八·一三”後,日寇侵佔上海舊城區,李一高的商店也被糟蹋。他心灰意冷不想經營。時有美通汽車公司的推銷員,名叫王汝嘉,經商門檻很精,他深知“喬家柵”這塊招牌的分量,眼前冷落只是暫時現象,將來肯定能重振,聽說李一高無心經營,就不惜以1000元代價買下了這塊招牌。

從1939年開始經營喬家柵點心店,保持原有傳統特色,生意逐漸好轉。於是就抓住時機,又在襄陽南路永嘉路的轉角處,找到了一塊土地,建造了店房,1940年中秋節那天,開出了一爿新店——“喬家柵食府”。梅蘭芳、周信芳、沈尹默、吳湖帆等藝術大師和文壇名流都曾為座上常客。每當這些名人吃的興致勃勃的時候,王汝嘉就拿出筆墨宣紙,請他們題書留念。著名京劇大師周信芳曾題了《味傳南國》匾額掛在喬家柵食府。

抗日戰爭勝利後,南市老城廂商市復甦。1946年李一高回滬,將永茂昌的店面盤給了開南貨店的施姓經營,施老闆得此門面,並經裝修後重新漆上了“喬家柵點心店”的招牌,並在側牆上寫了“湯糰大王”四個字,生意鼎沸。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此時,上海灘就有了兩個“喬家柵”。他們都在繼承傳統上不斷創新。解放後雖然分屬兩個區,各自獨立經營,但出自同流,利用老品牌影響,發展新品種,老店放新彩,越放越光彩,迄今兩家商店都在持續發展。

光明邨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光明村大酒家是淮海路上的老字號名店。一樓的外賣窗口供應各式自制的點心、糕團與熟菜、滷味,常年都排著長隊;二樓主要供應各種中式傳統小吃點心;三樓與四樓主要供應各類家常炒菜。餐廳包房中西風格各異,透明的玻璃房子,環境整潔、典雅。以特色壽筵、書法婚宴、書法助興為文化服務特色,辦喜宴時,主桌會鋪上大紅桌布,配上不同的餐具。服務方面有個亮點——他們的老闆和一個搭檔會一起來祝壽,並當場寫一幅字送給壽星,蠻特別的!該店自2000年到現在已有多位百歲以上老人在該村祝賀,每桌還贈送字畫一幅。

功德林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魯迅日記》有這樣一段話:“1928年8月19日晚,柳亞子邀飯於功德林,同席有尹默、小峰、漱雲、劉三及其夫人,亞子及其夫人並二女”。

功德林是一傢什麼酒菜館,為何能吸引這些文人雅士到這裡來宴飲興會?功德林開設至今,已有80多年曆史,長盛不衰。上世紀20年代,國民黨政要蔣介石、宋子文曾到這裡設宴。三、四十年代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等“七君子”常到這裡會餐。著名漫畫家豐子愷也是這裡的座上常客。

功德林創建於1921年,是一家專門經營素食的酒菜館。原名功德林素食處,最初設在北京路(今北京東路)貴州路口。創辦人趙雲韶是杭州城隍山常寂寺講經和尚高維均法師的弟子。

一個出家的和尚,怎麼會想到做老闆到上海來開酒店的呢?那是在1921年,高維均法師從上海到杭州來聽講的信徒說起:“現在上海佛教寺院日多,信佛行善的人日增,但滬上(當時指租界內)沒有像樣的素菜館”。於是法師就派他的弟子趙雲韶來滬,籌資開辦菜館。趙來到上海後借傳誦佛教之機,廣泛地結識了滬上的上層居士,得到了南洋菸草公司經理簡玉階、寶雞照相館老闆歐陽石子等人支持,共集資2萬元,於1922年選擇農曆四月初八佛祖釋迦牟尼生日這天開業,大辦經濟齋飯,結果招徠大批香客和普通消費者,每天營業額達一、二百元。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功德林”這塊招牌取材於佛經中“功德無量”,並借用“紫竹林”中的“林”字,教義很重,所以在佛教界和信佛人眾中影響很大,功德林藉此成立了“星期唸佛會”、“世界提倡素食會”,邀請了社會各界名流參加,帶來了更大商機。生意越做越大,名氣也越來越響,原址場地就不敷應用,遂於1932年遷址到黃河路南京西路北首。趙雲韶還不滿足,一次,他從經書中讀到釋迦牟尼從小很苦,靠飲牛乳長大。就想到如來佛祖也吃過牛奶,再一想牛吃草,擠出來的牛奶應該是素的。於是又發展奶油糕點、色拉、濃湯等西式素菜,從而引來了一些外僑和外國商人。

“功德林,功德林”就要靠功德取勝。趙雲韶又從天台國慶寺、寧波觀宗寺、阿育王寺等名山古剎請來一批高僧,到功德林講經,一部金剛經就要講一個月,每天來聽講的居士數以百計,店堂座無虛席,很多人來得遲了站在門外聽,聽完經吃素齋,設素席,天天滿席。每逢中秋、年終,代辦團圓宴、拜年宴、為老人代辦壽宴。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祖生日,舉辦“放生會”。是日,從四面八方趕來“行善人家”送來魚、鳥、雀甚至還有老牛、瘦羊,要求“放生”,“功德林”都一一接受,轉送到龍華。

上海租界內本來是沒有素食餐飲,功德林出名後,不僅街市上冒出了素餐館,連一些小廟、小寺也打出了素齋素宴,向外招徠顧客。功德林見了這些情況,感到要保持素食的權威,就要“更上一層樓”,於是就研究和烹飪功德林品牌一批獨特名菜:如五香烤麩、功德火腿、清炒蝦仁、炒鱔絲、炒蟹粉、翡翠魚片、“十八羅漢”等等。製作出一批特色點心:蟹粉小蒸籠、三絲鍋貼、千層油糕以及特殊西點:松子吐司、西米布丁、吐司布丁等等。並且悉心研究廣、京、蘇、寧(波)各式月餅,博採眾長,製作出功德林淨素月餅。功德林的月餅上市以來,歷經半個多世紀,一直紅到現在。

文字丨改編自:①“圖溯上海”微信公眾號,作者張淵源;②《舌尖上的上海》中《一覺香甜夢 不只是青團》一文,作者指間沙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老底子有個嵩山區》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彙區 儂還認得伐?》

//////////

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時

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上海百年老字号地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